快好知 kuaihz

爱心铺满义诊路

  ·故事梗概·

  池州市内有这样一位大夫:他打小因病致残,行走不便,可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义诊病人无数。他是一位老中医,名叫何惊声。

  他的义举曾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迹”,他还获得市、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和“道德模范”称号。

  日前,记者来到池州市翠百南路上一间个体诊所,小小的门面几经岁月沧桑并不起眼,但是前来看病的人却不少。

  走进门,只见一位戴着老花镜穿着白大褂头发有点花白的老人正在摆弄中药,这人便是何惊声。只见他顺手把药材递给一位中年男子并说道:“先按我的方法把这药煮着喝了,你也不容易,不用付钱了。”那男子走后,何惊声告诉记者,他名叫王斌,住在里山街道办事处,前几年从高楼上摔下来造成左脚残疾,手也骨折变形了,常年靠吃低保为生,虽已是40多岁的人了,至今尚未成婚,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像王斌这样的情况,何惊声说他是绝对不会收钱的。

  谈到何惊声的义诊,家住贵池区清溪乡四联村的王玲花更是感激不尽。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她看起来精神抖擞,而就在一年前她却被妇科病缠身,左手左脚都残疾,生活很难自理。更可怜的是她的丈夫因病去世,还有一个儿子正在小学读书。在何医生的精心治疗之下,王玲花的妇科病已经彻底痊愈了。“一年多里,我大约每个月去看一次病,何医生从来不收一分钱,还帮我在慈善网寻找好心人的捐助。”王玲花掰着手指跟记者算账:这一年多看病少说也要2000元钱!

  “看病不收钱,那你靠什么赚钱?”面对记者的提问,老何笑着说,平时的收入基本可以维持生活,就是买不起一套房子,害得老婆孩子跟在后面受苦,好在他们都能理解,否则他一个人也难以支撑。

  何惊声今年68岁,小时候得过一场大病,使他体会到一个病人的痛苦。长大后他立志学医,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好医生。考虑到山区百姓就医难,这个患有腿疾的医生便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去贫困山区义诊。行走不便,没有让他止步不前,反而使他越挫越勇。每次义诊,他都要接待300人次至500人次,除医药费外,每年还要花去上千元。从1993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利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外出义诊,到过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天津、山东、浙江、江苏和本省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贫困革命老区,累计行程上万公里。

  提及义诊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有很多他都记忆犹新。湖北英山县的毕春茂,得了神经恐惧症,家人都认为他“见鬼”了。何惊声仔细查清病源、病情,理出施治方案,先用药物予以安神,再补精血,逐渐再用言语开导,从病人的思想上摘除了病灶,彻底清掉了病魔之根,还给周围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破除迷信的现场课。1998年夏天,老何在湖北英山老区义诊时,得知英山抗洪前线吃紧,便悄悄到抗洪一线医治抢险队员。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医治了数百人。

  就这样,直到2004年以后,由于身体原因,60多岁的何惊声再也不能出远门了,而他却不愿意让自己的义诊就此终止,周边乡镇的残疾人仍是他救治的对象。每天来求医问药的病人络绎不绝。近几年,他又办起了池州市首家慈善网站,每年有近200人通过这一网站的宣传获得资助。

  何惊声义诊爱心路,赢得了当地社会和群众广泛称赞。2001年12月,他的义举被省文明委评为当月“精神文明十佳事迹”;近几年他又相继被市、区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和“道德模范”称号。而对此,何惊声并不看重,他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多多帮助别人,才是最幸福的。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潘峰、 钱雪梅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爱心铺满义诊路  义诊  义诊词条  爱心  爱心词条  爱心铺满义诊路词条  
爱心

 爱心汇聚小姐俩有望接受治疗

中国红故事网综合编辑:23日,长春电视台早间版节目首发了《仅有一个免费名额 聋儿双胞胎父母难抉择》的新闻,触动了很多市民朋友的心,大家纷纷给栏目组打来电话,希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