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日喀则白朗县洛江镇,谈起曲珍,周边的群众都亲切称她为曲珍阿妈。
今年43岁的曲珍,于1998年开始创业,建起了恰珠朗萨彩虹编织厂,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强人。富起来的曲珍,没有忘记乡亲们,她在2004年入了党,并积极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尽心尽力为大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处处展现了当代农村党员的风采,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赞誉。
不甘平凡 争当致富能手
1998年,曲珍凭借6000元积蓄,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白朗县洛江镇彭果村建起一个简陋的民族手工艺编织点,取名为恰珠朗萨彩虹编织厂,主要生产卡垫、氆氇等民族工艺品。
“恰珠是办好事的意思;朗萨是藏戏中一个传奇人物,也是一位善于编织的妇女;彩虹的意思是妇女们编出五彩斑斓的围裙。”曲珍说,她就要像朗萨一样,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五彩生活。
梦想是美好的,但创业总是艰辛的。编织厂创建之初,曲珍既要管理编织厂的生产,还要外出找销路。曲珍回忆,当时,由于缺资金,采购原料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当地群众也不愿外出打工,工厂甚至连工人也招不齐。
经过10多年发展,如今,编织厂产品包括藏式卡垫、挂毯、线麻、氆氇、沙发坐垫、靠背及旅游纪念品等各式各样,编织厂已成为拥有固定资产2600万元的大型编织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多万元,实现利润110万元,所生产的民族手工艺产品远销区内外,广受好评,供不应求。
甘于奉献 带领群众致富
曲珍常说,编织厂既然取名叫恰珠朗萨彩虹,就是要多为群众办好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让大家都过上好生活。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彭果村村民索朗普尺,家中土地少,生活艰辛。曲珍得知后主动联系索朗普尺,让她的女儿到编织厂学习编织技术,并承诺学习期间支付误工费。
刚开始索朗普尺一家还半信半疑,几个月后,她的女儿德吉拉姆不仅学到了编织技术,还领到了每天50元的误工费。索朗普尺一家对曲珍非常感激,德吉拉姆更是说道:“曲珍阿妈是我们全家的恩人,是她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如今,索朗普尺家不仅盖上了新房,而且靠着德吉拉姆的编织技术,一家人的生活是越过越好。
洛江镇择嘎村的村民桑姆更是其中的典型。过去,桑姆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在曲珍的动员下,桑姆到恰珠朗萨彩虹编织厂学习技术,由于肯动脑子,不到两年,桑姆不仅掌握了过人的技术,还凭着自己的手艺办起了小型编织厂。如今,桑姆的编织厂年收入达52000元。
像索朗普尺、桑姆这样的不在少数。十多年来,编织厂先后招收了3400名农牧民妇女。学习期间不但为她们免费提供食宿,还每天发放25元到50元的误工补贴。这些妇女学成后,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有的带徒弟创收,有的自建小型编织厂创业。她们平均年收入都达到17000元以上,极大地带动了其他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决心。
心系群众 当好群众“贴心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曲珍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的好政策带给她的。作为一名党员,自己走上致富路了,要不忘过去,不忘党的恩情,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白朗县敬老院的次多老人,就永远记得曲珍的好。去年,他生病住院,是曲珍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帮他解决部分医疗费用,还每天都去医院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人病好后,曲珍还经常去看望他。次多老人说:“我虽然无儿无女,但遇到曲珍这样的好人,就像有了一个女儿一样。”
像次多老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从1998年至今,曲珍长期坚持为孤寡老人送爱心,截至目前,共为敬老院的18名老人每人送去价值3000多元的纯羊毛藏装等各种物品。
曲珍还非常关心贫困妇女,编织厂不仅招收本县贫困家庭的妇女,而且还面向全区贫困妇女。去年,经过对昂仁、仲巴和萨嘎三县贫困状况实地了解后,曲珍从三县招收150名家庭贫困的妇女到自己工厂学习技术,不仅付给每人每天50元的误工费,还赠送了编织机及编织所需的物资。
如今,恰珠朗萨彩虹编织厂已成为我区贫困妇女的编织培训基地,为妇女们学习传统编织及染色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妇女们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大力弘扬和传承了民族手工艺。
曲珍,正因为这些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第十届妇女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党代会代表”、“自治区妇女代表”。面对诸多荣誉,曲珍却说,这是对她的鞭策,她要以此为动力,带领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