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呆出生在贫困山村,7岁时不幸成了孤儿,靠党和政府以及邻里乡亲的抚养长大。这样的经历,让他的心紧紧跟邻里乡亲连在一起,从小就立志要报效社会、奉献自我。20岁,从同安卫生学校毕业后的黄希呆来到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后埔村任医疗组长。
黄医生刚参加工作时,村卫生室先设在自己家里,后来村里建了小卫生诊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诊疗室、药房、观察室样样皆有。村里人多,居住很分散,山路也很不好走,几十年来,不管刮风下雨,许多患者要上门看诊,最远的患者距他的卫生所有4公里之遥。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医治,黄希呆医生总是不辞劳苦,不分昼夜,主动上门服务,跟踪患者病情。哪里有群众生病,他就走到哪里。他常常凌晨一两点才休息,睡梦中还常常被患者家属吵醒。
1979年的一个深夜,村里有位年迈的老太太出现了呕吐、腹泻等症状,子女们都外出打工经商,老伴上门请求黄希呆,请他到家里看病。黄希呆二话没说背上药箱迅速赶往老太太家。他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检后,发现老太太得了胃肠炎伴中度脱水,建议她到中心卫生院治疗,因老两口都年迈无人照料,流露出拒绝转院的神情。黄希呆心地善良,同情老人的境遇,给老太太输液治疗,陪同观察,直到老人症状好转才回家。他回家时已三更半夜,可刚到家,同村黄大爷高热,也请他去看……多年来,这样的出诊是常事,但是黄希呆从不抱怨,以苦为乐。
身为一名乡医,黄希呆拥有一颗诚挚的爱心,解除了无数村民的疾苦,他扶贫济困,心中常念贫困人民,只要有条件都尽力帮助。如今,提起黄希呆这个名字,后埔村及周边村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俨然成了当地村民眼中的健康守护神。
“高血压人群不少,糖尿病患者也有好几个,精神病人8人,每月就诊人数300多人次。”现在,村里哪些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病情如何,用什么药,黄希呆都能如数家珍。
为帮助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控制病情,黄希呆经常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他深知,预防慢性病健康教育是最好的疫苗。“糖尿病人的合理膳食”“高血压的合理用药”“慢性病人的用药误区”……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听过黄希呆的免费健康讲座。
更有意思的是,黄希呆还用闽南语编制通俗易懂的健康顺口溜,教老人预防和辨识慢性病——“合理膳食要牢记,一二三四五六七,一袋牛奶二两米,三份蛋白四言句,五百克菜六克盐,七杯开水喝到底。”“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村民们一听就懂。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慢病控制的效果越来越好。
此外,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每年镇中心卫生院都会下村免费为村民检查身体,每到这个时候,黄希呆都没有闲着,而是挨家挨户地通知。体检那几天,遇到没有交通工具或者行动不便的村民,他都会骑着自家的摩托车免费接送大家去检查。
黄希呆不仅是一名乡村医生,还是村老年人协会会长。担任会长期间,他总会想方设法为老人排忧解难。在他看来,老年人的生活应该少一些波折,多一些温暖。
农村家庭收入低,不少老人生活贫困。通过走访贫困老人家庭,黄希呆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他们。无数次的“雪中送炭”,让贫困老人感激涕零。
当然,个人的力量始终是微弱的。黄希呆建议村委会,适当对本村的贫困老人给予补贴。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多次申请下,最终为本村老人争取了不少福利。
黄希呆还是村民眼中最具公正和威严的“和事佬”。面对繁多复杂的家庭琐事、村里发生的各种纠纷矛盾,他总会热心地帮忙调解,让矛盾得到及时解决,使得邻里变得更加和睦,婆媳相处也更为融洽。
他用自己满腔的热血解决群众的疾苦,用自己温暖的双手帮助群众,把一名基层乡村医生的关怀送到了每个需要帮助的群众家里,为乡村医疗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