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农村的他深切地理解“贫穷”意味着什么。在社会保险战线工作多年,他更知道这份国家保障对身陷困窘的老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当全面奔小康的蓝图绘就,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他告诉自己,要以工作为载体,开出一张切实管用的脱贫“处方”,为贫困人口点亮困窘的日子,托起幸福的人生。
党中央做出的精准扶贫战略部署,把扶贫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社会保障要兜底一批”。
那么,采取什么办法来兜底,怎么才能兜住这个底?杨如军知道,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到贫困群众当中,才能找到答案。于是,杨如军与团队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下到多个贫困村,实地了解情况,带着问题跟贫困群众交谈,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保险又能做点什么。
实地调研对杨如军的触动非常大,过去没有想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得这么快,却还有这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尤其是那些岁数大、身体不好、无依无靠的老人,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生活就只能依靠低保和村里接济。有一位老人曾对杨如军说,除了逢年过节吃点肉,平时连豆腐都舍不得吃。
这些特殊困难群众,常规的扶贫手段很难发挥作用,是最需要社会保险兜底的人,可以通过养老金收入来实现稳定脱贫。但是他们生活困难,缴费的问题怎么解决?杨如军考虑到银行贷款,可是银行的风险又该怎么化解,他又考虑到商业保险联合化解风险。
就这样,在研究兜底思路的过程当中,往往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又有新的问题冒出来。杨如军就带领团队一条一条地捋,一项一项地研究政策,最终提出了“低保标准提高一点、社保门槛降低一点、金融机构利(费)率下浮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个人承担一点,养老金和低保金双享,加强大病医疗救赎和残疾人保障救助”的“五点双享两救助”扶贫思路。
提出“五点双享两救助”的扶贫思路只是兜底扶贫的第一步,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才是问题的关键。落实这项创新措施,涉及到政策导向、资金支持、人员调配等多个层面,需要整合不同领域、多个部门的社会资源,操作起来异常棘手。
落实创新措施,首要问题是资金。杨如军首先从银行入手,与全市各家银行展开了谈判。经过第一轮谈判,最初的10家银行一下子就退出了8家。因为引入金融机构贷款给贫困户很难,让它们降低贷款利息更是难上加难。谈到最后一轮,只剩两家银行还保留合作意向。但是也让他看到了希望,经过与吉林银行和辽源农商行反复磋商,最终两家银行同意将基准利率由下浮10%变为下浮20%、30%,最后的谈判结果是下浮40%,且年贷款利率仅为2.87%,贷款年限也由5年延长到15年。
找到贷款银行后,杨如军又认真学习了商业保险知识,研究商业保险兜底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谈判,将商业保险费率下浮了50%,并且保险公司还同意取消免责期和参保人员年龄限制。谈判再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在争取政策支持方面,杨如军积极向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省社保局汇报工作思路,主动沟通协调,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创建“五点双享两救助”脱贫保障机制争取到了更大的政策空间,使贫困群众可以同时享受养老金、低保金,并取消了超龄参保人员享受待遇的等待期。一市两县区政府还分别设立了兜底扶贫资金,用于补贴贫困群众的商业保险费和贷款利息,相当于贫困群众零投入就得到了一个政策大红包,确保贫困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只升不降。
经过长达近10个月的艰苦努力,辽源市政府与省直各部门及金融保险单位终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五点双享两救助”创新措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
据悉,“五点双享两救助”脱贫保障机制主要实施对象是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男年满60周岁及以上人员,女年满55周岁及以上人员。
“五点双享两救助”脱贫保障机制实施是贫困群众都在盼望的大事,所以在政策启动之后,杨如军带领团队马上就行动起来,坚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举全局之力,全员上阵,跟银行、商业保险公司组成了三十个联合工作组,一个村一个村地走下去,全市27个乡镇、439个贫困村全都走遍了,上门为贫困群众办理参保手续,贷款手续和商业保险手续,让他们不出村,甚至不出户,就能贷上款、参上保。把政策送到他们的家门口、炕头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政策实施至今,杨如军和团队累计为全市5122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办理了相关手续并实现了稳定脱贫,占适龄贫困人口总数的98%。在扣除银行贷款后,每年最低的能领3458元,最高的能领9801元,并且随着养老金逐步调整,他们的收入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生活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精准扶贫关键在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只有解民所需,找到症结所在,各个击破,才能少走弯路而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