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丁伟/刘荣萍(19年,献血伉俪用爱传递温暖)

  刘荣萍、丁伟夫妇的家,位于安徽亳州老城区的一条深巷,没有围墙,没有物业,周围邻居都是多年的老熟人,见了面互相打招呼,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

  “”刘荣萍笑着说。

  提到第一次献血,夫妻二人记忆犹新:“2000年春节刚过,我俩逛街时,路过一辆献血车,看到一则告示‘急需B型血,请伸出您的援助之手’。”刘荣萍正好是B型血,就问丁伟,能不能去献?“此前从没献过,身边也没有亲戚朋友献过,不知道献血对身体有没有伤害。”丁伟说,那时不像现在,尽管当时他俩还有些犹豫,但看到告示上的“急需”二字,便直接上了献血车。

  原来,一位产妇大出血,急需B型血救命。刘荣萍二话不说撸起了袖子。抽血、化验后,她的血符合标准,工作人员立即抽了200毫升。

  “回家后,我们找报纸、逛书店,对献血有了进一步认识。”刘荣萍说,后来听说那位产妇获得了足够的血液转危为安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幸福油然而生:无偿献血对生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己的血液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不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吗?从此,

  后来,刘荣萍、丁伟先后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刘荣萍和丁伟说。

  2010年,刘荣萍和丁伟的儿子丁帅参军。丁帅在18岁生日那天,捐献了400毫升血。“可能是受到我们影响吧,孩子在家时就要跟着献血,但未成年人不能献血,他一直等着。”刘荣萍说,“我表扬了儿子的做法,从小有乐于助人的意识,长大了就有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刘荣萍高兴地说。

  2011年12月,济广高速公路亳州段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30多人受伤,救治过程中急需大量的血液,亳州血库告急。由于留了电话,亳州市中心血站第一时间联系丁伟、刘荣萍夫妇。“”刘荣萍说。同时丁伟也带着回家探亲的儿子来到献血处。一家三口献完血后,又帮血站的工作人员做起了志愿服务:帮助维护秩序,接待献血者。

  2013年夏天,43岁的丁伟在家中突发心肌梗塞,急坏了一家人。“住的地方救护车进不来,幸亏离医院近,否则就危险了。”刘荣萍说,因及时做了手术,丁伟被抢救了回来,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医生说丁伟不适合再献血,这让丁伟难过了好久。“”在妻子的安慰下,丁伟康复后,就加入了无偿宣传献血的志愿者队伍。陪着妻子去献血时,丁伟帮助血站发宣传页,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市民解释为什么要无偿献血,社会上谣传的献血误区有哪些,让更多人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无偿献血。

  2015年,在亳州市红十字会、市中心血站等单位的支持下,经民政部门备案,刘荣萍、丁伟夫妇与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成立了亳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刘荣萍担任了第一届协会的副会长。“”刘荣萍说,4年间,协会成员从5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其中两人的血型还是“熊猫血”。刘荣萍经常提醒他们不要喝酒、抽烟,生活要规律,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被救助的人负责。

  “协会成员都是固定献血的志愿者,总献血量没统计过,献血的人都没啥功利心。”刘荣萍说,她和丁伟都不知道19年来献了多少,只知道两人的献血证装了一抽屉。据亳州市相关部门统计,

  “我以前是下岗职工,现在能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有幸福的家庭,我很满足。”刘荣萍说,她和丈夫觉得对他人要有感恩之心,正如他们在一次颁奖典礼上所说:“没有人可以预料明天会如何,我们不知道会不会也需要别人的帮助。现在,我们尽自己一点点的力量就可以去帮助一个人,不应该感到快乐吗?如果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的无偿献血事业将会越来越好。”

  2018年底,夫妻俩看到一则新闻:四川一老人生前签署了捐献器官的志愿书。这位老人去世后,他的器官被移植给三个病人,从而拯救了他们的生命。夫妇俩深受感动,也萌生了捐献器官的念头,“将来我们去世后,与其一把火烧了,不如把器官捐献出来,留给需要的人。”2019年春节期间,夫妇俩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得到了家人的赞同。2019年4月4日,丁伟、刘荣萍一起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爱的传递,没有终点。丁伟、刘荣萍夫妇成为亳州市无偿献血的带头人,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无偿献血的公益事业中来。

  这对夫妻,只要别人需要,就义无反顾捋起袖子,从无偿献血到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再到双双共同签署身后器官捐献志愿书,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下一辈,也深深地鼓舞着身边的同事和亲友。这是人性的光辉,是生命的升华,是人间的大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丁伟刘荣萍  丁伟  丁伟词条  伉俪  伉俪词条  献血  献血词条  传递  传递词条  温暖  温暖词条  丁伟刘荣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