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英杰/陈秀英(一腔真情系桑梓 23载终圆百万捐书梦)

  从1996年第一次为母校韩城市象山中学捐赠图书开始,高英杰、陈秀英夫妇怀着“金钱有价而知识无价”的初衷,已为家乡累计捐赠超过百万元图书,漫长的赠书之路上,洒满着他们对家乡的满腔热忱和对奉献的坚守。

  

  高英杰、陈秀英年幼时,家境都十分贫寒,凭借老师、同学的接济与支持,一路才勉强完成学业。陈秀英著有《求学记》一书,记录了其艰难困苦的求学经历,是故土的养育,使他俩成长;是师长、同学的教育帮助,使他俩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更是一本本优秀的书籍,给他们搭建了进步的阶梯。高英杰在一篇自述中写道:永怀感恩之心,常做回报之事,是我们对党的承诺。为此,他俩用毕生的精力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两位老人从1994年离退休开始,就开始了感恩回报家乡的捐书之路,并立下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要给家乡捐赠到100万元的书籍。截止2019年4月,他们先后向韩城市6家图书、教育机构捐赠图书25次,总计34109册、价值104万元,提前3年实现了他们的“百万捐书梦”。

  

  为了积累更多的资金买书,他们的生活十分简朴,甚至到了寒酸的地步。一件毛衣穿二三十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在他们的家中除了满墙的书架和摆放整齐的报刊杂志,到处堆放着旧纸箱,两个卫生间被叠放的纸箱占去了大半,有旧酒箱、苹果箱、更多的是药箱,这是他们从经常买药的药店要来的。药店老板知道他们捐书故乡的义举后,将旧药箱全部留给他们。楼上木地板上放着几双旧拖鞋,楼梯上铺着用过的一次性毛巾;卫生间里所有的盆里均盛满了用过的水,洗手盆中也放着一个小盆,盛放洗手水,用来冲厕所、拖地板;酷热的伏天,一支老式电风扇呼啦呼啦地吹。

  如此俭朴的二位老人,买起书来却是一掷千金。多年来,每有书展书市,他们便三番五次地前去光顾、选购。节假日常去大雁塔、八仙庵、劳武巷等旧书摊淘书。他们还和出版社以及解放路图书大厦等众多书商成了朋友,每有新书到货,书商就会打电话向他们推荐。 

  每次搜集购买图书后,他们在家中都要分类筛选,哪些书适合捐给小学、哪些给中学,然后再一本本整理装箱、联系捐赠。两位老人离退休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这些事,但他们并未觉得辛苦劳累,而是乐在其中,因为他们坚信,会有更多的孩子将从这些书中获取知识和快乐。

  记得他们曾经为了一套古书,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绝版《辞海》与人交换。提及这件事的时候,陈秀英总是笑着说:“那绝版的辞海是我的,尽管当时心里有些不舍,但为了给孩子们换得一套好书,值了!”

  目前,韩城市象山中学、学巷小学、陈家巷小学、老年大学、韩城日报社和司马迁图书馆都有他们捐赠的成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二十四史》《史记评林》《全唐诗》《全宋诗》《全元曲》等优秀图书。

  

  提起今后的打算,“双英”夫妇愉悦地说:“还是当年说的那句话,只要一息尚存,定将捐赠不已。把感恩回报之举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认识“双英”的人都说,二老身上永远充盈着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正能量,这和他们活到老学到老、无限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精神和情怀分不开。一次在象山中学的道德讲堂上,高老讲到兴奋处,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红歌,激越的旋律、飞扬的豪情,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到震撼,大家受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他们的爱国热忱、自强自立、无私奉献、勤学不辍、忠诚担当,值得每一位年轻人学习。

  通过书籍,双英夫妇传承下来的,不仅是回报乡梓的一腔热血,还有读书使人进步、知识就是力量等等这些朴素道理。在成长中,是书本给了夫妇二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让他们成长为社会栋梁。同样,他们通过图书捐赠将这种学习精神传承下来,让后辈人能够尽情汲取知识的养分、健康成长。

  太史故里,书香韩城,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阅读开阔眼界、因为书籍而启蒙心灵。书和阅读,正改变着这座城市,提升着城市文明的高度。在“双英”书斋的阅读声中,祖国的下一代正在茁壮成长,两位耄耋老人捐赠的,不管是书籍还是精神,都将在韩原大地薪火相传。

  人的一生要怎样度过才有意义?高英杰、陈秀英夫妇用23年的坚持给出了答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高英杰陈秀英  秀英  秀英词条  桑梓  桑梓词条  英杰  英杰词条  真情  真情词条  高英杰陈秀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