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班没有啊,帮我看看计生服务站的上班没有,我准备带我媳妇来做结扎手术。”“他们还在吃早餐,你们九点过来嘛,记得叫你媳妇多喝点水。”
“小王孃,我家小娃儿在学校老师说要打什么贫困证明,明天中午就要交,这个我不懂,要怎么弄啊?”“毛孃,不用担心,我明天上班在扶贫办给你弄好发你微信就可以了,免得你跑一趟。”
这是我与结对帮扶农户的日常交流。没有生疏,没有别扭,像亲戚一样热情,像朋友一样坦诚。能被他们记住,能被他们需要,能被他们想起,这是我的荣幸。
我叫王雪莲,是一名普通的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现负责贵州省普定县坪上镇文化宣传工作,任坪上镇团委书记。2018年,我以毛栗村结对帮扶干部的身份正式加入脱贫攻坚这场历史性战斗,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也将成为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
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扶贫工作站的同事总是在加班中,村里的村干部、驻村干部们忙得焦头烂额……我也被当作“游击队员”分配到各村协助整理资料,作为刚参加工作的新同志,一来便被这忙碌的工作景象吓懵了,甚至还庆幸自己暂时还未被编入结对帮扶队伍。
2018年,我正式成为了毛栗村的结对帮扶干部,同时也是双喜村的作战队队员。那时候,对于脱贫攻坚中政策知识、村情民意、工作方法,我就是“小白”,只能每天跟在王伯、伍舅舅、徐支书、石哥、杨叔、徐委员等这些村支两委、驻村工作组中的“老江湖”后面转。为能尽快熟悉村情,我就用手机拍下办公室里张贴的“脱贫攻坚作战图”“贫困户分布图”等信息,下意识地记住各项数据指标。也喜欢和村里的“老江湖”们闲聊村里发生的故事,潜移默化中慢慢熟悉村里的情况。在双喜村,我们分工协作,一起做资料,一起在地里找野菜,一起煮饭,那时,我也成为了村里的“小美厨”,大家对我的厨艺频频点赞,工作中、餐桌上总是少不了欢声笑语。我们隔三差五走村串户,问问群众生活近况,陪老人唠唠嗑,研究困难家庭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逐渐与村里的老百姓走成了亲戚、朋友,老百姓有啥事也会想起联系我们,工作虽然累,但我们也是幸福的人。
在跟双喜村的“前辈”们摸索经验后,我在毛栗村的结对帮扶工作也慢慢顺利起来。第一次走访之前,我就想首先要想办法让大家记住我,毛栗村与我的老家陇嘎村隔湖相望,很多老百姓去普定会乘船路过。于是我锁定这个话题,走到哪家他们问或不问我都会告诉他们我是沙湾布依族王家姑娘,这一说我走过的老百姓几乎都把我记住了,也喜欢和我闲聊,在路上遇到也能认出我,印象分总算拿到了。
我很享受一个人走村串户的感觉,随手拍拍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和路过的留守老人谈谈心,哪怕徒步几公里,这也是幸福的时光。每次一进村,只要听到老人说“沙湾的那个布依小嬢嬢又来了”,这让我倍感亲切。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从小一直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走访途中,会有老人找我说话,这时我会停下脚步陪他们多聊几句,看到他们满足的笑容,我也倍感欣慰。走到哪一个村,我也会特别关注困难学生,把他们的信息记下来,以便有资助时能及时帮助到他们。每次走访,我喜欢用最接地气的口语与老百姓拉家常,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宣传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知识,面对小朋友,则以“大姐姐”过来人的身份叮嘱他们认真学习,为方便联系,我还与他们互加了微信,我常常对结对帮扶的农户说:“我能力有限,可能帮不了你们什么大忙,但是在脱贫攻坚政策、孩子教育、就业、合医报销咨询等小事上我都会尽我所能帮助你们,你们随时可以打电话或者微信联系我。”
扶贫先扶志,我喜欢在闲谈中用自己的经历、用正能量的故事去引起价值观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所遇到的建档立卡户都是靠自己双手自力更生的人家,依托精准扶贫政策,部分人家贷起了小额“特惠贷”发展种养殖业,他们通过养猪、种植中药材、在村级公司务工、在村里做房建等方式勤奋地工作维持家用,家家户户住起了宽敞的平房、楼房,在双向驱动下,他们的脱贫是必然的!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我只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中最普通的一个,我的扶贫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精彩,我没有让农户马上发家致富的能力,但我希望在平凡的岗位上,能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一点方便,能让他们的情感多一些富足,能让人与人的沟通多一些温度,相识一场,已是缘分,能被他们想起,更是幸福!
贵州省普定县坪上镇人民政府 王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