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5日,经组织选派,我来到四川藏区阿坝州金川县河东乡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转眼间,两年驻村“任期”已过,因为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按省委组织部安排,延期半年。今天是我到藏区的第836天,回首过往的每一天,有笑有泪、思绪万千,在藏区学到了许多机关无法学到的工作方法,提升了自身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磨去了身上的浮躁情绪,成长了不少,也收获良多。
“破局”:让自己沾满“泥土味”,打开群众“心中窗”。作为一个基本上直接从“学校门”就到“机关门”的干部,我一直是“看得多”“写得多”但“干得少”。初到藏区,一片陌生,村干部不接纳,群众不认可,举步维艰,融入不了当地,融入不了群众,工作就无法推进,我厚着脸皮住进了村委会的会议室,开启了“破局”的艰难之行。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村的各个角落,挨家挨户去“推销”自己,学着吃糌粑、喝酥油茶,向村上的离休老干部去“取经”,了解村情、民风民俗,每天穿梭在海拔2800米的高半山,让自己沾满泥土气,田间地头去与群众“拉家常”,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干点报医保、孩子读书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两年来,先后协调争取州委、县委组织部贫困党员示范项目,发展贫困党员杨海清养殖肥猪20余头,贫困党员杨美富养殖肉牛10余头,分别给予1万元养殖补助资金,示范带动全村群众发展养殖,2019年帮助杨海清高于市场价每斤4元销售肥猪5头,增收4000元。渐渐地,这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嘉绒藏族村民,改变了对我只是来“镀金”,干不了什么“大事”的看法,接受了我这个“过客”。
“用情”:把真心真意“全付出”,解决当地“老大难”。我们村地处高半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土地匮乏、产业滞后、农村党建工作薄弱、“三会一课”执行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时刻谨记党建引领发展的工作理念,用心用情付出全部精力,对于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老年活动中心没有厕所、村委会常年失修漏雨严重、产业发展滞后等“老大难”问题,我“照单全收”,逐一调查研究,一项一项破解。针对产业发展滞后,我通过三个月的实地走访,多次咨询农业专家,由于全村地处高半山,全村幅员面积27.2平方公里却仅有零散土地540亩,发展青脆李、梨、苹果都以失败告终,只有发展本地花椒“狗屎椒”最为适中,我协调县农业局补助资金10万元,发展250亩花椒种植,争取眉山金象化工有限公司捐助6000斤复合肥料,壮大全村支柱产业。协调眉山援助资金8.8万元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厕所,争取成都集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制作达尔甲村智慧党建平台,把党员教育、便民服务搬上手机端,群众在家拿出手机就能在线学习视频课件,观看金川新闻,了解脱贫相关政策,一键申请就能代办服务。
“聚力”:将各项资源“大整合”,改变农村“落后面”。我们村是国家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95人,落后是因为基础设施差、思想封闭、交通不便、销售渠道不通等问题,要发展就需要项目和资金,我充分整合原单位、眉山援助金川项目资金和金川各部门等资源,多方协作争取,两年来,会同村两委争取国网改造项目资金480余万元,农畜饮水工程项目资金15万元,对全村水电进行了全面改造、提档升级;争取资金400余万元修建14公里通村入户道路;争取部机关关心支持7万元,争取眉山援助资金46万元,为村委会搭建彩钢棚解决漏雨问题,修建160米坡边防护党建文化墙。并计划下一步,依托我们村1300年历史的恰斯冬壳尔陆寺旅游资源,在马尔足社发展50亩芍药种植基地,芍药花期既可观赏,根部也是价值可观的中药材,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并且打造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两年的努力,全村基础设施明显提升,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形成规模,群众幸福指数逐渐提升,我们也顺利通过国家、省州脱贫攻坚验收检查,顺利“摘帽”。
“留心”:使产业发展“一条龙”,增强自身“内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要“输血”更要提升群众“造血”能力。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提高群众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通过两年的努力,基本实现户均3亩以上种植规模的花椒产业发展,但是核桃、菌类、土豆、生猪、牦牛等蔬果销售渠道不畅通,价格不稳定还制约着全村发展。全村群众长期依赖着老板上门收购的方式销售农副产业,销售渠道狭窄,价格被老板年年打压,产业发展收效甚微。为了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真正实现产业发展、销售“一条龙”,我会同村两委,鼓励扶持村上返乡青年建立“鸿康种养殖农民合作社”,申请入驻财政部、中国供销社“扶贫832”平台,协调眉山市人民医院对口帮扶支持,与眉山市人民医院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利用政府企事业单位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业项目资金,每年集中采购全村花椒、核桃、土地、肥猪、牦牛等农副产品共50余万元,预计实现人均增收4000余元,真正打通销售渠道,解决产品价格较低、滞销等问题。
四川省眉山市委组织部派驻阿坝州金川县河东乡达尔甲村第一书记 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