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传道受业;烛光书案,笔耕不辍。无数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在教书育人的光荣事业里奋斗,为家庭培养了优秀的孩子;为社会输送了优秀的人才;为民族打造了复兴的“梦之队”。习总书记曾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我看来,“大先生”有着四样法宝。
理想信念是“大先生”的“定风珠”。坚定着理想,坚守着信念,他们“定”住了自己,也“定”住了山区教育。华蓥山下,高云山上,渠县琅琊镇高云村小学,今年55岁的邓礼映在这里坚守了35年。山区教育,何其艰辛,工作累、条件差、工资少,往往是派的老师前脚刚去,后脚便走,看着来来往往的同事,他也曾动摇过,可是,当想到学校里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一双双渴望的大眼睛,他一次一次选择留下来,这一待,就是35年。几十年来,邓礼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不抛弃、不放弃,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成才”的初心,先后培养出了150多名大学生。无数像邓礼映一样的山区教师用理想信念“定”住了山区孩子迷茫的心,也撑起了山区教育的蓝天。
道德情操是“大先生”的“伏羲琴”。以身作则、敬业奉献,他们“悠扬”了自己,也“涤荡”了孩子们的心。“早上好,同学们,下面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了什么”,讲台上身患尿毒症的麦妙璇老师依然面带笑容,充满活力。自1999年到饶平县汫洲镇汫北小学担任教师的麦妙璇一直担任毕业班的英语科教学工作,任务繁重。2007年,麦妙璇被检查出尿毒症,每天都要接受痛苦的治疗,就当所有人都认为她很难再回到工作岗位上时,她再一次坚定的站到了讲台上,并且以更优异的成绩告诉大家,病魔没有战胜她,反而让她浴火重生。“在最无奈的时候,觉得最大吸引我坚强走下去的还是那份要回到讲台上的心情”,麦老师敬业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同事、也鼓舞了孩子们,她所任的学科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那些身患疾病仍然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大先生”,用以身作则、敬业奉献的道德情操感染激励了无数学生战胜了生活和学习上的重重困难。
扎实学识是“大先生”的“金箍棒”。刻苦钻研、扎实学识,他们“打破”了局限,也“打破”了困惑。“我们一定要践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甘愿扎根奉献、矢志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的陈亚芍教授36年来一直刻苦钻研教改研究,在课程上,她总是身先士卒,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带头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获得了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荣誉;在育人上,她鼓励学生参加教师实验室的科研活动,尽早涉足科学研究前沿,任教以来她先后培养了博士6名,学术硕士52名,教育硕士6名;在科研上,她承担了多项国家项目和省、市级研究课题,授权发明专利1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那些像陈亚芍教授一样的“大先生”,用坚持不懈的刻苦钻研和勇攀高峰的扎实学识“打破”了教学方法的局限,也“打破”了学子们求知路上的困惑。
仁爱之心是“大先生”的“玉净瓶”。博爱仁心,各发所长,他们“滋养”了能力,也“滋养”了理想。“我最爱干的事儿,就是看课题组和学院的名册”,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文劲宇自2003年回国任教以来,一直坚持差异培养,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文劲宇眼中,“博士生和硕士生不一样,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和弱一些的学生不一样,谈恋爱的和没谈恋爱的也不一样。要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潜质。”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自信,他就会不辞辛苦,反复指导,让学生重拾信心;为了缓解学生情绪,他总劝导学生不要让理想被现实束缚,要走适合自己的路;为了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锻炼,他就设计综合素质拓展平台,力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那些像文劲宇一样的“大先生”,他们用博爱和仁心,“滋养”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也“滋养”了他们的信心和理想。
无数的“大先生”像无数把火炬,点亮民族复兴路上的每个“烽火台”,每当我们站在路上远眺,就会看到这些火炬排成的雄伟“长城”,让人热泪盈眶又信心百倍。
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人民政府 苏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