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祝您85岁生日快乐呀!”看着爷爷笑眯眯地点着头,身体像以前一样硬朗,心里乐滋滋的。昨日,远在外地工作的我与在家乡的爷爷通了微信视频电话,我们就像坐在一起一样互相问候,从身体状况到生活景况再到工作情况……我们“面对面”高兴地聊着。7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一次次突飞猛进,我们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沟通越来越便捷,不断拉近了我们沟通的距离。
“从前的日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记录着从前的慢时光,是鸿雁传书的等待、电报传信的紧张、排队打电话的焦急、算着时间的无奈,虽留下了无数的惋惜,造成了不少的缺憾,但也承载着时代变化独有的记忆。
云中谁寄锦书来——“书信时代”
上世纪60年代,爷爷在离家千之外修青藏铁路,他靠的就是洋洋洒洒几篇纸传递着对父母的思念、妻子的嘱托、孩子们的教育。在那个年代,书信是最常用的联系方式,“鸿雁传书”也许是那时候文学作品中“书信时代”的文雅称呼,通常是信发出后遥遥无期的等待和接到回信后欢呼雀跃的欣喜交替上演。虽然来信和回信相差几个月是常有的事,时常伴随着美丽的误会和完美的缺憾,但从不妨碍亲情的沟通和交流。
上世纪70年代,爷爷和爸爸就是因为一封曾祖父病危的电报,才能从外地火速赶回家见上曾祖父最后一面。那个时代,电报也是一种重要的通讯工具。由于电报费用贵,按字数收费,遇上紧急情况时人们才会选择发电报这种比较快的通讯方式。“某某收电报”是收发室老大爷们常喊的话,“父病危”“妻住院”“速归”等是当时电报的常用短语,电报在当时是“坏事、急事”的危险信号,被喊者常是怀着极度紧张甚至是害怕的心情跑来收电报。
惜别花时手频执——“排队打电话时代”
在外求学时代,每次用IC卡电话打给父母亲是最幸福的事情了。20世纪末,当时我在县城上初中,省吃俭用的最大目的就是每周能给家里面打电话,以诉思念之情。每周唯一休息的周日下午,基本上就在公用电话亭旁排队度过,为了和父母亲通一次电话,至少需要排次队:先打电话给村里面唯一有电话的村长,村长通知父母亲了之后,再次打回去才能和父母亲通上电话,当时人们争相排着长龙在电话隔间前等着打电话的壮观场面绝不比现在春运排队买火车票逊色,排队打电话也成那时让人难忘的场景。
飞入寻常百姓家 ——“数字手机时代”
21世纪初,数字手机开始流行,联系主要通过电话与短信,现在回想起来“哈喽!摩托”的声音还时常在耳旁萦绕。那时,腰间挎个小巧手机成了最受追捧的时尚潮流。为了方便联系,家里面给我买了一部二手的摩托罗拉手机,对于当时生活拮据、毫无收入的学生而言,手机资费是高昂的,因此每次都会看着通话时间,尽量选择在59秒的时候挂断,如果一不小心超过了,那就再聊59秒,绝不浪费。虽然那时总是算着时间打电话,但蕴藏其中的温情与牵挂从未消减。
音容笑貌在眼前——“智能手机时代”
每当妈妈做了一道美食的时候,常会用微信发送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向我炫耀一番。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特别是有了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沟通联系也变得方便了许多,人与人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不少。微信交流不但能发文字、语音、图片表情、还可以视频交流。用微信发送图片可以陈设不同地域的景色,而表情可以形象的描述心情,省去了长篇的文字表达,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亲人朋友互动,让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音画同步”。
回忆过去,70年来,沟通方式的时代变迁,沟通距离的不断拉近,是发展的功劳,是科技的功劳,更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功劳;展望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靠创新,要靠实干,更要靠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
>>国庆征集 等你参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清江镇人民政府 凤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