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户人高卧,归林鸟却回。”时光的脚步流转不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又来到我们身边。今天开始进入初伏。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阳光热烈,暑气蒸腾,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但这也是养生的最佳时间段。奋战在各条阵线上的党员干部们,或许因为汗流浃背而感到不适,亦或因为聒噪蝉鸣而感到烦闷,不妨细细品味“入伏小贴士”,舒畅身心也能有所收获。
注意“防暑湿”,身心“要清补”。“三伏吃三瓜,苦瓜祛痱子,丝瓜平痰喘,冬瓜多吃增食欲。”“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夏季暑湿,适宜清补。我们在饮食方面注意“开胃”补营养的同时,身心更要注重“驱病败心火”。冯骥才曾说:“我的写作灵感一大半是在夏季。”盛夏骄阳似火,我们不如静下心来读书写作,在文字里寻一份清凉。近期,共产党员网等平台都推出了“家书中的初心”栏目,老一辈革命家的家书,情真意切,既反映了对亲属的深情,更展现了对民族的初心。杨开慧致堂弟《说到死,我并不惧怕》大义凛然,瞿秋白致妻子《我梦里也不能离你的印象》感人肺腑。品读初心家书,字字凝血,句句如金,从最柔软最私密的表达中,我们能感悟到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酷暑难熬,这一封封初心家书就是我们的“清补佳品。”
谨防“空调病”,多吹“自然风”。古语有个说法,叫“冬不炉,夏不扇”。意思是说,冬天不要过分接近火炉,不然就会使阳气受到干扰。夏天不要一个劲儿扇扇子,应让身体自然排汗。三伏天是易生疾病的时期,空调应当适度吹,冷风不能吹颈椎。越是盛夏时节,我们党员干部越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党和人民需要的是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干部,少吹办公室的空调,多吹田间地头的自然风,吹走湿热,也能吹来群众的心声。当年,习总书记在正定任职时,经常骑着自行车到乡村去,经过河滩、泥泞时还得把自行车扛在肩上。他常说,骑车有三个好处:一是锻炼身体,二是接近群众,三是节约汽油。年轻的党员干部更应学习总书记的“骑自行车”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扇扇“大蒲扇”,喝喝“大碗茶”,暑气自然消解。
避免“心烦躁”,宁静“可致远”。“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天气炎热,易使人烦躁、怠倦,因此三伏天我们除了防中暑外,更要谨防“情绪中暑。”保持心情舒畅,重视心神的调养,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急躁不安。“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浮气躁在这个季节更易“急火攻心”。摒弃浮躁要避免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保持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群众利益为先,才能静心谋划长远。规避烦恼需讲求方法,俗话说,“大处落眼,小处着手。”党员干部的落眼处虽然是为大多数群众求幸福,但着手处却应该从极小处开始,面对繁忙的工作,从琐细中寻找头绪,总能找到解决办法。宁静致远应劳逸结合,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工作之余,也要注意调养休息,一杯沁脾的清茶,一盆泡脚的热水,消解劳累亦能积蓄力量。
“不历尘埃三伏热,熟知风露九秋凉。”窗外的树木从青翠到墨绿,高温的磨砺让它们坚韧。奋斗中的党员干部们,从“精致”到“粗粝”,蒸腾的暑气为他们添彩。五黄六月,有舍有得,苦热,终能让人成长。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常路镇 夏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