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驻村扶贫二三事

  一 自我安慰

  宏哥单位的领导打电话来,说想把他派去任驻村工作队员,担心请示报备过来,作为分管负责这项工作的我会给否了。很多同志都怕下基层,驻村扶贫是个辛苦差事儿,怕我会不舍得。

  于私,作为宏哥的妻子,我当然不舍得丈夫离家太过辛苦。我工作已经很忙很忙,还要带两岁多的孩子,的确够呛。 

  于公,我是党员,是组工干部,首要得讲原则、讲政治,只要符合选派条件,没道理自己家的就舍不得。

  我礼貌而不失尴尬地安慰自己也安慰领导:“他去驻村,对我来说坏处是有一个,我会更累。但这是共性问题,所以你们要对我们这种家庭好点。好处却有两个,一是他当驻村工作队员了,就家里家外都归我管了,作为媳妇我没什么权威,作为领导我总要长点威信吧。二是他当队员后,再有其他单位或个人跟我叫苦叫累抱怨不满,我就可以挺直了腰板说,差不多行了啊,我老公还驻村呢!”

  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家老公多优秀,硬选人、选硬人,尽锐出战指的就是他这种人了!”

  他们领导听不下去了,说“撒狗粮请注意场合”。第二天,收到我们部门批复后,宏哥正式被派到单位挂钩帮扶的深度贫困村驻村扶贫了。

  宏哥揪着我的耳朵叹气:“唉,看在你最后补充的那句多优秀,就不跟你计较了,辛苦你。”

  然后,上二手车交易网买了辆摩托车,骑着去走村入户。家里的越野车,留给我。

  二 总会好的

  拿宏哥作“挡箭牌”,大部分时候是好使的。

  但也有特例,比如“郝书记”就让我很为难。

  “郝书记”并不姓郝,只是因为他人好。

  任职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的村,全县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但干出的成绩也是全县最优秀的。统筹能力、协调能力、业务能力……综合很好,干部群众一致好评,便叫了他“郝书记”。

  再有能耐的人,也架不住压力过大。

  所驻的村,只有他一个回族。忙完工作,伙食也只能自己做;今年,家中父亲瘫痪在床,孩子尚小,都需要照顾;妻子是医生,工作亦是昼夜都马虎不得。“郝书记”常常回不了家,家庭的重担压得妻子喘不过气。

  驻村一年半,家庭的困难和矛盾日益凸显。单位想关心他,调整轮换回来兼顾家里;镇村舍不得,优秀的人总是讨人喜欢。

  他的妻子实在太累,到我办公室控制不住地哭了!

  她说:“都是女人,请你原谅我不礼貌,实在是没办法了,要请您帮助协调把他调整回来。”

  我理解,可郝书记身上的责任不轻,一时难以下定论。

  搬出宏哥:“别难过,再坚持半年就好了。我丈夫也驻村,也要带孩子照顾老人。”

  她把我气笑了:“你是副部长嘛!”

  是副部长就不是女人了?

  “郝书记”事后得知,向我表达歉意:“她只是太累了,我会再坚持。”

  “我也一定想办法,家庭好,工作才能好。”

  基层一线干部,一定是要关心关爱的。

  “总会好的。”他说。

  工作会好的,家庭也会好的,大家一起想想办法。

  三 安全第一

  我好像的确不像(shi)女人,驻村扶贫的姐妹儿们都不像(shi)。

  一个省级下派的“华姐姐”,离家近千公里来到我们的偏远深度贫困村驻村任第一书记。

  口音格格不入,就更加频繁地入户与群众沟通,不到一年,方言已经不在话下;生活习惯差异极大,就更努力适应农村,忙的时候盘腿坐地上啃烧洋芋当中午饭,丝毫没有包袱;下村总会被弯道甩晕车,就自己慢慢尝试驾驶,什么泥路陡坡、什么翻山越岭、什么驾车打狗,等着专业司机?等着男同志?不存在的,工作实际需要女同志们自己上阵操刀。

  每个月,都会看到全国各地,时有同志倒在扶贫一线的报道。交通事故,占了极大的比例。

  我不放心,说开不惯山路就别开了。

  她说:“开车我就不会晕车了,我绝不逞强,但不能不学。那么多事故,痛心、心疼,还有恨铁不成钢。谁都不愿意出意外、有事故,可许多问题,常常是出在麻痹大意之下。”

  如果,及时流转文件,保持信息畅通,会议通知及时、任务安排明确,就不会有人急着赶路、赶进度,弯道超车与前车相撞发生惨剧。

  如果,严把选派源头,人员尽锐出战,身体素质好些,日常工作推进更合理、更高效,累倒在革命成功途中的概率就会降低。

  一名队员说:“我们全部都落实人身意外伤害险购买和体检了,真好。”

  我说:“更好的,是这份保险永远不会用到。”

  真抓实干驻村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云南省鲁甸县委组织部 熊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驻村扶贫二三事  驻村  驻村词条  扶贫  扶贫词条  驻村扶贫二三事词条  
文汇

 开往春天的高铁

 在上世纪50年代末,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凭父亲的铁路职工免票乘坐绿皮车,我曾跟随父母回浙江宁波老家探亲。记得当时在戚墅堰火车站,许多利用国庆节走亲访友...(展开)

文汇

 常怀“食言而肥”的慎戒之心

 《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大臣叫孟武伯,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宴请群臣,席间,孟武伯故意刁难一位宠臣:“你怎么长得这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