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品“贝式建筑” 话“组工精神”

  近日,102岁的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驾鹤仙去,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表达了中方对贝聿铭逝世的沉重哀悼。贝聿铭1917年生于广州,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曾获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回顾贝聿铭先生的百岁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聪明才智、融进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之中,浇筑在全世界四大洲10余个国家。用心凝望那一座座足以千古流传的“贝氏建筑”,其中蕴含的独特风格和匠心品质,也值得新时代组工干部细细体会、学习借鉴。

  笃守初心,以“志”为先,“建筑学习”对标一流境界。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社会现状,幼年的贝聿铭“违抗父命”,放弃了家人培养他成为金融家的规划,怀揣着建筑师的梦想,独身赴美、孤身求学,在拳拳报国信念的支撑下,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投入到热爱的建筑事业。他在求学期间给父亲的家书中写到“我是来学习的,之后可以报效国家。我这一代的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爱国心,我想使中国变得富强,并为此出一份力”,字里行间弥散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此时此刻,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时常挑灯夜读的中国青年会在日后书写一段不朽的人生奇迹。“位卑未敢忘国忧”,作为组工干部,我们心中的初心、胸中的理想是清晰和明确的,事业的召唤、人民的期待值得我们无怨无悔执着坚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面对每天纷繁复杂的工作,组工人也需有定力、有航标,在平凡中坚守初心使命的“主心骨”“定风珠”,始终像贝聿铭那样追求一流境界、涵养责任担当,时刻不放松自己的要求,不断地学习求索、进德修业,才能更好地践行自己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坚定信心,以“实”为基,“建筑设计”注重因地制宜。刚刚毕业出道的贝聿铭建筑设计之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旗开得胜。在参与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中,当地民众和媒体对这位华人设计师妄加指责、嗤之以鼻;他提交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方案更是被众多业内人士嘲笑为“东馆在他的手里,必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丑陋的建筑”。可他始终从考虑建筑与环境的统一性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守建筑不是“居住的机器”这一设计理念,注重因地制宜,无数次熬夜加班,无数次地修改设计方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竣工开幕,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亲临现场,曾经的“最丑陋建筑”一夜之间成为“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的经典案例;1979年耗时15年的肯尼迪图书馆正式落成,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的最佳杰作”,美国建筑界将这一年宣布为“贝聿铭年”。奖项与掌声的背后,正是他在压力、委屈、质疑中的默默坚守和执着信心。反观今天我们的组织工作,也有不少难度和阻力,面对前进路上的“腊子口”“娄山关”,我们要刻苦钻研、加强思考,敢于担当、善于斗争,真正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愈艰难、愈复杂、越坚定、越清醒,努力从心里出思路、谋办法,把工作做实做透,才能将组织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里去,自己才能立得住、站得稳。

  独具匠心,以“新”为上,“建筑形态”善用光学语言。“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无论是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锥桶形澳门科学馆,还是德国历史博物馆、美国摇滚名人堂博物馆,从外到内形体上的大胆、奇巧、创新、光透都是“贝氏建筑”的鲜明特征。而真正使贝聿铭成为建筑设计行业创新的集大成者,正是卢浮宫前的那座“玻璃金字塔”。在从卢浮宫扩建项目设计到建成的13年时间里,这位当时已年近6旬、享誉全球的“设计王者”,用他的绝佳创造力和始终如一的创新精神,使古老的卢浮宫在金字塔“光影”的映衬下,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创造巴黎又一处地标性景点。工程完工后,贝聿铭曾谦虚地说:“如果要我说一件我确定自己没有搞砸的事情,那就是卢浮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怕出错、敢于担当,用开阔的胸襟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情况、应对新挑战、破解新难题。工作中,组工干部也应发扬“敢创新”精神,敢于开拓思路、转变理念、深入研究,把握组织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的新途径、新方法,进而切实解决当前组织工作实践中的新课题、新矛盾,确保组织工作在社会全局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片丹心,以“中”为本,“建筑底色”传承民族精神。贝聿铭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自幼被苏州狮子林曲水流觞、青砖黛瓦等“中国元素”烙下美学萌芽的他,一生也始终心系祖国、留恋故土,就连自己的三个男孩也分别命名定中、建中、礼中,寓意安定中华、建设中华、礼仪中华。在这个所有建筑师都向西方看齐的年代,贝聿铭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提醒人们:中国传统建筑弥足珍贵,需要我们保存和延续。在他为祖国第一次献礼的香山饭店中,年事已高的他拒绝助手的帮忙,亲自执笔画图、挑选用材,耗费了往常10倍的心血。他还把人生的“封笔之作”留给了家乡苏州博物馆,并亲自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精益求精、细细斟酌,希望为“老家”每一件珍贵藏品量体裁衣,做出独一无二的“苏州设计”。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善于创新。广大组工干部也应懂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善于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前进力量,扎根传统、保持自我,以滴水不漏的态度和严丝合缝的准则,坚持锤炼宽广的视野、精湛的业务、严谨的作风,从而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中,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绚丽篇章。

山东省青州市委组织部 巨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组工  组工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  建筑  建筑词条  
文汇

 致张富清的一封信

您好,张富清:  请您见谅,提起笔时,我竟不知该如何予您称谓;在此之前,我甚至从未听过您的事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您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60多年深藏...(展开)

文汇

 面朝大海 致敬深蓝英雄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纪念日,我国将举行包括海上阅兵在内的形式丰富的多国海军活动。30年前,海子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动人诗篇;30年后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