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安邦智库11月3日战略预测:稳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近日,国内有几个似是而非的信息,引发了社会大众的讨论和猜测,一时间成为公共舆论的热点。

一是关于重建供销社的问题。国内近期一直盛传供销社系统即将“重出江湖”,部分地区“恢复重建供销社”的报道引发公众关注。有消息称,中国农村5万个供销社已经启动,未来国内农产品的收购与销售将由供销社统一完成。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称,从2015年起,湖北省实施“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以恢复基层社服务功能。截至2021年底,湖北全省基层社总数达到1373个,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目前基层社社员达到45.2万人,其中,农民社员人数5年增长5倍多,由2016年的5.15万人增至2021年的33.3万人。

二是“国营食堂”的问题。公开信息显示,“国营食堂”相关议论的源头主要是两份文件,一份文件由住建部和民政部10月31日发布,这份名为《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提到:试点社区为“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并要求各市选取3个-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自2022年10月开始,为期2年。另一份文件是由河北省卫健委等单位发布的《关于开展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河北省“2022年各市至少要建设50家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到2025年达到每市建设不少于500家,全省不少于5000家的目标”。

三是关于“公私合营”问题。今年早些时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教授发文称,在与疫情抗争的今天,在有些行业,有的企业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而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即由各地的地方政府采取与私营中小微企业合营的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该教授认为,公私合营可以帮企业解决资金、原料和销路方面的问题,谁会认为,在私营企业主当中,就不会有人愿意接受?如果有这样的一点可能性,国内就不妨尝试一下。

这几则看起来不大的信息,在国内社会多个方面引发的关注和讨论却不小。据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的观察和了解,国内企业界、外资、新闻界、学界、退休官员等不同群体,都对这些问题表示了高度关注。赞同者有之,但更多的人是猜疑和担心。比如,不少人关注,供销社系统是计划经济时代保障农村地区物资流通的渠道,在沉寂多年后,现在“再度走红”,是否有什么特别意义?是否代表了国内政策上的某种变化?有人解释,供销社系统实际上一直存在,并未退出江湖。现在重建和完善供销社体系,也是近几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对于“公私合营”的说法,有人把最近腾讯与中国联通成立合资公司的事与之挂钩,猜测作为民营企业的腾讯为何选择与国企合作。对于建设“国营食堂”的讨论,有住建部官员在11月2日出面澄清,未发布过任何要大规模兴建国营食堂的政策或规划,“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大批的国营食堂,没有这种要求。”该官员称,舆论的猜测完全是误会。

虽然上述每一个现象都能找到单独的解释,为什么却引发了国内市场的多方关注和担心呢?

实际上,在国家战略和政策层面,二十大报告已经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二十大报告在论述新发展格局时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报告还强调,“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对外开放方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可见,在体现“国策”的基本政策层面,中国的政策原则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中国仍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既然国家政策并未变化,那么国内市场又在担忧什么呢?

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认为,简单来说,社会各界担心的是,这些现象是否意味着中国将放弃市场,推动计划经济及相应体系的回归,并以此否定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正如我们此前所分析,中国当前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外部与内部环境,在全球化遭遇强烈冲击、地缘政治主导世界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社会今后将如何发展,是否还会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似乎比过去有了更多不确定性。这很可能是很多人共同的深层担忧。

供销社”、“国营食堂”、“公私合营”这些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与过去并不成功的计划经济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国营食堂”这种产物,与人民公社时代的“一大二公”有紧密联系。而在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之后,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惨痛记忆。当这些几乎被历史淡忘的特殊概念集体涌现的时候,它们所带有的强烈的时代标签,形成了那个时代的强烈意象,难免会让人回想起过去贫穷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

国内舆论对上述概念的关注和热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内市场的信心不足。许多人的担心,显示了他们对中国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坚持改革开放、保护私有产权和私人财富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担心。这就是信心问题。

十四年前,当金融危机的动荡震撼全球经济时,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些冲击。当时中国曾经有一种说法,“信心比黄金更可贵”,重要的是坚定信心。在我们看来,这一说法用到现在仍然合适。与过去金融危机产生的动荡不同,现在的动荡来自更复杂的因素——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战争导致全球能源市场出现动荡、在高通胀压力下各主要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这些负面因素叠加,对中国企业家和市场人士的信心造成了很大冲击。面对这种形势,很多稳经济的中观和微观政策,实际上并不是市场最紧迫、最需要的。在安邦智库对企业的调研中,无论是外资高管还是民营企业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现在中国市场最需要的是重建信心,需要国家在重大问题上展示开放和坚持市场经济的决心,在国家层面,这比真金白银地拿财政资金为企业减负更加重要。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国内市场对“供销社”、“国营食堂”、“公私合营”等概念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对政策转向的担忧。这种时候,要稳住经济,首先必须稳住市场信心。在经济和贸易环境出现动荡之时,稳住信心比黄金更为珍贵和重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邦  安邦词条  信心  信心词条  预测  预测词条  稳定  稳定词条  战略  战略词条  
智库

 返贫预警机制构建探究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治理;返贫;贫困脆弱性;返贫预警机制  [作者简介]范和生,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采煤沉陷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