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大幅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取消了大部分核酸检测,大幅调整和减少了对感染者的隔离措施,取消了交通行程码,取消了大部分公共领域的核酸查验。从严格防控到大幅放开,这种突然的大幅调整,让政府、社会、公众都有一些不适应。
从目前迹象来看,奥密克戎病毒感染案例正在国内迅速增加。北方的北京,中部的武汉,南方的广州,都先后出现了感染者大增的情况。以北京为例,医院的发热门诊排起了长队,各种治疗发热的药物出现短缺。据北京市卫健委的数据,12月11日,北京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12月5日至11日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监测流感样病例数1.9万人,较上一周上升6.2倍。北京市要求,不应设置复工复产审批,不应设置到岗率上限,发热门诊应开尽开,目前全市医院发热门诊从94家增至303家;针对防控药品等需求的剧增,全力调配货源、扩大产能,12月12日一次性投放2500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
客观来看,防疫三年来,迄今国内防疫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检测、社会面防控和建立隔离系统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是社会管理措施,对于有效疫苗研发、治疗药物研发、分级诊治系统、医疗资源准备、重点人群保护等环节的关注不够,投入的资源不足。因此,在大幅优化防控措施,客观上放开了疫情管控之后,短期内的感染者数量必然大量增加,随即引发药品不足、诊疗资源紧张、医疗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大等问题。对疫情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群体)保护不足,就必然会出现这些现象。
防疫工作的突然变化,让不少的地方政府也感到突然。从过去的“严防死守”到现在取消绝大部分管控措施,很多基层地方政府感到茫然,一时间手足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干、还管不管?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基层地方,医疗资源、医护人员本来就缺乏,当以社会管控为主的系统撤销之后,应对大量感染者的能力不足和医疗资源缺陷立刻暴露出来。
观察近期的社会面,虽然目前感染者数量大增,但由于奥密克戎毒株较低的重症率和病死率,其近似于流感的病症特征以及5-7天的病程,都属于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观察北京和其他城市的街道,虽然人们可以自由出入绝大部分公共区域,商店、餐饮店都开门迎客,但由于担心社会面普遍的阳性环境,市面上进入公共区域的人反而比过去更少,形成了“灯火通明、人烟稀少”的罕见情景。从社会心态来看,普通人的注意力多放在极为具体的如何上班、如何买药、哪里可以买菜、如何减少感染机率、“阳”了后如何自救……等问题上,社会心态基本上还算正常,并未产生趋势性的恐慌。让人感慨的是,新冠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管控措施放开后,人们的行为也带有了“自限性”特征。
不过,虽然疫情防控优化没有引发紧迫的社会性恐慌,但面对疫情感染者数量大幅增加,还是有不少的事情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来共同完成。从公共政策角度,要看到疫情防控政策的两面特征,一方面,从社会面消灭病毒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过于严格的、一刀切式的疫情管控方式并不可取,也无法持续,今年以来的防疫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也不能采取“躺平”的做法,完全放任不管。顺便要指出的是,国内舆论对于国外防疫“躺平”的批评和问题揭露,实际上很不客观。在很多西方国家,这三年来并未真正“躺平”,他们在疫苗研发、有效治疗药物研发、完善分组诊疗体系、弱势人群的分级保护、疫情之下的经济恢复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有效的成绩。基于此,才有了这些国家当前在疫情下的社会经济与防疫的有效平衡。
从第三方的观察来看,面对新的疫情形势,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认为,国内在疫情防控方面需要关注如下方面:
首先,疫情防控的总体政策调整要坚持,不要开倒车。虽然疫情感染者数量在大增,但在全国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方面,没有必要开倒车,不能重回过去的严格防控方式。如果政策“拉抽屉”,其结果就是反复折腾,方向不明。尤其是考虑到今年以来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付出的高昂成本,重回过去将无法承受。对于优化防控的“二十条”和“新十条”,要坚持整体方向,在具体执行时要优化、细化。
其次,要高度重视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治疗。回顾三年的防疫追踪研究历程,安邦智库一直强调加强对老年人群体(尤其是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的保护。此外,要加强对儿童、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脆弱群体的保护。目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发布通知,加快推进老年人冠病疫苗接种,聚焦提高60岁至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目前,多地已定下目标,即今年底或明年1月,80岁以上人群第一剂疫苗接种率达90%,60岁至79岁符合条件的目标人群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均达95%。不过,加强保护老年人不只是提高疫苗接种率,还包括提供医疗服务、基础疾病诊治等多个方面。有效保护老年人群体,有效减少重症率和病死率,可为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筑好底。
第三,进一步加大防疫药物的研发、生产、市场投放,加强医疗卫生体系的接诊治疗能力。在疫情感染人数向峰值进发的阶段,防疫中的主要矛盾体现在药品缺乏、医院诊疗能力不足、配送能力不足。对于这种情况,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应成为工作重点。目前北京市已经进行了调整,如要求303家发热门诊优化流程,加大接诊能力。同时扩容医疗资源,加快在方舱医院设置发热门诊,在所有发热门诊都增加诊室和医务力量,分流大医院患者就诊压力,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此外,还要强化分级诊疗,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互联网医院作用。
第四,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不能断线、散网,要转变工作重点。社区体系是直接触及居民的服务体系,过去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网络系统不能在疫情优化的过程散掉、断掉。社区体系要转变工作重点,从过去的风险人员管控为主,转到在社区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做好健康调查、送药上门、心理疏导等服务。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疫情防控走过了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防疫新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现在,中国已经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了疫情防控策略。换轨道肯定会面临重新适应的过程,但对于调整的基本方向不能变,政府、医疗体系、社会公众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渡过当前的特殊时期,推动中国尽快顺利走向高效统筹防疫与经济平衡的新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