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是一篇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纲领性文献。其中“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重要论断,是十九大报告最重要的创意和贡献之一,是对中国未来直至本世纪中叶的系统规划和战略蓝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新征程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上三个彼此衔接的基本阶段,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消费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发展动能发生重大转换,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发展空间日益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以下,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等不断提高,已进入人类发展高水平组,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提高至73.8%。从实现全面小康的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90位,居世界前48%位置。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我国成为最大的绿色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安全问题的引领者、贡献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7大目标、25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18个重大任务以及165个重大项目,根据跟踪性评估,其实现已经到了决战决胜、最后冲刺阶段。到2020年,我国完全可以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上述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还有30多年的发展时间。在30多年的征程上,必须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主题,关键词仍然是“全面”,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到2035年,我国将提前15年实现党的十三大所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提前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和基础。一是2016年中国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目标,即GDP翻两番的目标(PPP);二是2017年我国提前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PPP)目标;三是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30年前提出的“三步走”的设想,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
不同于世界银行所界定的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我们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界定为人均GDP(PPP)达到美国的一半及以上,将发达国家水平界定为人均GDP达到美国的70%以上。这既是可国际比较的,又是动态的、变化的。预计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美国的一半,达到51%—57%。
中国经济实力大幅度跃升。我国经济将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速为5.3%—6.2%之间,到2035年,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27.25%—31.45%,对世界GDP增长贡献率超过1/3。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产业进入世界中高端,建成质量强国,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先进、更加完备、更加绿色,建成交通强国,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大格局,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更具竞争力的市场。
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以上,研发投入占世界比重达到1/5—1/4;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左右;建成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创新中心和研发基地。
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显著增强,构建覆盖全体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其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高,建成世界最大的文化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世界独特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0%—22%,达到更富裕型消费结构,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5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0%以上,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进入生态投资、生态盈余时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以上,提前进入煤炭消费、碳排放高峰期,并呈现碳排放大幅度下降趋势;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进一步发挥积极重要作用;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得到根本改善,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
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所谓“全面建成”,总目标内涵更加具体,内容更加明确,领域更加全面,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社会上的“和谐”,还包括生态上的“美丽”,充分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总目标之间的全面联系。
全面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人类发展指数(HDI)、主要现代化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中国人均GDP相对美国人均水平将上升至70%—80%,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研发投入占世界比重提高到1/5—1/4,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全面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使之更加完备、更加科学、更加成型、更具优势;拥有高度政治文明,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更加繁荣昌盛,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深入,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全面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覆盖全体人口等;我国人类发展指数(HDI)达到0.9以上,进入世界人类发展水平先进国家前列。
全面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美丽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大战略格局形成,建成人水和谐之国、碧水蓝天之国、绿色能源之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低灾害风险型社会。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建成现代化、全方位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体系,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综合效率最大化;担当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坚决战胜来犯之敌。
到2050年,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将领先于世界,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更加凸显,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更加巨大,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系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高端智库建设项目(2015501029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