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以动力变革赢得发展主动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做好推动动力变革这篇大文章,以动力变革赢得发展主动,迫切需要研究发展动力转变的进程,迫切需要关注发展动力的新趋势和新问题,迫切需要聆听释放新发展动力的对策建议。上海作为一座勇当“排头兵、先行者”的城市,在推动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勇于攻坚,其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报特邀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阐述,以飨读者。——编 者

  动力转变的历史演进分析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引领全国,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上海发展动力发生了新变化。上海发展动力因素转变的历史演进脉络,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就业结构持续优化,高端人才加快集聚。人才集聚和人口增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上海长期高度重视人才动力,不断推行新的人才政策以推进人口结构的深层优化,整体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从数据来看,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越来越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不断提高。整体来看,在人口总量上升的同时人口结构不断优化,适应着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第二,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上海最终消费率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上海最终消费率从2008年的51%持续上升到2017年的57.3%。同时消费对经济、税收和就业贡献显著。2018年上海市商贸业就业人数达到333万人,贡献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2018年全市商贸业增加值5002.9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5.3%。消费税作为政府财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到2017年年均增速14.26%,占全市税收比重长期保持在6%左右。

  第三,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资本流入规模攀升。2013年至今,上海主要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服务业的深度开放,不断优化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结构。自2003年以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直线增加,到2017年已增加到625家,相当于2003年的11倍。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开放红利的支撑,上海吸收国际直接投资增速持续增长。2003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2015年达到一个顶峰,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85.59亿美元。2016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出现一个小幅度的回落。就外部因素而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因素较多对上海的外商投资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需要高度关注。

  第四,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型工业体系。目前上海产业体系中工业仍占较重要地位。2003年后,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近年来,着眼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这一目标,全市工业实施了新一轮布局调整。一方面,上海郊区工业全面参与到全市支柱工业的发展中,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整体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力度,以技术改造和产业集聚实现产业升级。总体来看,上海正加快形成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新型工业体系。

  第五,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制度动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得到了迅速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和“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激发了以往积累的雄厚发展动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上海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2010年的世博会也为上海注入了城市发展的新活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城市品牌营销、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有了重要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并明确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科创中心的新定位,契合了城市发展的方向,有助于上海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融合建设,也赋予了上海更为长远、更为根本和更为持续的发展动力。

  发展动力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当前,上海发展动力出现了新的趋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人才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影响高层次人才集聚。对标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上海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瓶颈。如,顶尖人才引进不足,缺乏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师级人物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人才管理机制不够活,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率低,影响了人才集聚并发挥作用;等等。

  二是新消费新模式需要加强培育,行业监管要跟上业态创新步伐。当前上海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模式仍然有待培育,未来消费的重点方向应在中高端消费、进口消费、服务消费等方面。由于口岸贸易便利化不足,目前国外品牌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仍需较长周期,流程较多。由于面向新模式新业态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传统监管方式跟不上新业态的发展,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和开放政策制度欠缺,相应的体制机制还没有跟上消费升级和商业创新的步伐。

  三是国际直接投资增速下滑。尽管从2003年到201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从58.5亿美元增长到185.5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从1.72亿美元增长到158.97亿美元,涨幅惊人,但之后投资额有了一个小幅下降。整体来看,上海“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但受国际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投资额会有一定幅度的波动。

  四是工业发展速度减缓,智能制造缺乏核心技术,原创研发动力不足。从工业总资产贡献率来看,2003年至2017年间比较稳定,基本集中在10%至14%之间,波动幅度不大。但上海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自2010年来逐步趋于平缓,并开始呈下滑趋势。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成为首要瓶颈因素。在智能制造领域,核心技术与产品自主化率有待提高。目前,上海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对于一些重要装备和制造过程,尚未掌握系统设计与核心制造技术。近年来上海在科研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尽管研发投入在增加,整体科研成果数量也不少,但成果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往往倾向于将创新的重点放在跟踪和模仿上,原始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一些企业研发团队没有及时建立行业系统性的管理平台,研发费用被用在重复和已有的技术上,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效率不高。

  五是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集约化管理仍不平衡。上海中心城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差别不大,但上海郊区管理水平和形象品质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较不相称。在上海市区高速发展的同时,郊区的发展速度拉低了整体进程。同时,上海郊区工业有比较强的制造能力,但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差,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产业集聚水平不高。上海郊区发展的不足,也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所在,表明上海郊区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

  六是城市治理模式有待转型,营商环境还需改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对中小企业影响尤其较大,最终反映在经济增长、财税收入、社会就业等各个方面。近年来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通过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力求率先建立符合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要求的营商环境和制度规范。自贸试验区在政府简政放权、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经验,但是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仍然任重道远。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未来一个时期,上海还将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城市治理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型,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基层治理模式有待优化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来充分释放制度红利。

  着力释放新发展动力的对策建议

  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上海还需找准着力点,发挥人才、消费、资本、制度等要素的作用,不断释放新的发展动力。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建立柔性流动机制。发挥人才动力,需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人口角度做到总量合理和结构优化是对人口的新要求。要建立柔性人口流动机制,基于城市承载能力,探索管理问题。在城市发展中,不仅需要高学历人才,还需要专业人才,不同人才在总量中的比例要合理。要完善人才引流制度,优化人才结构,通过建立相关机制,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等,实现城市与人口高度匹配。

  二是把握消费升级方向,培育消费新增长点。适应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和消费形态变化,培育和发展时尚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等,进一步引导绿色消费、柔性定制消费等,创造和引领新消费热潮。围绕大量消费外流现象,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商等发展,积极优化国际中高端商品和服务品牌在国内的布局、定价机制,逐步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同时,还要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是抓住资本市场开放机遇,激发金融集聚力。上海要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优势,加大银行、证券、保险引资力度,扩大境外金融机构在沪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将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总部设在上海。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和辐射效应,充分利用上海主场优势,推动商品和服务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国际直接投资项目落地。上海要用金融优势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整合科技优势,提升创新资源的流动率和利用率,从而对全球创新网络产生重要影响,从创新中激发金融集聚力。

  四是瞄准国际前沿方向,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引领经济结构转型。上海制造业在国内属先进水平,但仍应着眼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要根据制造业产业链的形态来布局各个环节的创新工作,实施一批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加快突破制造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高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利用率,在未来的制造业发展中应更侧重研发设计,发展高端制造。在产业选择方面,应将改革创新的重点放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

  五是加强财政统筹,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发展空间扩大和资源要素流动,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上海的新城和农村应进行专业规划,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城乡一体化模式。改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需要加强统筹。应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城乡互动发展,进而增强区域整体实力。特别是在河道整治、卫生医疗和基础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在环保投入和道路打通方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医疗、教育资金使用方面应更好发挥统筹作用,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快推动郊区城镇产业和各类园区创新升级,加强产城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上优化组合、交融协同、和谐发展

  六是提升治理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制度变革是上海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未来应以政府改革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经济体制各项改革,建立优化包容性创新体制机制,向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努力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总报告执笔:李清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以动力变革赢得发展主动  变革  变革词条  赢得  赢得词条  主动  主动词条  动力  动力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智库

 2021年全球大趋势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的直接冲击或有减弱,间接或次生影响仍然不能忽视,以下十项全球性趋势值得高度关注。一、世界经济启动恢复性增长在经历...(展开)

智库

 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

 2016年最后的日子,知名企业家曹德旺关于中国制造业成本比美国高的声音引爆了舆论圈——“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后者土地基本不要钱,电价是中国的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