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

在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之后的2010年底联合国就提出警示:全球粮食进口费用今年将有史以来第二次突破1万亿美元,全世界距离新一轮粮食危机“十分接近,情况危险”。到2012年,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部分地区高压及降雨减少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全球100多个国家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威胁,造成粮食减产,导致粮价上涨,而且阻碍了粮食贸易。此外,一些人为的因素,如投机炒作、贸易壁垒,以及政府有意降低世界粮食库存的政策等,也推动着粮食价格的上涨,造成全球经济结构和粮食供求的失衡。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也警告说,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走高,全球可能重陷四年前的粮食危机。

可见,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已经隐现,并可能引发全球性更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随着粮食的战略属性不断增强,对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可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及时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和规避对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隐现的诱因分析

与2008年的需求驱动型粮食价格上涨不同,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的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天气异常引起的;而国际资本炒作进一步推进了粮食价格上涨;从更深层次来看,全球经济结构失衡是危机可能发生的最核心根源。具体分析如下:

1.1 气候恶劣导致粮食歉收、粮价上涨

美国、乌克兰及其他粮食出口国,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受热浪与旱灾等反常气候影响,粮食产量大降。如作为全球近四成玉米和大豆产地的美国,2012年玉米产量为108亿蒲式耳(约合2.74亿t),比2011年下降13%,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玉米储备为1974年以来最低点,仅够供给21天,且有40%用作生物燃料,加剧了粮食供给紧张;大豆产量为26.9亿蒲式耳(约合7290万t),比2011年下降12%。由此引发国际大豆、玉米等期货价格大幅攀升,从而引起整个粮价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全球粮食价格指数2012年7月份环比劲升12点,升幅超过6%,创2009年11月份以来的最大升幅,最新指数达到213点。2012年8月,美国玉米期货收高1%,达历史最高水平,大豆、小麦也大幅上涨。

又如俄罗斯粮食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在国际粮食市场中占有13%的份额,特别是小麦出口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因异常干旱天气导致粮食减产11%~17%,由此采取了限制谷物出口的措施,造成国际市场小麦等粮食价格上涨。

1.2 投机资本在国际粮价上涨中推波助澜

从近期国际粮价的暴涨可以看出,目前粮食价格已脱离了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金融化的产品。粮食作为金融产品,同样服从“杠杆原理”,通过杠杆,游资将小幅、局部涨价放大成剧烈、全面涨价。如美国市场不仅拥有全球600万亿美元对冲基金中的450万亿美元,而且衍生品市场发达,使得高盛巴克莱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机构,把来自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富人的资金用于“食品投机”,设立和管理大宗商品基金,以巨资投机小麦、大豆等粮食产品。大量“热钱”涌入粮食市场,将在一定时期内会加剧粮食价格的波动性,影响全球粮食安全。未来几年,在西方主要经济体放松银根的大环境下,“热钱”随时可能在粮食商品市场引发新一轮投机风潮。

1.3 全球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粮食减产

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总数将从现在的68亿人增长到90多亿人,世界人口数量以年均约8500万人的速度增长,因此需要更多的土地种植粮食以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目前世界耕地面积日渐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各国城市及道路建设中侵占耕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奥地利,平均每天至少会有12hm2耕地因道路、住宅或其他设施建设被占用;在德国,每天被占用的耕地有时甚至高达110hm2。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不当和过度耕作导致的侵蚀、气候改变以及日益增加的人口,全球肥沃土壤每年大约有750亿t土壤流失。悉尼大学研究发现,中国土壤的流失速度比自然补充速度高57倍,欧洲高17倍,美国高10倍,澳大利亚高5倍,如果不采取激烈措施,全世界肥沃土壤可能在60年内消失。这将造成粮食短缺与粮价飙升,导致全球性粮食危机。

1.4 全球经济失衡抑制了粮食生产

全球经济失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没有形成产业互补,而是造成产业错位。全球第一大农业国不是中国、印度等传统的农业大国,而是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美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出口所占份额更是高达60%。

目前,粮食产业的主力转移到发达国家,无论从工业还是农业来看,发展中国家都处于从属地位。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和贸易壁垒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打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发达国家处于经济体系的顶端,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可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拉入到其产业体系中,使得发展中国家改变数以百万公顷计的农耕地种植甘蔗、油棕及其他能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从而放弃了粮食生产,造成粮食供应紧张。

2、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隐现的影响分析

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现在虽然还处于没有完全显现的隐现状态,但其影响已经明显可见,尤其是对于贫困国家来说,由于国内粮食生产严重不足,粮食价格的增长意味着他们将要为粮食进口支付更高额的账单,这会直接对缺粮国家特别是对非洲贫困国家的经济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进而威胁到世界贫困人口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2.1 饥饿问题

世界粮农组织公布,2010年全球谷物产量为22.39亿t,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消费量达22.48亿t,存在着供需缺口。此外,粮价波动导致77个低收入缺粮国2010/2011年度粮食进口费用同比增加8%,同时导致全球饥饿指数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饥饿”为每天摄入少于1800千卡的热量)。2010全球饥饿指数(GHI)显示,全球有约9.5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其中98%生活在新兴市场。亚太区的饥饿人口数量最多(5.28亿人),其次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2.37亿人);122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特别是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南亚地区的29个国家存在惊人的饥饿程度,且目前全球结构性饥饿人口仍在增加。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世界上有8.7亿人营养不良。

2.2 贸易保护与抢地浪潮问题

2012年年底以来,主要产粮国粮食减产迫使许多国家不得不实行粮食出口限制和粮食价格控制措施,导致粮食供给紧张,进一步加剧粮价上涨。经验表明,粮价上涨会激发部分国家的保护主义,造成破坏性的乘数效应。粮食大幅涨价引起包括印度和阿根廷等国对粮食出口限制,使进口国对通过市场获得粮食供应产生信心危机,进而产生抢地浪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2年上半年欠发达国家有近2000万hm2农田被出售或正在协商出售或租赁,韩国、沙特、印度等国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而在海外购地。这些举措将不仅导致粮食价格持续增长,也会导致土地价格持续上涨。

2.3 其他外溢问题

持续干旱导致的粮食减产必然助推通过饲料粮转换的肉类和奶制品的价格上升,由此推高国际粮价,增加粮食进口国家的购买成本。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球的粮食进口成本达到历史最高的1.24万亿美元,给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隐忧。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基础相对落后,承受能力较弱,粮食危机关系到生存。一旦发生粮食危机,不仅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和安全问题。如世界粮农组织认为,高粮价是2010年“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之一。

3、应对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隐现的对策分析

从全球来看,国际社会不仅要针对粮食危机采取短期应对措施,还要制定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长期战略与策略,特别是要采取“紧急和一致的行动”,防止不断加深的粮食危机给政治和安全领域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具体要突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对缺粮国家进行分类援助

粮食危机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为筹划有针对性的应对和规避措施,需要确认粮食危机的性质是否主要是由于粮食供应不足、获得粮食的渠道不畅或属严重的局部问题。为此要把需要外部援助的国家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别:一是由于作物歉收、自然灾害、进口中断、分配受到干扰、收获后损失严重或其它供应障碍而面临粮食供需存在严重缺口的国家;二是由于收入极低、粮价很高或国内流通不畅而使大部分人口无力从当地市场购买粮食的国家;三是由于难民涌入、内部流离失所者聚集或某些地区作物歉收和严重贫困交加而出现局部严重粮食不安全情况的国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国家的实际需求给予必要和有效甚至是紧急的国际援助。

3.2 提升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自给能力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合作机制、水平、内涵和贸易等都不足以抵御粮食危机的冲击,只有切实把粮食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础最优先的产业加以重视和发展,立足增加自身产量才是解决粮食安全本质问题的关键。发展中国家应尽快采取有力和有效措施,积极调整农业发展方略和产业结构,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政府财政部门应增加投资用于支持家庭小规模农业,加强投资化肥生产和育种项目,并向农民提供补贴,减免相关税收,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和粮食生产能力。

3.3 建立粮食应急安全网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应该在尊重受援国自主权的基础上,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业援助,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信贷和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具体做法为:首先,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及G20等国际组织应建立紧密协作机制,密切追踪国际粮食供给状况、价格、贸易额等,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异常波动迅速作出回应,打击农产品投机行为。其次,避免粮食出口禁令以及恐慌性购买。由于粮价上涨可能导致恐慌性购买和市场供求失衡,进而进一步推高粮价,有些国家因此有可能出台粮食出口限制政策应对危机。各国应加强协调,避免这种出口限制政策。第三,准备动用国家粮食储备,并将其与有关粮食安全的系列计划相融合。尤其需要粮食生产大国动用自己庞大的粮食储备,应对紧急情况,并将重点放在弱势群体。第四,确保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开展紧急救援工作时有充足的资源备用,其粮食购买应优先得到保障。

3.4 加强土地和农业保险

3.4.1 加强土地恢复。

俄罗斯的农业用地面积和耕地质量都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其土地耕种面积不少于世界土地耕种面积的14%,但在世界粮食生产中所占份额仅约为5%。另外,世界上约40%的黑土都分布在中国境内,这种黑土拥有最高的自然肥力。鉴于此,必须从世界全局出发,要有效利用俄罗斯和中国土地的潜能、向符合生物气候地带特点的生产结构转变,特别是要做好土壤的恢复工作,如尽量减少耕地面积破坏,改善土地管理,种植可以帮助取代土壤中碳的作物,让土壤“休养生息”等。

3.4.2 加强农业保险。

保险本身并不能为市场提供粮食保障,但它在协调生产激励机制、提高风险意识以及鼓励粮食生产效率投资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农民和生产者、政府、社区、合作社及粮食企业,都可以从(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多层次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中受益。例如在2010年,越南政府就与(再)保险公司合作为种植水稻的农民提供风险保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保险的深度依然很低,远未达到其潜在规模,这一规模估计为目前水平的3~4倍,所以,要从多方面努力,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  一轮  一轮词条  粮食  粮食词条  危机  危机词条  世界  世界词条  
智库

 美国对华政策仍具有可塑性

中美关系正处在重大调整之中。当前美国主流对美国面临的内忧外患正深感不安,各界精英正在深挖原因。美国方面很多人认识到,美国相对衰退历时已久,一时积重难返。然而,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