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基本反映在2013年第二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中。从该报告来看,货币政策会围绕着国务院的“宏观稳住、微观放活,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要求,以稳健为主导,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进行预调微调,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
因此,笔者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将放在两个基点上,一是为了稳增长以便奠定经济改革的基础,近期央行货币有稍微的放松;二是以市场方式来推动金融市场改革。
这反映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仍然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工具组合。
表面上看,数量工具仍然是货币政策工具的重点,公开市场操作仍然是货币政策细微宽松的主战场。比如,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国式操作已经开始。通过常备借贷便利组合,贷出短期资金,降低市场短期利率,同时展开3年期央票延续,从而提升市场中期利率。而这种“借短收长”的中国式操作,目的就在于市场流动性管理。既保证市场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支持实体经济,也不让市场流动性泛滥,调控通货膨胀预期及防止资本价格进一步推高。最近,央行公开市场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当前这种中国式操作,既是数量工具也是价格工具,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对市场的流动性进行管理。
实际上,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管理在强调合理地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更是把价格型工具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这并非是央行在基准利率上大做文章,如存贷款利率上调或下降,而是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
应该看到最近央行推出的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的决定,短期来看,对金融市场影响不会太大(因为6 月底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1%,远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放开并不会导致贷款利率下浮)。也就是说,银行市场的贷款利率不会随着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下浮政策的推行而全面下降,及全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是通过增加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定价能力,促进国内金融市场有效价格机制的逐渐形成,金融资源能得到有效配置。
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许多问题,如贷款结构不合理、期限错配、潜在风险增加等,很大程度上都是与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扭曲有关。如果央行对银行利率实行严格管制,银行没有贷款信贷风险的定价权,那么市场的竞争是数量或规模上的竞争,银行也是同质化的银行。这时,市场的金融资源要得到有效配置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理顺国内金融市场的价格关系,成了当前央行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一环。而且当银行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之后,利率市场化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及汇率市场化。
存款利率是银行的贷款成本。如果只是放开贷款利率而不放开存款利率,在企业及地方政府投资饥渴症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市场的信贷资源一直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为了追求银行利润最大化,银行是不会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虑而增加政府所倾向的一些企业贷款,比如把贷款利率降低来支持三农及中小企业融资,而是把规模控制下的贷款投向高收益的企业。这就是为何央行选择在现在这个时点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因为这个时候放开银行贷款利率对利率的冲击不大。
存款利率放开是直接通过银行成本约束机制来调整银行信贷行为。理由是,银行的可贷资金取决于银行获得存款的多少,如果存款放开,银行为了扩大其贷款规模就得争取更多的存款,而为了争取更多的存款就得提升存款利率。这时,国内银行存款利率的竞争就会非常激烈,否则国内银行要想在市场中取胜并非易事。而存款利率竞争不仅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利率,也是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形成最为重要的一面。当然,如果控制不好,过度的存款利率竞争也容易导致金融市场的风险。因此,存款利率放开就成了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最为重要的方面,这也说明了央行为什么在当前如此慎重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