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钓鱼岛争端—日本右翼煽起的民族主义浪潮
回顾:钓鱼岛,在2012年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中日关系正常化后,日本从修改历史到参拜靖国神社,再到今年的钓鱼岛之争,终于图穷匕见。我们的“友好”邻邦日本为什么一直不顾中国人民的清感,一次次地在中国人民的伤口上撒盐?挑衅中华民族的容忍与大度?一年来,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日本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同中国展开了中日建交以来最为极端的较量。这不能不令中国人回忆起痛苦的过去,也不能不让人去审视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侵华战争的爆发,日本极端民族主义乃至种族主义就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日本挑衅钓鱼岛以来,在东亚地区掀起了一次次的民族主义的浪潮:2012年8月15日晚,香港保钓行动委员会成员前往九龙天星码头示威及设立通讯站声援被扣者,达到高潮;9月18日,日本多名民族主义者在东京举行示威,就钓鱼岛问题抗议中国。
钓鱼岛问题看似是领土问题,但其实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人心问题,也是民族问题。确切地说,这次较量同日本的民族主义是脱不了干系的,即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所逐步形成的所谓的大和民族精神。它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精神”,是在日本历代政府强制推行同化政策下“锻造”出来的。
实际上,日本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并非单一的大和民族。从明治时代起,日本在教育上强调传统的民族政治价值观、宗教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作用。日本在官僚机构上实现了现代化,但仍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日本要成为至少能与西方势力并肩的强大国家的想法,自1905年起逐日增强。从昭和时代起教育系统便注入了军国主义种族理念,以让日本成为军事强国并为未来所需的兵力做好准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日本主要在殖民地通过同化政策(皇民化政策)来灌输日本文化、对构成大日本帝国的大和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包括日本本土的桦太、阿伊努等民族以及外国移民)实施同化,压抑其民族性①。
评析:钓鱼岛之争是朝鲜战争即抗美援朝的继续。至少有三种主要因素在左右着东亚局势的走向:第一,美国对日本的支持度;第二,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第三,中国政府对钓鱼岛的态度。透过钓鱼岛争端事件,可以看到日本民族主义势力在不断增长。随着日本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日本急于打造自己的生存空间,谋求经济大国的愿望早已实现,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鼓噪政治大国。在领土问题特别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与俄罗斯占领的较量;在独岛问题上与韩国相争;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争锋,日本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强硬,不断推波助澜,加大舆论攻势和外交攻势,摆出一副咄咄逼人、势在必夺的态势。所有这些,不仅仅是国际关系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民族问题。当今,钓鱼岛问题已经进入中日斗争的相持阶段,日本去“国有化”很难,中国动用政治、经济、外交手段也难以奏效。列宁讲,军事是政治、经济政策另一手段的继续。近期,尽管中国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军演,但动用军事手段占领钓鱼岛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通过外交谈判,会形成何种局面,引发世人关注。
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右翼政府煽风点火,加上日本民众也倾于向右翼(据调查,60%以上的日本民众支持“钓鱼岛国有化”,就说明了这一点。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要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它只好引美入亚,拉大旗,作虎皮。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赢得了战后30年的发展,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滞胀,发展缓慢,特别是中国在超越日本后,作为加工贸易立国型的日本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出现冲突,资源上的短缺,市场上的竞争,中国对日本的超越,使日本人很不适应,由此而产生仇华心理。日本民族主义势力的进一步增强,对东亚地区来讲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东亚安全走向何方,一是取决于日本民族主义势力的强度,二是在于美国的支持度,三是取决于中华民族的立场。但是,只有中、日、美或东亚6国坐下来对话,共同协商安全对策,才是解决钓鱼岛问题和东亚安全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难解难缠—东南亚民族冲突的前因后果
回顾:今年6月3日,在缅甸西部若开邦,佛教徒和穆斯林发生了一场冲突,导致9人丧生。这是缅甸新政府执政一年多来,该地区发生的最具暴力的教派冲突②。今年8月5日夜间到6日凌晨,菲律宾政府军在菲南部棉兰老岛多达10处的军事设施同时遭到反政府武装偷袭,双方发生激烈交火,导致1名政府军士兵、5名反政府武装分子和1名平民被打死,另有5人受伤,数千当地居民被迫逃离家园。此次交火发生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的5个城镇。冲突双方是当地的驻军和来自“摩洛伊斯兰自由运动”的武装分子,该组织是菲律宾南部主要分离组织“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的一个分支。“摩洛伊斯兰自由运动”前身为“摩洛伊斯兰自由战士”武装,由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中脱离出来的强硬派指挥官卡托领导。③这两起事件是东南亚地区今年民族问题方面最为极端的事件。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900万人口中有135个民族。若开邦位于缅甸西部,北部与孟加拉国接壤。居住在若开邦的民族主要是若开族和缅族,若开邦居民主要信奉佛教。但若开邦同时又是缅甸国内最大的穆斯林聚集地。在以佛教徒居多的缅甸,佛教徒一直就对穆斯林心存芥蒂和不满,因而若开邦也是缅甸宗教民族矛盾最为复杂的地区,各民族之间尤其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经常爆发冲突。不少穆斯林为了避免卷入种族和宗教冲突,一些人甚至偷渡离开这里。此次教派冲突也是对缅甸新政府推进民族和解的一个考验。缅甸少数人的权利一直得不到充分地保障。昂山素季议会今年7月25日首次演讲中提到要关注少数民族的权利①,支持一项由执政党议员提出的关于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提案。在发言中,昂山素季引用了亚洲发展银行的最新数据,提出缅甸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比例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数据显示,缅甸全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25.6,但在少数民族的几个省邦,这个数据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钦邦最为严重,贫困人口比例为73.3,掸邦为33.1,若开邦为43.5,克钦邦为28.6昂山素季在发言中还呼吁制定必要的法律或修正案,在《彬龙协议》精神的基础上,保障各民族的权利②。这对缅甸政府的巩固与国家的稳定无疑会起到推动的作用,剩下来就是缅甸新政府如何推进这项政策了。
菲律宾的民族问题也很严重,常有悲剧发生。事实上,菲律宾国内的分离组织、恐怖组织以及一些反政府组织同政府军的冲突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南部棉兰老岛和中部比萨扬群岛的一部分地区。几个主要的分离组织包括: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阿布沙耶夫恐怖组织和反政府武装新人民军。其中规模最大也是最主要的一支武装力量是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它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中分离出来,进行分离主义武装斗争,主张在棉兰老岛建立一个独立、严格的伊斯兰国家。现有人员1.5万多人。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阿布沙耶夫恐怖组织,它规模不大,但与“基地”组织有密切的联系,经常进行绑架、暗杀、炸弹袭击等恐怖行为。其余两个规模不大,人数均在数千人左右。
除了新人民军主要是因为不满政府损害普通农民的土地政策和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而进行反政府的武装斗争,其余几个主要的反政府武装和恐怖组织,都是带有分离主义倾向的组织。而菲律宾当地长年以来积累的宗教冲突和民族矛盾是催生这些组织的土壤。
评析:由于历史原因,缅甸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缅甸西部的若开邦,族裔冲突造成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在菲律宾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一直没有停歇;而在泰国南部,近期接连发生的爆炸、袭击事件更是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虽然有些事件由极端分子挑起,但其背后都有民族不和或宗教冲突的因素③。菲律宾是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全国85%的民众是天主教徒。但是南部棉兰老岛早在菲律宾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时候就已经是全岛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在菲律宾300多年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在菲律宾独立以后和美国统治时期,当时的政府对待当地穆斯林和天主教徒的政策存在偏向,进而加剧了民族矛盾。由于政府的很多向南部穆斯林承诺的政策不能到位,也导致这些穆斯林分离组织和恐怖组织的反政府武装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④。
近几年以来,东南亚民族问题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从表现形式来看,恐怖主义手段日益成为民族极端势力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惯用手段,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地区、泰国南部四府、印尼巴布亚等地区暴力事件不断,就是例征;二是从表现内容来看,宗教冲突日益成为民族矛盾的主要诉求,宗教分歧常常成为民族冲突的“导火索”和“助燃剂”。东南亚穆斯林与佛教徒、天主教徒、基督教徒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三是从发生地域来看,菲南、泰南、印尼东部已成为东南亚民族冲突多发的“黑三角”地区礼此外,东南亚民族问题最突出的也有三个:一是民族问题特别复杂;二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贫困,经济落后;三是部分少数民族仍具有强烈的独立倾向,甚至仍在从事武装暴力活动@。5亿多人口的东南亚11国中,生活着约300个民族。东南亚民族问题凸显,部分地区深受民族冲突的“折磨”,制约了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也给地区经济的整合带来了负面影响。东南亚的这些问题又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西方对东南亚出现的民族冲突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切的姿态,不少西方官员和学者甚至将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西方推崇的那一套政治体制直接联系在一起。但是,西亚、北非已经正在发生的动荡,给东南亚国家上了深刻的一课①。东南亚的民族问题是从历史中走来的,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它深受殖民主义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就是被殖民主义所“塑造”。直至今天,东南亚的民族问题仍深深地刻着冷战的烙印。当今美国试图改造其他文明的“传教士般”的战略冲动,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的起伏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西方模式作为一张政治名片未必能带领东南亚走出民族问题的现实困境。伴随民族差异的文化差异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在文化隔阂与分歧的问题上做一些认真的反思,尤其是从文化沟通的角度来认真检讨,进而在制度的设计上有所调控,使各民族都能够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并且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发展的进程中来,那么,民族问题将很难得到妥善地解决。
解决民族融合的问题,同样需要有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基础。没有发展,不会有民族问题的妥善解决;经济恶化,民族问题往往会更恶化。经济发展了,民族问题的解决也必将同步前进。否则,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往往又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东盟目前正处在大融合之中,局部的民族冲突会成为制约国家更积极参与区域整合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东盟正试图在调解成员国民族冲突方面发挥作用的原因之所在。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占据核心主导地位。民族问题的解决,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是寻找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重要一步,同样也是发展能否持续的关键问题。东盟国家能够处理好民族问题,发展就能走得更稳。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讲,东南亚民族问题是西方大国制约中国的一张大牌。各国也正在努力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南亚民族冲突连连不断,关键是经济不够发展而导致的民生问题。
三、翘首以观—俄罗斯的民族问题及其走向
回顾:2012年1月23日,现任总统普京发表了自己撰写的《俄罗斯:民族问题》一文刊登在《独立报》上。他说:那些宣传俄罗斯为单一民族国家理念的企图与俄罗斯的整个历史背道而驰,民族和谐是俄罗斯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普京写道,民族问题的激化是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遇到的众多挑战中的一个。对俄罗斯来说,这个问题因历史原因以及许多政治力量企图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搞投机而显得更加迫切。他认为,“今天有人正在企图用瓦解苏联的‘药方’瓦解俄罗斯。我指的是,有人发表俄罗斯人应有自决权的虚伪言论,还呼吁必须彻底摧毁骑在俄罗斯人民头上的帝国。俄罗斯人民及其文化是稳固独一无二的俄罗斯文明的核心力量”。在此情形下,教育作为一个调节民族关系的因素,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评析:昔日的苏联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按民族划分行政区域的办法,尽管苏联的解体证明这种行政区划存在很大的消极面,但已经形成了这种局面则很难改变。因此,俄罗斯仍然保留了民族自治共和国、自治州、自治区的做法,在83个联邦主体中有21个是按民族划分的,仍以主体民族冠名,其行政首脑也称总统。但俄罗斯民族的杂居现象也很突出,在2720万非俄罗斯族群中,只有970万人生活在民族自治区内。在民族自治区内,大多数冠名民族并不占多数,只有6个共和国—车臣、印古什、楚瓦什、图瓦、卡巴尔达一巴尔卡尔、北奥塞梯的主体民族占多数,有9个共和国的主体民族人数不超过该共和国总人数的1/3。
对于民族问题,普京的主张向来是:应继续为俄北高加索地区发展提供联邦资金支持,但绝不允许在俄各地建立地区性政党,也不允许政治人士依靠分裂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力参加地方行政长官选举;拥有其他文化、历史传统的外来人口应该尊重当地风俗,任何攻击性、挑衅和无礼行为都应受到政府机关的严厉回应②。普京就俄罗斯民族问题发表竞选纲领,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不止一次宣布,必须采取重大举措,防止民族极端主义扩散。实际上,民族问题也正考验着普京政府,民族政策如何在新政府内得以实现,关系到俄罗斯的前途与命运。依法治国,民族和谐,共同富裕,应是俄政府必然选择的道路。
四、似是而非—美国大选后的民族问题波澜迭起
回顾:美国的大选尘埃落定,奥巴马已成功连任。同往年一样,每次的大选都离不开敏感的民族问题。然而,与过去竞选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民族问题乃是隐藏的焦点之一。奥氏的成功连任,无不与美国的少数族裔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凸显了美国社会的分层问题。美国20个州的10万多名美国公民11月12日发起联署,要求脱离美国联邦。联署发在白宫的“WethePeople”网页上。据报道,这20个州中,大多数的州是上周总统大选时,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拿下的州。不过德克萨斯州的联署人数达到了2.5万人,达到这个人数则白宫必须做出回应。美国宪法并没有列明脱离联邦的法律。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①?
今年11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国大选选举结果一揭晓,当地政治舆论就开始分析选票数据,试图找出共和党大败的原因。奥巴马以332选举人票狂胜对手罗姆尼的206选举人票,全国得票却仅以6100万张贷0.5树比罗姆尼的5800万张(48.0%),虽然不算微差,可是,美国政治观察家大致同意,选举结果反映了美国社会分裂的严重程度,尤其在分析选票结构后,更不能错过这个结论②。有分析称:对比2008年奥巴马凭着“希望与改变”的口号大胜对手,今年的选举对他却是逆水行舟的挑战。各类民调都发现,经济与就业问题高居选民关注议题的榜首,不少选民对现状感到不满,共和党也归咎于总统治国无方。奥巴马之所以还能胜出,一方面归功于其竞选策略与团队的实力—把精力集中于催出基本盘支持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确实出现了巨大的撕裂。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InnocenceofMuslims)侮辱了伊斯兰教,对民族关系是火上浇油。这些民族问题在美国大选中也成为一个热点之一。该片剧本是由一向宣称伊斯兰教是捏造宗教的英国历史学家兼作家汤姆?霍兰德所写。反伊斯兰教活跃分子、美国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史蒂文?卡莱恩也参与了其制片。该影片激起了伊斯兰世界的极大愤慨。
评析:美国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的新兴国家,在“政治一体、文化多元”的框架下,在这些具有不同种族、族群背景和不同语言、宗教、文化传统的公民中逐步建立了新的“国民认同”。由于历史上曾经长期实行黑人奴隶制和对土著印第安人、华裔等的种族歧视,使得美国族群关系的先天性基础很差。美国建国以来在民族问题上大致实施了民族灭绝、民族强制同化、民族隔离及多元文化政策。
冷战结束以来,作为世界一级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苏联已成为历史,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也是美国始料不及的。时值今日20多年过去了,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美国国内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原来固有的很多问题,现在变得越发激烈。在本届总统大选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美国民族问题,随着非裔奥巴马的连任,而变得更加突出。刚刚尘埃落定的大选之后,还容不得奥巴马喘口气,却突然冒出了以德克萨斯州要求脱离美国联邦成立新政府的问题。
在美国总统选举中,选票是决定因素。笔者认为罗姆尼在本届选举中败北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人口结构这些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人人口的不断下降,非裔人口的增长,尤其是西班牙裔、亚裔移民人口的不断上升有直接关系。2008年奥巴马成功竞选已呈现这种端倪。2012年的成功连任,更加说明了这个问题。进入21世纪后,美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白人一统天下,也不是黑白分明,而是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美国正处在人口发展的历史转折点,这使得美国势必面临着多种族间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磨合和“文化代沟”的跨越与调适,美国的民族熔炉特性也将因此有着新的解读。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成为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局面来得更快了。在2000年少数族裔占人口40%以上的只有4个州,而2010年却有了11个州。另外,拉美裔人口增长遍及全国,在30个州的人口增长中占1/3以上①。
2004年,美国政治学家塞穆尔?亨廷顿提出了文化冲突论。他认为当今世界冲突的根本源头,已不再是出于意识形态,也不是出于经济。人类的分裂及冲突的主要问题来自于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虽然现在难以断定以德克萨斯州为首的20个州为什么要提出脱离联邦,我们不排除其中的民族问题因素。虽然现在还不能推断:“国父”们努力经营的“盎格鲁遵从”理念是否会因此而分崩离析,但是已有47,238多名网友发表了对此行为的看法,表达了对此国家出现的这种分裂的呼声的极度关切②。我们不难设想,在后冷战时代,在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内,他无疑还将会面临着诸多的种族与民族问题,以及如何来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将是对他极大的考验。
五、积怨成仇—印东北部的民族冲突使印巴关系扑朔迷离
回顾:2012年7月19日,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穆斯林聚居区③,有两名学生遭枪杀。之后,该地区的博多族聚居区四名退役军人中枪身亡,引发当地穆斯林与博多族人的互相报复袭击,导致暴力升级。与此同时,居住在印度南部的博多族人遭到短信恐吓,称他们将遭到穆斯林的报复,数千人开始撤离南部,并引来恐慌。截止当月24日晚,共造成32人死亡。④据印度新德里电台8月14报道,冲突已造成78人死亡,400个村庄被烧毁,40多万人流离失所。⑤
冲突带来的后果是令人心酸的。政府方面,大量居民被迫逃离家门,涌向政府设立的128个救济站,给当地政府财政和食物供给带来压力。就冲突本身而言,政府军队的涉入使民族冲突升级为军事对峙;同时范围扩大,截止8月初,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等多地发生抗议示威,数千人参与游行,少数人砸毁并焚烧公交车辆,并与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就冲突的地区而言,数十年来,冲突不断,但是这次冲突规模最大,伤亡也最惨烈。就冲突的双方而言,冲突带来的损失使刚刚遭受洪灾的双方生活雪上加霜,民众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失去家园,家庭破裂,也为双方的关系蒙上阴影。就整个印度社会来看,冲突的辐射给其他地区来带来负面效应,给国内民众带来恐慌情绪。而且,网络恐吓的传播使巴基斯坦也卷入其中,这使冲突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评析:这次冲突并非偶然事件,而是积怨已久的爆发。从表面上看,这是部族之间的仇恨,与常见的冲突有相似之处,挑起事端、报复、引起冲突、冲突升级。但是究其深层原因则在于移民和生存问题。印度东北部接近缅甸、中国南部等,他们有着和印度教文明不同的宗教信仰和语言风俗习惯。处于战略因素考虑,抑制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低于印度内陆,印度中央政府对东北部各邦的投入不足,经济落后,民众仍以农牧为生,对土地依赖较重。这势必会引来部族双方为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同时,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土著博多族成立了分离组织“阿萨姆联合解放战线”,要求中央政府剥夺穆斯林移民的多项权利;而穆斯林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成立了“阿萨姆联合民主战线”,对立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愈演愈烈。媒体网络的肆意传播,加深了网络流言的可信度,给人们带来不安,扩大了其恐慌效应,为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面对这样多族群、多宗教的贫穷落后地区的冲突事件,印度政府如何看待,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民生问题是关系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假设印度东北部经济状况和首都经济一样发达,不管什么族群则不会为生存空间而发生纠纷和冲突,也不会有各种组织的成立为保护本族群的权利而成为利益对立体。那么,宗教问题、移民问题和经济发展也就不再成为问题,或者会慢慢地得到解决。其次,印度联邦政府在治理方面也存在令人深思的地方。从地缘政治的战略角度出发,抑制东北部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提升印度教教徒的地位,而置其他宗教和宗教信仰者于不顾,这个政策本身就没有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这样团结、和谐、共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冲突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最后,在国际上,印巴问题长期以来困扰双方,也是世界关注的热点。2011年2月,双方决定重启两国双边全面会谈,年底在伊斯兰堡举行了旨在推动两国军事互信的会谈,从而结束了自2008年以来孟买恐怖袭击之后的僵持局面,有回暖迹象。但这次的网络流言又把巴基斯坦卷入进来。虽然巴方未对印方提出的问题—网络流言源自巴基斯坦做出任何回应,但是这势必会为双方关系的进一步转好蒙上阴影。
印度东北部的部落冲突最大的受害者乃印度国内冲突的双方,使本来就遭受生活摧残的印度人雪上加霜。同时,局部的不安定势必会对印度社会的安全问题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巴基斯坦的卷入,使本来严峻的国内形式又延伸至国外,两国的双边关系发展呈现变化莫测的局面。
六、战乱不断—巴以枪林弹雨使和平曙光遥遥无期
回顾: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间爆发了中东战争,之后硝烟四起,战火不断。2012年3月9日开始,双方在加沙地带交火,12日以色列战机轰炸加沙北部,至此双方死伤人数达到100人以上。}""}6月17日,巴以爆发新一轮冲突,以色列持续轰炸加沙地带,造成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5人受伤。据以色列媒体报道,三天之内加沙武装组织向以色列南部发射100多枚火箭弹。至6月20日,双方达成协议,但是双方均未遵守,持续处在袭击与反袭击的状态中。直到当地时间25日,双方终于迎来了暂时平静。10月24日,加沙地带的武装组织向以色列南部发射了80多枚火箭弹,8枚被“铁育”拦截,造成5人受伤,数栋房屋严重受损。同时,以色列空军袭击了加沙北部,造成4位哈马斯成员死亡,5人受伤。③另外在4月、5月巴勒斯坦的“灾难日”,8月和9月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发生。2012年,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三年来冲突之最。冲突局势的不断升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阿拉伯国家联盟、欧盟、俄罗斯和美国纷纷呼吁双方停止冲突,寻求积极调解。
评析:3月份的冲突起是因为巴勒斯坦方面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两枚火箭弹。之后,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进行了报复性空袭,由此导致冲突升级。6月份的冲突是继3月份之后最为激烈的一次,源于17日两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在埃及边境袭击以色列人,造成1名以色列平民死亡,之后两名巴武装分子被击毙。随后以色列对加沙实施空袭,直到25日得到暂时平息。
究其长期以来的战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二者在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各持己见。以色列认为,完整的耶路撒冷是以前以色列的首都,也必定是现在以色列的首都。巴勒斯坦则希望东耶路撒冷为其拥有。其次,对于边境问题,以色列希望将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的犹太人定居点包括在内,但是巴勒斯坦则坚持以1976年战争所占领土为边界④。再次,以色列为建立单一的犹太国家,而拒绝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民重返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则极力坚持难民的“回归权利”。最后以色列出于安全因素,担心未来的巴勒斯坦会落入哈马斯掌控中,因此对巴勒斯坦的建国一直百般阻挠。这些便成为阻碍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重要因素。
其一,作为仍在持续中的巴以冲突,直接影响到双方的社会稳定。这就大大地影响了各自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二,不断的冲突和战乱势必会加深两者之间的仇恨,并增加解决冲突的难度。其三,二者冲突的进展情况也会成为中东进展情况的导向标。最后,冲突也为那些激进的团体和个人、不同派别提供机会以实现自己的利益。面对这种复杂的动荡局面,弱化矛盾、解决冲突是事关巴以双方乃至中东和全世界人民的重大事情。为调解冲突也曾作出过各种努力,但是各个不同时期的和平计划和来自国际的力量为之所付出的努力都收效甚微,或者说不仅没能阻止冲突的发生,反而在某个时间段还促进了流血事件的发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判的。巴以问题不仅是个历史问题,还是关系到当今国际格局利益分配的政治问题。双方不仅要面对两者内部间的各种问题,提防某些个体和组织的极端主义倾向,还要面对来自国际大国的各种声音。协调冲突、解决矛盾,也就难上加难,和平曙光遥遥无期。
巴以冲突历史之久、危害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困扰着巴以双方,也影响中东甚至世界。可见邻国间的和平友好与信任关系对于双方甚至世界都意义重大,决不可小觑。
七、战火连连—叙利亚内乱升级使两派之争再度成为焦点
回顾:2011年1月下旬,叙利亚爆发大规模政府示威游行。国内一时游行蔓延,流血事件每天都在上演,持续至今。如3月18日就爆发了叙利亚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骚乱,数千人上街高喊“真正、叙利亚、自由”的口号,要求结束政府腐败统治。勺月24日,因抗议而死亡的人数达32人。}2}11月23日,首都大马士革发生两起爆炸事件,25人死亡,46人受伤,是自3月份反政府示威活动以来最严重的暴力事件。2012年1月5日,首都大马士革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包括平民在内共25人死亡,46人受伤。5月25日夜间,叙利亚胡拉镇发生杀戮。叙利亚全国委员会称超过110名平民丧生。③叙利亚反对派人士称,此乃政府军所为,但叙利亚官方媒体则称此为恐怖组织所为。6月再次发生大屠杀,反对派指亲政府部队在哈马省中部杀死至少100人。7月阿勒颇市(Aleppo的战火中,140-164人被杀。④据联合国统计,有5000人在叙利亚反政府示威中丧生,叙政府公布的数字为2816人,平民受伤人数为1300人,部队为1857人。⑤除了令人震惊的死亡数字,叙利亚局势也在发生变化。如2011年3月29日,以奥特里总理为首的内阁递交辞呈,这是民众抗议后采取的重组政府措施。4月2日,当局废除了紧急状态法。8月4日,阿萨德签署了允许各派别建立合法政党的政党法法令。10月15日,巴沙尔?阿萨德宣布第33号法令,决定成立叙利亚宪法草案制定全国委员会,并规定在4个月内完成。2012年1月23日,欧盟提出只有巴沙尔辞职才能解决叙利亚的危机;1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解决叙利亚问题的草案—巴沙尔移交总统权力,两个月内建立民族联合政府,并于2月16日得到通过。6月18日,俄罗斯表示,有两艘战舰驶往叙利亚,各载300名士兵以及坦克,同时有俄罗斯军事顾问帮助叙政府军训练如何使用武器。6月30日,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外长会议在日内瓦举行,旨在推动落实安南有关叙利亚问题的“六点计划”和安理会有关决议,主张未来和平的叙利亚应建立在阿萨德下台的基础上。至此,叙利亚问题仍没得到解决,仍处在变化之中。
评析:叙利亚反政府示威游行的导火索源于人们对政府的不满,进而要求改革。随着示威游行的发展,态势不断扩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借机加入,使这次反政府示威升级发展到世界层面,并变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同中东的又一次较量。但是在这表面现象的背后,是否还另有隐情?无疑是值得进一步观察的。
阿拉伯世界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之争由来已久,两派中,阿拉伯人整体为逊尼派,而伊朗、战后伊拉克、黎巴嫩的真主党和加沙的哈马斯为什叶派代表,加上叙利亚(位置处于伊朗和黎巴嫩中间)形成一个“什叶派新月”。在两派对立的阿拉伯世界,随近年来什叶派人数的增长,对长期掌权的逊尼派构成威胁。而且战后伊拉克在选举中,由什叶派出任总理,标志着什叶派实力的增加,这样就增加了逊尼派国家的不安,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等。在叙利亚,逊尼派占数多(为2/3),但掌权者却是人数较少的什叶派—属阿拉委派的阿萨德家族(阿拉委派为什叶派的分支),统治叙利亚长达40年,成为逊尼派的眼中钉,也是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钉。这种径渭分明的派系对立,使叙利亚国家内部的风吹草动都事关阿拉伯世界的安稳,其2012的反政府游行范围的扩展和事态的日益严重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一层原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制裁叙利亚当权者,实际上就是打击了什叶派的权利和影响力,进而实现对什叶派代表伊朗的制裁。当然,还有来自叙利亚内部的原因。阿萨德家族的长期执政,处在对立面人数众多的逊尼派必定为之不满,也希望通过这次反政府游行取得政权,进而稳固逊尼派的影响力和地位。
一直以来,叙利亚在整个中东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独特的战略位置和地缘环境使得它的稳定与否牵制着整个中东地区的安全神经。目前,叙利亚的反政府示威仍在进行,表面上是为了反对阿萨德政府的统治,争得自由,很容易被理解为美国为维护自己利益和取得霸权地位同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之间的较量;但实则却是为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最终结局如何?尚需时日继续观察。阿萨德政权能否坚持到最后脱颖而出,乃是巨大的考验。但是这场纷纷扬扬长达一年多的纷乱带给叙利亚国内人民的灾难却是沉重的,并已成为历史上两派之争的牺牲品。
叙利亚血的教训也对我们有着警示作用:尤其是在新疆问题上,平等地对待各族人民,团结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对外而言,则需齐心协力,坚持和平谐和睦原则,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你争我斗—南北苏丹资源争斗加深“兄弟”矛盾
回顾: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05年的50年里,战火在苏丹燃烧了39年之久。期间爆发了两次内战,导致超过200万人死亡,400多万人流离失所。处005年,苏丹南北双方在美国和政府间发展组织(简称“伊加特”的调节下于1月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至此苏丹内战宣告结束,并于7月9日进入为期6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仍由苏丹总统巴希尔执政,过渡期后,由苏丹南部公民投票决定是否从苏丹分离。2011年在苏丹南部的投票中显示,绝大多数投票者支持南部从苏丹分离出去,这使苏丹走上了分而治之的道路。但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尤其是在争夺资源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2012年,二者在此问题上的矛盾愈演愈烈。4月10日开始,战火在南苏丹与苏丹交界处的南科尔多凡州哈季利季油田上演。4月18日,苏丹总统巴斯尔对南苏丹宣战,并誓言要推翻南苏丹政权。4月23日,苏丹出动战机空袭南苏丹,造成多人死亡。而在此之前,为夺回哈季利季油田,苏丹曾打死1200名南苏丹士兵。rz}5月3日,苏丹外交部发表声明,苏丹政府承诺接受“和平路线”,烙守承诺,在安理会决议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停火。但是8月26日,南苏丹政府军和叛乱分子发生冲突,造成24名政府军被杀,12人受伤。9月,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在边境设立非军事区。
评析:苏丹在分裂之前为非洲大陆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现在面积居第三,但是它确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曾经发生过的两次战乱,严重地阻碍了苏丹人的社会发展,而潜藏于其中的民族、宗教因素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苏丹大致可分为三种人,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苏丹的阿拉伯人(大约占40%,主要分布在苏丹北部),来自中、西非洲的游牧民族(大约占10%),以及原著民一苏丹黑人部落(也就是现在的南苏丹)。黑人中有丁卡人部落、努比亚人部落、贝贾人部落和土著人部落。苏丹独立后,阿拉伯人成为苏丹的执政者,极力推行伊斯兰文化运动,这样苏丹南部的黑人部落始终处于被歧视、被奴役的苦难生活中。由于以伊斯兰文化为主的北部苏丹与以基督教为主的南部苏丹各部落在民族、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差异,爆发了苏丹历史上的两次内战。分别于1955年开始,1972年结束;第二次为1983年到2005年。这种局面在2005年暂时得到控制,但却于2011年导致苏丹走向分裂。二者长期冲突带来的怨恨,以及分裂之后为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的意见不合必然给他们带来困扰,长期以来诉诸武力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让战火燃烧。但是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埃及和美国在苏丹问题上的角色。苏丹邻国埃及支持苏丹给予南方自主权利以达到利用苏丹南北内战而削弱喀土穆政权的目的,使之唯埃及马首是瞻。而华盛顿方面则希望通过苏丹内部的争斗而对其实施压力,促使喀土穆政权实施改革,防止其与黎巴嫩、利比亚、埃及、巴勒斯坦等国的激进势力相联系,防止其成为恐怖势力的温床。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使苏丹长期以来战乱不息、社会动荡不安。
截止2012年4月14日,苏丹战乱已使南北苏丹边境超过100000多人被迫离开家园。①长期以来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可估量。虽然分家治理,但是长期的不信任,使双方都在互相支持着对方的“内部敌人”:南方支持北方的叛军,北方支持南方的反对派。虽然走上谈判桌,但是阿卜耶伊归属问题和国界划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②,最终原因还是落脚在石油利益分配这一焦点问题上。因此可以说,南北苏丹依旧问题重重,“兄弟”和睦的希望依然渺茫。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们情同手足,互帮互助,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团结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这得益于我们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领导方针,得益于我们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提防外部分裂主义势力,尤其是在新疆、西藏和台湾等问题上,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稳定,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积极主动地防患于未然,是必须而且是紧迫的。
2012年对世界来讲是不平凡的。从全球范围看,钓鱼岛争端中被激发的民族主义浪潮、美国大选后出现的民族问题、菲律宾的民族冲突、缅甸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印巴冲突中的民族问题因素、巴以枪林弹雨中的民族矛盾、叙利亚内乱升级中的民族纠结、南北苏丹“兄弟”民族间的硝烟都在威胁着人类的和平。导致民族热点问题的原因更为复杂,民族与宗教、政治、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关联性更加密切。这些民族问题因素都值得人们严肃对待、认真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找出解决之善策,为化解矛盾、平息冲突、走向和谐和平和睦添砖加瓦。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民族问题无小事。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重申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部分,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要将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世界赋予了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认真总结、分析、研判2012年的世界民族热点问题,并从中获得启迪,对指导我国的民族工作,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将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