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金融危机对我国规划实施的影响分析

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较为成功地阻止了其进一步扩散和蔓延,初步遏制住了世界经济滑入衰退泥潭。然而,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断言金融危机结束尚为时过早,其后续影响还广泛存在且不断发酵,并引发了诸如欧洲债务危机、美国财政悬崖等种种新的危机形式,因此,预计国际金融动荡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并通过金融、贸易、投资、物价、信息等多种传导机制影响我国,对国内经济增长、需求结构、财政收入、金融安全、企业效益、对外投资、进出口和就业等方面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到规划进展和相关指标的完成。

经济增速大幅放慢

我国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严峻,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凸显,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下滑目前尚难言见底,并且逐渐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目前来看,世界经济何时见底,还很难预料。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相当高,2008年金融危机前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3左右,2005年更是达到70.9%的高位,外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较大,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2008年前几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1%左右,2008年危机发生当年,GDP增速大幅下滑到9.8%,比2007年下降4.8个百分点。此后,国家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经济刺激政策,在政策刺激下,虽然经济过快下滑态势得到初步遏制,但与金融危机前相比,经济增速已大为放慢,2009—2011年分别增长8.9%、9.8%和9.5%,经济减速态势明显。基于此,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年均经济增速定在7%的较低水平上,比“十一五”规划低0.5个百分点。

从“十二五”前两年情况看,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欧债危机趋于恶化,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复苏的曲折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凸显。受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低迷不振、外部环境趋紧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在一起,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与国内周期性结构调整叠加在一起,使我国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严峻,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凸显,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2011年我国GDP增长9.5%,不仅远远低于金融危机前11%的年均增速,也比2010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经济进一步惯性下滑,前三季度累计GDP同比增长7.7%,比2011年下降1.8个百分点;尤其三季度我国GDP同比仅增长7.4%,这不仅创下了近三年的最低季度增速,也是去年以来连续七个季度经济增速回落。

外贸出口大幅下滑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可能难以再现前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十二五”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受此影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进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多。预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外贸发展环境难有明显改善,诸多负面因素叠加,将给外贸出口带来更大挑战。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28425亿美元,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8.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954亿美元,增长7.4%;进口13471亿美元,增长4.8%。商务部2012年10月26日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年秋季)》指出,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约外贸稳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受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也更加紧迫。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可能难以再现前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针对形势变化,目前商务部已向国务院汇报了有关情况,并建议调整外贸增长目标,即:中国全年对外贸易量在全球总贸易量中占比不减少。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我们只能尽量保持我们的份额,并让贸易增长尽量离10%近一点。”政府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政策措施,2012年9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关于促进稳定外贸增长若干意见》,提出八项稳定外贸增长的举措,包括:加快出口退税、确保准确及时退税;扩大融资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通关成本;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紧接着,商务部和有关部门共同出台了具体实施细则。未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将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

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加

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利润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受阻,国内经济增速高位回落,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利润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措施、家电汽车下乡补贴以及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等,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加,更是使得财政减收增支压力日益上升。2012年以来,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始终处于同比下降的态势,前三季度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500.7亿元,同比下降11.4%,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仅有2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出现了大幅下滑。2012年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达到905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925亿元,增长10.9%,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回落18.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幅回落18.8个百分点。继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中的中央本级收入出现今年首个负增长后,9月份再次同比下降2.4%。分税种来看,各主要税种同比增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前三季度个人所得税4574亿元,同比减少421亿元,下降8.4%,其中工薪所得税同比下降13.1%。

需求结构趋于平衡

在世界范围内投资率呈下降趋势,消费率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较为平稳,而我国呈现了完全相反的态势。

从支出法角度看,我国需求结构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即内需相对外需不足、内需中消费相对投资不足。2008年金融危机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特征非常明显,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民间投资准入门槛高企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外需的快速增长,内需增长一直不愠不火。2001年,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加在一起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00.1%,当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负的;2002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2.4%,比上年下滑7.7个百分点;2005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进一步下降到77.2%,比2001年大幅下滑了22.9个百分点。相比世界其他经济体,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需求内部来看主要依靠投资需求的拉动,消费需求的作用相对较小,投资需求过热,消费需求不足,内需结构严重偏离世界合理增长模式。数据显示,1978—2005年间,在世界范围内投资率呈下降趋势,消费率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较为平稳,而我国的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化呈现了完全相反的态势,2011年与1978年相比,消费率下降了13.9个百分点,投资率则上升了11个百分点。

基于此,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中提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一发展目标,而金融危机恰恰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契机。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趋于下降;与此同时,在国家系列内需扩张政策刺激下,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开始稳定回升,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需求结构逐渐趋于平衡,经济增长的协调性逐渐增强。2008—2011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9%、-37.4%、4%和-4.1%,分别拉动当年GDP增长0.9、-3.5、0.4和-0.4个百分点,贡献率比前几年明显下降。而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内需刺激政策,包括“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汽车下乡、家电下乡、下调利率和住房信贷首付比例等,内需开始稳定回升,2008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回升到了91%,比2007年提高8.9个百分点,2009年内需贡献率进一步上升到137.4%,比上年大幅提高46.4个百分点。预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外贸发展环境难有明显改善,经济增长还需更多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因此,未来在制定相关规划、政策时,必须把扩大内需政策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进一步突出其战略地位和作用,并采取必要措施使扩大内需政策落到实处。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海外投资额不断上升,海外并购风起云涌。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步入低谷,许多国家经济下滑严重,相应地,许多优质企业价值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尤其是许多能源、资源类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被严重低估,这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目前,国家也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2012年6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称将会落实和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走向海外。其他有关部门也以出台专门文件等形式对《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主要政策进行细化落实,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信贷、外汇、保险、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健全相应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风险控制体系,积极发挥鼓励引导和综合服务作用,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改委发布的《“十二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划》表示,鼓励中国化工、冶金、建材等重化工业或其部分加工制造环节向境外转移。去年10月上半月,国家发改委共披露24个项目获得审批,其中20个海外投资项目,3个机场项目,1个工业项目,创下年内海外项目审核披露高峰,20个海外投资项目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民营企业投资。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也都欢迎中国企业投资。

在政策扶持和企业自身努力下,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海外投资额不断上升,海外并购风起云涌。在整个“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都超过了30%,最高一年曾经达到40%多。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值4247.8亿美元,是2002年存量299亿美元的14.2倍,排名全球第13位。根据专业服务机构德勤发布的2012年大中华海外并购焦点报告称,大中华地区企业对外并购活动充满活力,前三季度海外投资额创下历史新高,而且未来12个月大中华地区并购活动将继续升温。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公布的中国对外并购交易约133宗,较2011年同期145宗交易下降8.2%。但是,对外投资额从去年前三季度的449亿美元上升了16.2%,达522亿美元,创200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2012年前三季度能源与资源行业的对外交易依然是中国对外并购的主力军,能源与资源行业相关并购交易占交易总量的29%,占同期交易额的68%。此外,消费与运输行业并购交易在交易量与交易额方面位居第二,分别占据20%和13%的市场份额。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附件:

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

当前我国正处于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0]13 号),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境外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民营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推进形成我国民间资本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大力加强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

(一)加强规划指导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境外投资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引导民营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境外投资。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对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进行专题研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重大问题。

(二)做好境外投资的投向引导。完善境外投资产业和国别导向政策,支持国内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到具备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加强民营企业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促进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农业和服务业投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国际营销网络、使用自有品牌加快开拓国际市场。

(三)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决策水平。引导民营企业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战略,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开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境外投资活动。指导民营企业认真做好境外投资风险防范工作,积极稳妥开展境外投资。(四)指导民营企业规范境外经营行为。加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境外投资企业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注重环境资源保护,尊重当地社会习俗,保障当地员工的合法权益,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加强对外沟通交流,树立中国企业依法经营、重信守诺、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引导企业加强境外投资的协调合作,避免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

二、切实完善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政策支持

(五)落实和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充分发挥现行专项政策的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好企业境外缴纳所得税税额抵免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六)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鼓励国内银行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流动资金贷款、银团贷款、出口信贷、并购贷款等多种方式信贷支持,积极探索以境外股权、资产等为抵(质)押提供项目融资。推动保险机构积极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提供保险服务,创新业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融资渠道,支持重点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和外币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指导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和机构成立涉外股权投资基金,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对促进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作用。

(七)深化海关通关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以企业分类管理和风险处置为基础的通关作业新模式,对符合条件的高资信民营企业的货物办理快速验放手续。深入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研究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适用范围。调整海关相关作业制度和作业流程,推动监管证件联网核查,逐步建立起口岸部门间信息共享、联合监管的合作机制,启动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试点工作。

三、简化和规范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管理

(八)健全境外投资法规制度。根据境外投资形势需要,抓紧研究制定境外投资领域专门法规,完善现行有关境外投资管理的部门规章,加强部门规章的统筹与协调,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继续扩大人民币在企业境外投资中的使用。

(九)简化和改善境外投资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发展新情况、新形势,简化审核程序,进一步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

(十)改进和完善外汇管理政策。采取综合措施提升境外投资外汇汇出便利化水平。取消境外放款购付汇核准,企业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后直接在银行办理资金购付汇。实行境外直接投资中债权投资与股权投资分类登记,为民营企业债权投资资金回流提供方便。为便于民营企业境外关联公司获得融资,在境内机构提供对外担保时,允许与担保当事人存在直接利益关系的境内个人为该笔担保项下债务提供共同担保。

四、全面做好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保障

(十一)提升经济外交服务水平。加强外交工作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和保障,积极利用多双边高层交往和对话磋商机制,创造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有利的政治环境。驻外机构要加强与国内主管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加强对当地中资企业的信息服务、风险预警和领事保护,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境外投资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继续推进与有关国家的领事磋商和领事条约谈判,进一步商签便利企业人员往来的签证协定,促进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相关人员出入境便利化。

(十二)健全多双边投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好目前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已签署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及其他投资促进和保障协定作用,进一步扩大商签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范围,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合作营造稳定、透明的外部环境。加强与有关重点国家的投资合作和对话机制建设,积极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创造有利条件和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民营企业应对海外反垄断审查和诉讼。

(十三)提高境外投资通关服务水平。研究引入专业担保公司、机构参与提供海关税费担保,减轻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积极推广和优化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为民营企业提供准确、快捷、方便的税费网上缴纳和纳税期限内14 天的银行担保服务。继续加大出口绿色通道和直通放行制度推广力度,使更多的民营企业享受绿色通道和直通放行制度带来的便利。全面推进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和检验检疫窗口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十四)全面提升信息和中介等服务。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投资环境和产业指引,帮助民营企业了解投资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人文环境及相关政策。以现有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为依托,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强化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合作的综合服务。支持行业商(协)会积极发挥境外投资服务和促进作用。积极发挥境外中介机构作用,大力培育和支持国内中介机构。鼓励国内各类勘测、设计、施工、装备企业和认证认可机构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十五)引导民营企业实施商标国际化战略。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品牌培育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切实加强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加强对民营企业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的指导、宣传和培训,引导民营企业增强商标国际注册和保护意识,开展国际认证。建立健全海外商标维权机制,畅通海外维权投诉和救助渠道。加强商标国际注册统计工作,建立商标国际注册和维权数据库。

五、加强风险防范,保障境外人员和资产安全

(十六)健全境外企业管理机制。境内投资主体要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健全内部风险防控制度,加强对境外企业在资金调拨、融资、股权和其他权益转让、再投资及担保等方面的约束和监督,加强对境外员工的安全教育和所在国法律法规、文化风俗等知识培训,防范境外经营和安全风险。

(十七)完善重大风险防范机制。有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别重大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强动态信息收集和反馈,及时警示和通报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重大风险,提出应对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在境外民营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时,通过法律、经济、外交等手段切实维护合法权益。

(十八)强化境外人员和财产安全保障。发挥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完善境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妥善解决和处置各类安全问题。提高民营企业安全意识和保障能力。加强境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以上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危机  危机词条  规划  规划词条  实施  实施词条  我国  我国词条  影响  影响词条  
智库

 破解城镇化中的资源错配难题

1月9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当前,山东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还有近千万农业转移人口将在城镇落户,建设...(展开)

智库

 文化建设与城市社区治理

——武汉百步亭社区的实践研究我国曾长期实行刚性的“社区行政化管理模式”,政府在按照科层制原则构建的行政组织体系中占据着权力垄断地位,其他主体则处于相对弱势的从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