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高交会
“中国的人才发展史就是政策制度不断修正的历史,如今要保障人才工作推进,就必须修缮我们的政策”,2012年11月18日,刚卸任不久的深圳大学原校长章必功受邀出席人才高交会的论坛,以人才的培养、管理和引进为切口发表演讲,与听众分享治学28年、掌校9年的心得。
在这场题为“以古为镜,执事人才”的演讲中,章必功认为,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更重要的是怎么做和做什么。人才工作者尤其应该聪明博学、知人善任;选拔人才应该不拘一格,透过学历、头衔等光环看到人才的心胸、能力、品格与情怀。熟读传统典籍的他将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刘邵的《人物志》、赵蕤的《长短经》等著作中精辟的人才观详加阐述,并结合古今中外的人才政策,对当下中国的人才政策提出了诸多思考。
政策阻碍国内外人才引进流通
“中国和美国都是人才大国,但中国是进来的少,出去的多,美国则刚好相反”,章必功指出,美国靠一套持久运转的长效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吸纳全球人才,但中国引进国外人才引进有法律软肋,国内人才又流通不畅,更兼人才培养政策的老化和失当,急需作出调整。
章必功回忆,有一次哈佛大学医学院代表团到深圳大学访问,他注意到该团队中的五个人来自印度、波兰、德国等五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团队人员构成较为多元,而深大医学院则全是中国人,正是因为引进外籍人才的法规比较老化,才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例如外公公民能否在华做在岗在编的老师,就缺少法规支持。
而招聘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尚未配套,受聘不办人事调动、受聘不迁档案户口等情况较多,住房、医保、社保、退休、子女上学等社会保障政策享受方面,签约聘用的不调不迁者与编制内人员存在明显差别。据他介绍,深圳大学有70多位不计入人事局编制数的海内外教师,虽说学校对他们实行同工同酬,但他们无法享受政府出台的房屋补贴,“学校就按照政府的标准自己付给教授,直到合同终止”。
在他看来,国内人才流动的另一个障碍是全国、全省的统一职称评审,建议废除这种由政府主导的统一评审,改由用人单位通过竞聘上岗,授予岗位职称。岗位职称在岗有效,单位之间互不流通。
引才应靠长效机制而非临时叫卖
“无论什么地方招纳人才,都要靠长效机制,而不是朝令夕改临时叫卖”,章必功说,他尤其反对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人才,不惜从原有制度之外另辟新章,给予一两个人才远远超出普遍薪酬的“重薪”或是高达百万有余的奖金。
在他看来,一直甚嚣尘上的人才“特价叫卖”风,其实质是“以赏代薪,无功受禄”。“人才什么事都没干,你就先给了他几百万元,害处是很大的。”章必功认为,这样做会扰乱现有工资制度,也令现有的人才队伍人心大乱;重金之下的人才也失去了做学问或做事情应有的平常心。
章必功援引韩非子的“程能授事,计功行赏”,指出好的长效机制应该是按照才能给予一定的岗位和待遇,并按照功劳来给予报酬。“例如深圳大学来了三个院士,都是一级教授,我并没有一拍脑袋给他们设定百万工资,而是按照国家政策给他们四十万年薪。我不是没有钱付工资,但是我要坚持原则。”
“我们的工资等级差距太小,导致一级教授的工资很难吸引已经是一级教授的人。”章必功提出,考虑到目前国内工资制度差距不够,有必要对事业单位工资进行改革,拉大级别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