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黄金镣铐

作者注:Barry Eichengreen, Golden Fetters: 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1919-1939. 艾肯格林最著名的金融史著作

邻居家的孩子总是更完美。历史上的金本位制,看起来就像邻居家的孩子一样完美。看看人家:政府无法随便印钱,自然也就不能随随便便地干预经济活动。一切都靠“看不见的手”,行云流水,指挥倜傥,完美无缺。

著名经济史学家艾肯格林说,金本位制其实是一个镣铐(gold fetter,最早是凯恩斯的话),它束缚住了政府的手脚,政府犯了一系列的错误,正是这些错误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退出金本位制,才能挣脱镣铐,重获自由,实现经济复苏。或许,一个更恰当的比喻是,金本位制像是一件湿衣服,你本以为穿着衣服会保暖,但湿衣服让你更容易着凉。脱去湿衣服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不脱呢?还是因为内心的犹豫和恐慌:你从来没有当着这么多的人光过膀子。

金本位制确实有其辉煌的时候。从1880年,到1914年之前,列国豪强都实行金本位制,而且金本位制运转良好。但艾肯格林指出,这是由于风云际会,一系列特殊的政治经济及国际因素的巧合。在金本位制下,外部平衡的经济目标压倒了内部平衡的经济目标。为了维持金本位制,一国往往被迫承受忽冷忽热的经济波动。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19世纪的失业问题并非不严重,但没有人关心。为什么?当时根本就没有失业这个概念,人们把失业者称作“穷汉”、“流浪汉”,还没有人认识到,他们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不是因为个人或懒或笨,而是因为宏观经济出现了低谷。即使有人对大批失业者感到同情,他们也不会想到,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或财政政策熨平经济波动。当时所谓的民主,基本上是贵族和上流阶层的民主,穷人对政治没有影响力,而金本位制下,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当然是符合大资本家的利益的。

与此同时,不得不赞美的是,在19世纪末期,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相当成功。一方面,各国之间配合默契。当市场处于相对平稳时期的时候,各国央行唯英格兰银行马首是瞻。比如,如果英格兰银行降息,大家都跟着降息。英格兰银行的政策选择提供了一个“对表”的标准时间。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并非完全由英国主导,而是相当地多元化。当市场出现危机的时候,英国不是最终贷款人,它反而会向法国、德国寻求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和市场之间亦是心心相印。没有和政府捣乱的投机资本。市场预期政府一定会捍卫金本位制,所以会提前守住阵地。国际资本流动和政府的政策意图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经济格局都出现了巨变。民主的力量抬头了。一战期间,各国政府为了安抚工人,就已经改弦更张,支持工人建立工会。工人参加的政党势力大涨。对国内经济稳定的关注成为政治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和一战之前大相径庭。无休止的关于战争赔款的争执,为所有的国际经济协调都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各国的政策主张也各执一词。法国经历了长期的高通货,仍然心有余悸。法国认为,大萧条的原因是各国没有信守金本位制,滥发货币;英国则始终感受到高利率之苦,英国认为,大萧条的原因是金本位制的束缚,央行没有及时地增发货币救市。胡佛总统的观点接近于法国,而罗斯福总统的观点则偏向英国。如果医生们连诊断结果都不一样,该怎么开药方呢?一战之后,各国一次一次地试图实现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但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告终:1920年布鲁塞尔会议、1922年日内瓦会议、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

1928年,美联储提高了利率。这本是一个温和的政策调整,但却激起了一圈一圈更大的波浪。一战之后,美国成了最大的顺差国,其它国家都仰仗美国的资金支持。英国需要美国的资金支持重返金本位制。满目疮痍的法国和德国需要美国的资金战后重建。东欧国家需要美国的资金支持抑制恶性通货膨胀。拉美国家需要美国的资金支持度过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之后的难关。突然,美国的资金断流了,其它国家只好收缩货币和财政,这使得它们的经济形势更加恶劣。各国相继退出金本位制。银行危机此起彼伏。世界经济陷入长久的衰退。

能不能不退出金本位制呢?当然可以,但这就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如果一国单独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遇到最糟糕的结果:资本会外流,央行被迫提高利率,保卫金本位制。但大家同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会避免这一结局。遗憾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经济政策根本无法达到协调,于是,大家都陷入了“囚徒困境”。

当各国退出金本位制之后,纷纷舒了一口气。退出金本位制意味着本币贬值,而贬值促进了经济增长。但这不是著名的“以邻为壑”的“货币战”吗?其实并非如此。设想,如果所有的国家都同时退出金本位制,而且退出之后都采取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则需求会增加,而且增加的需求是国内需求,货币扩张之后,即使名义汇率贬值,但实际汇率变化不大,不会对出口有太大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退出金本位制之后,没有紧跟着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出口迅猛增加,但增长和就业的复苏很慢。退出金本位制之后紧跟着采取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则增长和就业的复苏更快,出口增长并不强劲。

那为什么30年代会有“货币战”的恶名呢?这是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反应。当有些国家退出金本位制,货币贬值之后,那些没有退出金本位制国家,会被迫地提高关税、收紧配额,保护自己。“货币战”其实说的是“贸易战”。

不同的国家之所以会采取不同的反应,又跟其国内政治密不可分。有些国家在一战之后采取的是比例选举(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的政治制度,试图让每一个利益集团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利益集团有多小,他们也能组建自己的政党,慷慨激昂地发表自己的声音。“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音。”而有的国家采取的是多数选举(majority representation)制度,在一个选区,最后能够脱颖而出的只有一个票数最多的政党。乍看起来,这种民主制度是把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中途断流—确实也是如此—但和比例选举制度相比,这一制度更有利于政府做出统一的决策,尤其是事关征税的决策。

德国、奥地利、法国等国家实行的是比例选举制度,大大小小的政党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政府无法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减少由于战争带来的财政赤字,于是只能偷偷地让央行开动印刷机印钱,结果是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恶性通货膨胀。“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恶性通货膨胀出现之后,这些国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对通货膨胀极度恐惧。事实上,当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各国受到的是通货紧缩的困扰,但央行还在害怕货币扩张会带来通货膨胀。相比之下,英国和美国一是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相对不大,多数选举制度运转平稳,二是因为并非一战战场,战争带来的物质损失相对较少,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英国和美国政府也担心通货膨胀,只是没有像其它国家那样神经质,所以才能更务实地调整本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金本位制就是金融童话中那个永远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公主,那个会给每一个好孩子(指的是我们自己)带来礼物的圣诞老人。其实,它影射的是我们对这个平庸现实的不满。最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事实的真相却是:这个真的没有。

作者注:本文取材于Barry Eichengreen, Golden Fetters: 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1919-1939. 艾肯格林最著名的金融史著作,如Globalizing Capital, 以及Exorbitant Privilege, 都已经有中译本了。他最新的著作是关于大萧条的,讨论了大萧条的起因、影响,以及各国的不同对策,估计今年问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黄金镣铐  镣铐  镣铐词条  黄金  黄金词条  黄金镣铐词条  
智库

 法西铁路PPP项目对跨国铁路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是为中...(展开)

智库

 何以在文化战争中败局频现?

当前美日霸权势力图谋毁灭中华的手段最阴险毒辣的除了金融战争之外,那就是文化战争。最近国人和领导层已经开始重视应对金融战争。诸如连一向不太作为或乱作为的周行长也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