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入世以来印度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独立前,印度饥荒不断,饿殍遍野。独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为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印度仍需要依靠大量进口粮食。经过独立后长期艰苦努力,印度终于成为粮食基本自给并拥有大量储备和少量出口的国家。随着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在印度国民生产总值中地位大大下降,从独立初期接近60%下降到1990年代初期接近30%,20世纪末期接近25%,然而,印度依然十分重视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前印度政府财政部长贾斯万特·辛格指出,“总之,印度农业养活了将近80%的印度人,它创造的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印度文化的基础就是农业奠定的。为什么要低估印度农业的重要性呢?”[1]可见,印度非常珍惜粮食自给这一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在1990年代初期经济改革过程中,印度政府也没有轻易对农业政策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即使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印度政府也没有就农业问题做出任何承诺。随着世贸组织成立和印度成为该组织创始成员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呼声不断高涨,印度在农业问题上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大。为使印度农业发展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要求,并促进印度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保证印度粮食安全,瓦杰帕伊政府才在1998-1999年度财政预算报告中提出,将农业改革放在以增长为目标的预算战略的首位,但直到2000年7月,瓦杰帕伊政府才公布期待已久的国家农业政策,开始对印度农业政策进行某些改革。为保证粮食供应,2007-2008年度印度建立国家粮食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2012年,曼·辛格政府更明确提出,要把农业发展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2]目前,印度还制订粮食安全法,旨在为约8亿印度民众提供廉价配额粮食。[3]这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粮食福利项目,而且也使印度粮食安全问题得到充分法律保证。

一、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减少对农业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印度充分认识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给粮食安全可能带来严峻挑战,在1990年代初期结束GATT最后谈判中,印度国内围绕是否加入世贸组织展开激烈争论。考虑到世贸组织中发达国家对印度要价太高,印度有人甚至提出不必加入该组织。因此印度利用《农产品协定》特殊差别条款,基本上做到既遵守WTO规则,又部分否定其规则在印度实施。印度始终以人口众多,必须保证众多人口粮食安全为由,拒绝就农产品贸易问题做出任何承诺。在市场准入方面,除本土不能生产的农产品外,印度对其余农产品进口依然可以采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制。对削减农业补贴及国内支持等,印度也没有做任何承诺。在向WTO提交有关承诺通知书中,印度政府对农产品关税削减只字未提。[4]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外先进农业对印度农业发展的冲击。

1.拒绝开放印度农产品市场。在世贸组织关于农产品贸易谈判中,印度利用自身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征,向发达国家讨价还价,争取农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印度强调人口众多,加入世贸组织对其农业发展将造成巨大冲击,严重危及粮食安全,在农产品贸易谈判中总是向发达国家提高要价。如关税化是《农产品协定》一个基本原则,发展中国家在外汇短缺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下,允许采用临时性关税限制措施,但其在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后不再具有合法性。[5]但从实际上情况而言,自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状况明显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定,印度国际收支已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从保护国内产业尤其是农业的角度出发,印度坚持认为外汇储备上升只是暂时的现象,不具有延续性,因此强烈要求延长进口数量限制措施的执行期限,以防止外国农产品的大量涌入。[6]到2000年印度仍对2714种产品进口实行数量限制,其中近800种为农产品。

2.坚持对农业的支持和价格补贴。世贸组织在《农产品协定》中考虑到非贸易因素、粮食安全、保护环境和人类共同进步的需要及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制定了一些特殊条款,允许其在WTO农业规则下采取某些适当特殊政策,及在特定条件下免除部分削减承诺。由于印度对农业的支持和价格补贴还没有达到世贸组织规定的上限,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和补贴等没有做出任何承诺,还尽量从政策法规及实际行动上回避在农业补贴上的具体承诺和明显减让,并继续保持农业补贴,1990年至1997年印度政府农业补贴增加37%。在“九五”计划中,为支持小农和边际农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政府在该计划前两年就拨款2306亿卢比。印度政府还加大农业科研投入,1994年农业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3.在谈判中提出“粮食安全箱”问题。考虑人口众多,粮食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特殊的作用,印度在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中提出,应该将“粮食安全箱”纳入谈判议题,并与“绿箱”规则同等对待。按照印度提议,“粮食安全箱”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只适用于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发展中国家;同时,要求在该规则下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额外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允许其在超出《农产品协定》规则外在政策措施选择方面有更大灵活性。印度提出,“发展中国家对关键性农业投入所提供的补贴方式具有灵活性”。“发展中国家为缓解农村贫困、农业发展及解决农民就业、农村多样化经营等采取的所有措施,应当同时免除其任何形式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应免除提供任何形式的最低市场准入义务”等。印度在农产品市场准入方面不做任何承诺,还提出建立“独立的保护机制”,包括针对农产品进口数量激增或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骤降情况下的进口数量限制条款。印度政府商工部长指出,“(在农产品进口中)对初级产品征收100%的关税,对加工农产品和食油分别征收150%和300%的关税,这就是我们所约束的关税界限”。[7]印度认为,印度农业基础设施差、贷款方式呆板、产量下降、化肥定价方式扭曲、粮食售价高。印度虽向农民支付高额粮食补贴,激励农民多产粮食,并利用进口设障和出口补贴措施直接或间接保护和鼓励本国粮食出口,但因资金缺乏,印度农业补贴规模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4.印度农业改革为时尚早。考虑到农业关系印度12亿人口的生活和近10亿人口的生存,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印度政府希望寻找有益于农民、有益于贸易、有益于自由职业者的灵活作法,推动农业改革。因为只有实施农业改革才能有助于贸易谈判。2004年10月印度政府商工部表示,印度农业改革需要10-15年,主要涉及到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好开放市场准备等方面。为保证自身粮食和人民生活安全,印度只有在发达国家取消农业补贴或农产品出口补贴后才能考虑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印度开放农业还需要15年时间。印度政府也利用“绿箱”规则,加大对国内落后地区和小农的支持力度,如继续对贫困者提供化肥、种子、电力、生产工具等方面的价格补贴等,并加大对农村水利、灌溉、能源、交通、仓储、市场、农业科研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制定新农业政策,保证粮食安全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印度政府考虑的头等重要大事。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印度政府更加重视粮食安全,注意增强农业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

1.农业依然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基础。1960年代中期开展的“绿色革命”效果明显,使印度基本达到粮食自给,并有大量粮食储备和少量粮食出口。199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农业生产也获得巨大成绩,年均增长率达3%,但农业在印度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据2003年统计资料,农村人口占全印总人口的70%,农业劳动力占全印劳动力总数的64%,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农副产品仍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8%。重要的是,在不远将来,印度人口可望增加到15亿,使印度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政府清楚,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将是印度政府必须首先考虑的头等大事。印度社会各界认为,要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只有靠印度自己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因此,农业依然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基础。

2.印度农业生产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尽管经过独立后长期艰苦努力,印度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印度农业生产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基本上依然是气候农业,农业发展受气候条件影响依然很大,农业面临着生产状态不稳的问题。2002年由于遭遇严重旱灾,印度粮食产量减少5000万吨,全年农业生产出现5.2%的负增长。这不仅拖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后腿,也使印度农村消除贫困的斗争更加艰巨。目前贫困人口依然约占印度总人口1/4,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庞大贫困人口使印度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有印度专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抗灾能力差,遇到自然灾害,农业就会大幅度减产;二是农产品附加价值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传统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限制农业产业升级。为应付经济全球化对印度农业发展的挑战,印度政府才在1999年出台新农业政策。

3.出台新农业政策保证粮食安全。新农业政策提出了今后20年印度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就是要使印度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能够保证粮食安全。考虑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使农业年增长率超过4%;二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强对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三是在全国最大范围内促进农业发展,保证效率与公平;四是为农业增长提供充足国内市场和驱动力;五是利用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印度政府决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资源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和粮食营养,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增加农业投入,提供农业激励机制,实行农业土地制度创新,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等。据报道,为继续保护农业发展,卡纳塔克邦政府还制定当地蚕茧保护价,用以衡量进口货价格水平,并利用亚洲开发银行6.8亿卢比贷款将几个主要蚕茧市场建成国际一流水平。2010年,印度国家粮食安全委员会要求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劳动力就业,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8]这些政策措施刺激了各部门对农业投资,食品、农产品公司成投资焦点吸引公开市场资本、私人资本、风险资本、外国直接投资乃至存托凭证都涌向上述行业。

三、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

印度农业基本特征之一是,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要应对经济全球化给印度农业提出的严峻挑战,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产量,并尽快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但靠什么东西达到这个目的呢?印度前总统阿不杜尔·卡拉姆在庆祝印度共和国成立55周年时指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印度将逐渐将粮食产量提高到每年4亿吨。在耕地面积从1.7亿公顷减少到1亿公顷,水资源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的提高将依赖技术的投入”。[9]印度政府前总理瓦杰帕伊在2004年初指出,经过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基本实现粮食自给。现在需要发动第二次“绿色革命”,以提高农业总体效益。这将是印度政府未来几年优先考虑的重点。可见,印度政府注意到,要真正应对世贸组织对印度农业带来的挑战,必须大幅度地降低印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印度农业劳动生产率,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印度农业科技水平。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新政策措施,发起第二次“绿色革命”,促进科技进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1.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经过60多年艰苦努力,印度已建立起庞大的农业科技研究网,包含97个国家研究所,82个全印协作研究项目和40多所农业大学,主要对农作物、牲畜、渔业和其他农业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并进行农业科技转让和农业技术教育等。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给印度农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印度特别注意加强农业研究开发,在2000年制定的国家农业政策中规定,要加强对生物物种和基因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更多抗旱、抗病虫害、耗水少、营养价值高及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加速现代农业技术转让;要实行农业经济、技术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全印建立一大批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在生物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表示,印度希望美国的农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农业研究及相关问题处理方面给予帮助,尤其是粮食加工、储藏、卫生、植物检疫以及世贸组织有关农业问题研究方面。

2.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第一次“绿色革命”促使印度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使印度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而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开展,正是由于高产作物品种、现代灌溉、农作物保护等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和使用的结果。为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印度政府进一步强调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并要求农业科技部门积极向农民推广科学施肥方法,提高化肥生产效率;改善农作物灌溉方法,节约用水;推广农产品冷藏技术,保证农产品质量;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印度注意利用农业教育机构和农业技术培训机构,还重视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手段加快向农民传播科学技术。一是利用遍及全印农村广播电视网传播农业技术,目前广播和电视几乎覆盖全印所有地区;二是利用电话及传呼等现代通讯工具传播农业技术,政府为此建立专门农业呼叫中心,并与地区农业教育和农业研究机构连接起来,由农业院校毕业生接听热线电话,一般免费接受农民咨询服务;三是发起农业计算机革命,在农村建立互联网系统,设立电子集市项目,使农民从网上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以缩小城乡在数字化方面的差距。

此外,为加强农业科技传播,印度政府还鼓励私营部门从事农业科技传播。政府还对农业院校毕业学生建立“农业医院”提供经济鼓励,他们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政府还允许他们可以向农民销售必要的农用物资。[10]“十二五”期间,印度要实现粮食安全,每年必须保持农业4%的增速,但水和土地短缺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在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培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方面有创新和突破。辛格总理表示,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是目前印度政府的首要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根据最新发布的2013年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发展将以巨大的物质进步和高效的资源利用为核心,到2020年印度将成为全球五大科技强国之一。寻求国民收入持续增长,就必须努力发展科技,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缩小贫富差距。[11]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长期以来,为解决粮食问题,印度支持农民进行粮食生产,使印度农业基本上属于粮食农业。随着绿色革命开展,农民粮食产量增加,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但随着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价格却下降,农民生活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为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状态,印度政府意识到,必须尽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并开展农产品加工等增加收入活动。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促进农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在2000年国家农业政策中,印度政府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试图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专业化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能够较大幅度增加农业附加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印度政府鼓励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并决定取消农产品加工税。印度食品加工部部长萨海称,为改变印度目前食品立法的混乱状况,食品加工部将向内阁提交统一的《食品法》草案。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食品加工部拟投资10亿卢比建设至少十个大型食品加工园。食品加工部还与印度计划委员会密切协调,共同探讨将这些食品加工园纳入农业经济区的可行性。

2.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专业化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印度政府指出,要根据各地不同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经营战略,在古吉拉特邦鼓励养殖高产奶牛,在马哈拉施特拉邦鼓励种植葡萄等。由于香草具有价值高、回报率高的特点,及香草适合在印度这样温暖、潮湿气候国家生长的原因,印度政府积极推广香草种植,以改善农业现状,提高农业经济收入。继喀拉拉、卡纳塔克、泰米尔纳杜等邦之后,安得拉邦也开始推广种植香草。印度中央医药及芳香植物资源学会在印度南部推出许多种植药材和芳香植物项目。印度约有8000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100多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多数药材来自喜马拉雅山脉。因天然药材采掘量大,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人工种植药材已成为必然。

3.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合同农业。长期以来,在印度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发源地——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等西北各邦,一批有经济实力的城市公司已经向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进军,促使这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保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印度政府在全国各地推广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等西北各邦先进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努力推动城市各类公司,到农村去承包土地,发展合同农业,包括私营公司在内的私营部门可以合同的形式经营现代农业,从而推动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印度政府还鼓励合作社和出口商建立新型公司,使生产者农民和消费者出口商、加工商和贸易商等达成某种生产与销售协议,帮助农民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某些农产品。印度政府还修订与农产品市场相关的法律,将这种合同农业合法化。为此印度政府大力发展各类农产品贸易,取消农产品运输和储存的限制,并在大多数农产品销售中引入期货市场价格作为形成价格和稳定价格的工具。重要的是,农产品期货市场也帮助农民选择农产品卖出的最佳时机,以获得最大的收益。印度政府还决定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引入农村,使农民尽快获得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行生产。[12]印度科学家还专门发明一种农民买得起的廉价电脑,以推动农业信息化运动。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独立后,为增加粮食生产,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诸多干预,如对农业生产投入物实行财政补贴,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规定最低支持价格,严格限制农产品在国内自由流动等。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印度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粮食产量增加,但却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种植积极性。随着经济改革深入,特别是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后,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过多干预,既不能适应世贸组织规则要求,也不适应印度农业发展的需要。在2000年国家农业政策中印度政府指出,要改善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管理,要使农业摆脱官僚控制和政治干预,并对农产品销售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提供诸多服务。印度进行的农业改革,不是简单减少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而是更多扩大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服务,促进农作物增产,推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印度政府长期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业从本质上讲依然是弱质产业,其发展依然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严重影响,农业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特别是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提出更新的要求,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粮食可能进入印度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印度农业发展,印度政府认为,要确保印度农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政策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并加强印度农业的薄弱基础,在2000年国家农业政策中,印度政府指出,要加强农村水库、灌溉渠、排水设施、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农村通讯和农村计算机网络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政府打算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从而确保印度农业特别是印度粮食安全,以应对世贸组织对印度农业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政策措施。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印度首先在100个最落后县实施基础设施发展特别计划,完善农村公路、农村电讯、农村电力、农业灌溉等,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特别计划的实施,印度储备银行公布在未来五年内向农业部门提供总额为5000亿卢比信贷资金计划,明确规定从开垦荒地,选育良种到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加工储备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及鼓励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科技等具体环节中的投资导向。印度政府还计划通过向70%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的方式,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行产品升级。为此印度政府还设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并计划在2004年上半年完成向全体农民发放专用信贷卡的任务。此外,印度政府还大力推行农村保障制度,以着重缓解农村贫困问题。政府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发放补贴,对无房贫困农民提供建房补助;还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给予补贴,对农村贫困人口购买粮食实行低价政策等。

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自曼·辛格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上台以来,印度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了在3年内使农业信贷翻番的目标。印度政府财政部长上任以来宣布一揽子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当年度实现对农信贷增加30%,达到10450亿卢比。财政部长还会见银行业高层领导,以评估在农业信贷领域目前形势和进展情况,要求银行业对农业信贷增加30%。[13]

六、调整粮食流通政策,保证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为保证粮食安全,印度政府对粮食在国内流通和粮食出口都实行严格限制。国家以较高固定价格向农民收购粮食,以增加国家粮食储备;同时利用国家储备粮食,对城市人口低价供应粮食,也向农村贫困人口低价供应粮食等。但随着农业不断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印度国家粮食储备不断增多,到21世纪初期已超过6000万吨,导致政府粮食储备费用迅速增加,给政府财政增加了巨大负担。为此,印度政府在19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调整粮食流通政策。

1.调整粮食储备水平。对于人口超过10亿的发展中大国印度来说,如果粮食储备不足,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国家难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如果粮食储备过多,则可能增加大量储备费用,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为此,印度政府希望把粮食储备保持在一个较为适当的量上,并希望能在人民中间更多储备粮食,做到在保证粮食安全同时也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使印度粮食保障体系既经济又安全。根据印度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测算,印度政府保持3000万吨粮食储备量较为合适。

2.调整粮食流通体制。长期实行粮食分区制不仅增加政府管理负担,而且因为粮食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而引起诸多问题。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对印度农业发展提出的需要,印度政府在国家农业政策中取消了限制粮食在全国各地区间自由流通的体制,允许粮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比较自由地流通。

3.取消粮食出口限制。印度政府取消了对粮食出口的限制,允许出口优质大米。鼓励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出口,赚取外汇后用于粮食短缺情况下进口粮食,以保证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印度的粮食安全。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世界大米出口最多的国家。

4.坚持粮食等公共分配制度。独立后,粮食等基本消费品公共分配制度对保证粮食等基本消费供应,满足广大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保持社会稳定等,起了十分重要作用。为此印度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情况下,政府坚持对粮食等基本消费品实行公共分配制度,但是却把公共分配系统交给各邦经营,促使公共分配系统向广大农村发展。经济改革以来,遍布全印各地的平价商店依然保持,较好地保证了生活在官方公布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穷人的粮食安全。

5.限制农产品进口。为了保护印度农业发展,即使在经济改革后,印度依然限制农产品进口。目前,印度对大多数农产品进口征收35%或更低关税。但为限制农产品进口,印度政府拟采用弹性进口关税措施,将农产品进口关税设定在50%-300%范围内。2002-2003年度印度非油品进口增长13.31%,油品进口增长26.77%,使油品占其进口总额的比例从1998-1999年度13.86%上升至2002-2003年度29.92%,而同期非油品占其进口总额的比例却由86%下降到70%。

6.鼓励农产品出口。首先是取消农产品出口税。印度商工部长提出,印度政府将放弃对出口农产品征税办法,因为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出口予以补贴,印度对农产品出口不给予补贴,但可以不征税。其次是设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区。印度还建立许多农产品出口加工区,促进农产品出口,位于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杜邦政府将设立8个农产品出口区,包括腰果和香蕉出口区。该邦将重点发展园艺项目,并将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最后是设立农产品出口特区。印度还设立许多农产品出口特区,并给农产品出口更多优惠,以鼓励农产品出口。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农产品出口仍然保持不断增长势头。

结束语

长期以来,为了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独立后,印度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发起“绿色革命”,终于使印度从吃粮靠进口的国家转变成粮食基本自给并有大量储备的国家。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直到2000年7月,印度政府才公布期待已久的国家农业政策,从此开始对印度农业政策进行某些改革。但是,印度农业改革既没有触及土地制度,也没有对外开放农产品市场,而是把重点放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调整粮食流通政策,保证粮食安全等方面。当印度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后,在从2012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印度政府依然强调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要加强农业发展。曼·辛格总理指出,要把农业发展作为政府的首要工作。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目前,印度还制订了粮食安全法。印度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强调粮食安全,给像印度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提供了某些重要的启示。

注释:

[1]法国:《费加罗报》,2004年3月30日。

[2]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印度

[3]吕鹏飞:“印度人民院通过粮食安全法案”,《人民日报》,2013年8月28日第22版。

[4]印度政府财政部:《1998-1999年度经济调查》,1999年,新德里,第85页。

[5]张向晨:<发展中国家与WT()政治经济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19页。

[6]印度:《经济与政治周刊》,1998年4月17日,第850页。

[7]印度政府信息广播部:《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料》,2001年10月,第18页。

[8]印度政府:《2010-2011年度经济调查》,印度政府财政部经济处,新德里,2011年,第200页。

[9]印度驻华大使馆:《今日印度>,2002年第9期,第3页。

[10]印度驻华大使馆:《今日印度》,2004年4月,总第52期,第28-29页。

[11]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印度总理辛格认为农业转型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印度《经济时报》,2013年1月3日,http://ln.mofcomgov.cn/aarticlc/jmxw/201301/20130108518323.html。

[12]印度驻华大使馆:《今日印度》,2004年2月,总第52期,第29页。

[13]印度:《金融快报》,2004年9月9日。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研究》(项目批准号:12JJD810021)的中期研究成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印度  印度词条  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词条  入世  入世词条  粮食  粮食词条  以来  以来词条  
智库

 中国经济政策:理解和沟通

秘鲁利马之行已经结束,但留下的印象依然清晰。笔者除了参加在利马举行的2015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之外,还参加了一些场外会,如秘鲁央行、当地一所大学分别举...(展开)

智库

 自由教育能挽救科学吗?

你们中的有些人可能在心里打鼓,我的题目是不是搞错了,好像应该是“科学能挽救自由教育吗?”才对。自由教育的内容和价值是:培养过去和现在的多元化文化的思想和艺术传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