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注民生 凝聚中华复兴新动力

【摘要】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要求,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

2013年4月~11月,“根在基层·中国梦”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民生中国专题组织了中央国家机关322名青年干部,组成了29个调研团,深入到山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省(区)村镇,与行业一线的干部群众同工同勤、同吃同住,走访当地村民,了解当地民生,慰问、援助当地困难家庭,并重点选择了基层民生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形成教育、医疗、社保为主要内容的报告。教育方面,主要了解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医疗方面,侧重中医药领域;社保方面,主要了解社会保险,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

“民生中国”是2013年“根在基层·中国梦”的专题之一。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要求,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

2013年4月-11月,在团工委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深入到山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省(区)村镇,与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当地村民,了解当地民生,慰问、援助当地困难家庭,并重点选择了基层民生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关注了农村基层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个重要民生领域。教育方面,主要了解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医疗方面,主要了解基层中医药服务情况;社保方面,主要了解社会保险,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

一、上述相关领域现状

(一)我国基层义务教育工作的现状

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是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我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新阶段。

1.义务教育经费有了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实现了生均义务教育经费、教职工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三个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大,给调研组留下深刻印象。调研组在国家级贫困县的镇中心学校看到建设的塑胶操场、配备的电子白板,在一个农村小学教学点了解到一级教师月收入达到4000元,做到了“人穷县穷不穷教育,千难万难不难教师,家贫落后不传子女”。

2.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制度已经建立,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提高。为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人才到农村任教,各地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农村教师工资上收到县级管理后,各地没有出现新的拖欠教师工资现象,部分地区已落实农村教师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待遇。有的在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时,在基础性绩效工资中统一设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贴,根据学校的艰苦程度确定具体发放办法。有的地方实行“三定向”政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从农村选拔初中毕业生培养五年,使其获得专科学历,再回到当地农村教书,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好的“本土化”教师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有了新的改善。为了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推动均衡发展,不少地区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如省政府在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后,与各市(区)政府也签署了备忘录或责任书;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开展学区管理制度改革,将全市中小学组建为不同学区,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进行校际兼并、重组、合作。为了缓解择校压力,各地也有一些探索。如将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倡导“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举办优质民办学校,为家长提供了一定的择校空间。

4.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有了新进展。为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为抓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有的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问责制度,每年开展两次专项督查,对“奥数班”和教学辅导材料市场进行专项治理;有的严格开设课程、控制作业量、控制补课、规范考试管理、确保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建立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学生体质健康通报制度、家校联动制度等;有的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在城乡建设青少年宫或校外活动场所;有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致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全过程,如立足市内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精神教育等。

(二)基层中医药医疗保障的现状

中医药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比较便宜等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基层发展中医药,是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必然要求,是建立政府承受得了、财政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积极落实医改政策,初步建立了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经过三年多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确立,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已基本健全,基本卫生公共服务得到普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提高,群众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初步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老百姓“敢去看病,看得起病”。其中,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三年建设,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县级中医医院、3.7万多个乡镇卫生院、78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2万多个村卫生室和2.5万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构成了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调研组从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湖南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的乡镇卫生院、6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滕州市中医院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推行“先看病后结算”的制度,一些个人经济确实非常困难的特殊人员,给予特案免费治疗。广西在乡镇一级卫生院执行的“住院七天50加0”(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下,参合农民在上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缴纳规定的起付线50元金额后,其基本医疗费用予以全额报销,实行免费治疗)的政策,极大地减轻了住院患者的就医负担,有效地防止了因病致贫的现象。

2.基层中医药服务特色突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优势明显。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湖南湘潭雨湖区中医院始终坚持中医兴院这一主线,自主开发的“心脉康”、“脑脉苏”、“骨痹平”三种制剂中医特色突出,疗效确切,吸引了大量辖区外的病人前来就诊,辖区外病人已占收治病人总数的60%以上。滕州市中医院积极开展针灸、推拿、拔罐、熏蒸、中药外敷、骨伤科小夹板等中医适宜技术。广西许多村卫生所的村医是家中世代相传的中医世家,独羊村卫生所父女两代中医一起看诊,闲暇时间一起上山采草药回来晒制、切割,自制的药酒、蛇药远近闻名。湖南湘潭雨湖区中医院申请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积极探索农村中药材“自种、自采、自用”的道路,为周边农村创造更多的创收之路。二是基层中医药文化宣传多样,特色明显。基层中医医疗机构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等,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不断增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底蕴,为医院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据统计,占全国卫生机构4.01%的中医机构、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6.79%的中医药人员,提供了占全国门急诊总人次的15.38%及出院总人数的12.61%的中医诊疗服务,全国接受中医诊疗人次从2008年的3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4亿人次;从医疗费用上看,2011年全国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7030元,而中医医院仅为5210元,对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基层中医药人员自觉践行“大医精诚”精神,医德医风较好。通过基层相对较差的医疗环境和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医德高尚的中医医疗队伍。滕州市中医院党委和团委采取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思想教育活动,凝聚医院医护人员的人心,发挥党团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医院有200余人报名参加了“滕州志愿者”和“医院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乡村、敬老院等,定期开展义诊和科普宣传活动。雨湖区中医院坚持“事业留人”的理念,要求医生“走正道”、“讲良心”,通过医院返聘老中医专家的敬业,向医生灌输“大医精诚”的理念,并要求医生对待病人要像亲人般温暖,要有乡土情结。目前,医院的医患关系非常好,患者满意度达到90%以上。用一句外地就诊的病人的话来讲,“他们这里服务态度好、价格低、效果好,所以我们来了”。

4.积极发挥医疗机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条件发展。基层医疗机构在完成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还在无形中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中,雨湖区中医院最明显,医院建设在响塘乡金侨村里,周边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丘陵、山区为主的农村区域,周边地理位置特殊,村民生活水平较差,雨湖区中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同时带动了辖区内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随着医院的逐步壮大,周边村镇的电力、居民用水、道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②医院周边村镇商店、宾馆等服务机构的开办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③随着辖区外病人的增多和医院影响力的增大,经与省交通厅协调,省交通厅在新建的长株潭高速公路建设中特批向金侨村延伸8公里,极大的改善了该区域的交通状况;④雨湖区中医院还申请设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引导周边农村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为周边农村创造更多的创收之路;⑤雨湖区中医院出面与金侨集团和银行协商,出资重建了周边的金侨村小学,解决周边居民子弟就学问题。

(三)基层社会保障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一个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人身保险等组成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

1.社保法律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0月28日颁布,对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保和享受社保待遇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已完成11项配套法规修订工作,涉及行政法规1项、部门规章6项、规范性文件4项。调研地区正按照法律要求,积极开展相关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及修订工作,加快推进制度的规范和整合。

2.制度全覆盖加快推进。在完善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填补了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社会保险的制度空白,标志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建立。

3.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从1998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12549亿元,新农保和城居保补助资金1176亿元,新农合补助资金2883亿元,城医保补助资金498亿元。在山东泰安东平湖水库移民调研时也发现,为改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国务院对移民扶持政策进行了调整,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经过六年努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享受直补政策的移民每年都能领取600元的直补资金,生活水平得到最直接的提高。实行项目扶持的移民,通过实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生产开发项目及移民培训就业转移,收入也得到了提高。调研情况表明,东平湖水库移民人均纯收入占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04年(1645元)的49%提高到2012年(6591元)的70%,水库移民贫困人口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基层教育覆盖面和教育质量亟待完善

1.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仍然突出。总体上看,当前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仍是低水平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力薄弱,教育资金短缺的矛盾仍较突出。一是公用经费普遍紧缺,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之间的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差距巨大。许多欠发达地区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偏低,只能维持学校低水平运转,难以满足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水电取暖、交通邮电、仪器图书购置、日常维修等诸多方面开支,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更是入不敷出。二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办学设施不足。农村中小学在图书馆、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配备,信息技术资源等办学条件方面,跟城市学校比还有较大差距。如生均计算机等配备比例远低于全国水平。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食堂、卫生设施不足,有的学生睡楼板,有的租住校外民房,安全隐患很大。

2.农村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吸引力。一是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相对分散、成班率低,更需要多配备教师。在一些规模小、生源少的村小,教师兼任多学科教学,既是教育者又是勤杂工,常年超负荷工作,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城镇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随着外来流动儿童的大量涌入,而教职工并没有随之补充,造成现有教职工工作量大大增加。农村教师队伍知识与年龄趋于老化。有的地方农村小学80%的教师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部分学校教师甚至在55岁以上。寄宿制学校没有专职生活教师,只能聘任临时管理人员或由教师兼任后勤工作。英语、音体美、信息技术等新设课程专业教师普遍缺乏。民族地区中小学缺乏合格双语教师。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招聘不到特教教师。二是教师补充机制不健全,低薪聘用代课人员。调研发现,一些高校毕业生报考农村特岗教师的动机是缓解就业压力,以“特岗”为跳板流回城镇或报考公务员。某镇去年20名教师退休,只招进一名新教师。要确保孩子有学上,只能低薪聘请代课人员,有的地方由于财政困难或责任缺失,即使有编制也不补充公办教师,一个公办教师的工资可以聘请两三个代课人员。三是教师待遇整体偏低,吸引力不够。在调研中发现,农村教师的收入一般在2500元至3500元左右。虽然其基本工资已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但在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特别是在村小、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工作、居住条件艰苦,岗位吸引力严重不足,优秀教师“留不住”,年轻教师“不愿去”。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艰巨。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一是生源结构变化加快。一方面,一部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薄弱,教学质量偏低,学生数量和班级人数锐减。另一方面,大量适龄儿童涌入城市和县城学校,导致学校数量不足,大班额现象突出。有的城镇小学平均班额近60人,初中平均班额65人。二是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呈现新的就学难。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学校布局进行了大幅调整,教学点基本被撤并,相当多的村小也已撤并。从推进均衡发展看,这种调整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但学校服务半径扩大造成的问题凸显,导致一些孩子上学路途远,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有人说,“一个乡村没有学校,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孩子”,整个村子里缺乏文化气息。三是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缺乏规划。一些地方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规划不尽合理,盲目攀比,先对最好的学校以及与标准差距较小的学校进行改造,而条件差的、最需要资金的薄弱学校却被忽略,致使校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基层中医医疗保障亟待加强

1.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中医科室条件差、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严重不足的问题。基层中医药专项投入纵比大幅提高,但与整个卫生投入的横比来看,差距越来越大,与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乡镇卫生院,除了需要承担大量基层医疗服务工作之外,还要负担繁重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责任不断增多,但政府的投入没有相应增加,其经济收益也没有随之增长,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诊疗设备配备落后,医务人员收入偏低,人员招聘困难且流失严重,33.5%的乡镇卫生院尚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满足不了群众健康需求。

2.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医院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现有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已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业务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其次,由于发展平台、工资收入等问题,医生流动性较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梯队不平衡。另外,由于编制限定过死、医疗机构没有自主招聘人才权,导致人事部门组织招聘的人员与医疗机构实际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3.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尚不十分健全。目前,虽然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医科、理疗室及中药房等中医药类科室,但由于人才短缺,发展滞后,其服务量与西医科室相比差距较大。此外,在广大乡村医生中,能够懂中医、用中药的乡村医生所占比例较小,难以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4.中医社会认可度仍然偏低。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由于对中医的传承及中医文化的宣传普及做得还不够,这使得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中医的信服力不是很足。从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尽管患者普遍表示接受中医服务后感到很有效果,但在一开始患病的时候,还是习惯于前往西医院就诊,中医往往不是第一选择。

(三)基层社保体系尚不完善

1.公平性亟待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社保待遇水平不公平的问题逐步凸显。以养老保险为例,2012年全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721元,而城居保和新农保待遇的平均水平仅80多元;2012年北京市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平均为2513元,而同期的吉林省为137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有的地方为55元,有的地方超过30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医保和新农合这三种制度内部以及三种制度之间的保障水平差距同样比较大。各地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待遇水平的差距也很明显。此外,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公费医疗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差距大,也是长期以来社会关注和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2.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低,大数法则的作用难以发挥,抗风险能力不足,保值增值压力大,制度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地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只是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而且调剂力度很弱,其他几项保险很多还停留在县级统筹阶段。这种低统筹层次的保险模式不仅使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基金的使用效率低且贬值严重,也影响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客观上还抬高了缴费水平,影响了扩面。同时,统筹层次太低制约了经办管理工作的集约化和标准化,资金不能集中使用,操作标准宽严不一。基础设施的重复投入也很惊人,目前地市建一套普通的社保信息系统初期投入也要上千万元,每年的维护成本超过百万元,多项社保制度涉及众多统筹单位,信息不能共享,重复建设,浪费很大。

3.可持续性需要重视。可持续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过渡性、短期性的政策多,制度碎片化,对制度的长期持续运行考虑不够充分,一些重大问题没有明确结论,基本制度模式不定型。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例。2000年国家提出要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即个人账户资金不再纳入统筹基金而是单独积累,但此项工作困难多、进展慢。截至2011年底,共有13个做实账户的试点省份仅积累个人账户基金2700多亿元。没有列入试点的省市有些没有能力做实,有些还在等待观望。已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按现行政策规定,只能买国债或存入银行,没有其它的投资办法和渠道,运营效率低,资金贬值严重。与此同时,多数地方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入不敷出。面对巨大的当期支付压力,为确保当前的养老金发放,一些已全额或部分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省份又不得不再次动用已经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如此发展下去,这些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巨额补助下花大力气做实的个人账户又将成为新的空账或部分空账,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工作难以为继。

三、对策建议

从理论上讲,如果把国民经济总体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部门,那么这两大部门便犹如国民经济的两只轮子,其中任何一只轮子出了问题或过快过慢,都将直接导致国民经济总体的失衡,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要实现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当前加快建设“民生中国”是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依法落实各级政府责任,提高义务教育、中医药医疗、社保经费保障水平。研究建立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全额承担的机制,将以县为主的教师工资保障体制转变为以省级为主。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的支持力度。依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建议在现行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础上,增加100至200元,推动农村学校从维持运转向提高水平转变。充分考虑各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点,重点关注特殊教育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和教学点,在生均公用经费上给予倾斜。强化学校财务管理,健全公用经费使用报批制度,杜绝扩大支出范围。

加大对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改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的网底建设,凸显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解决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的后顾之忧。在国家承担保障责任、保障基本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方面要体现人人平等、待遇均衡,即将所有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逐步统一财政补助的水平和形式。在目前统一的基本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要重点解决已参保人群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差距大的问题,对未参保人员要保障机会的公平,降低参保门槛,并在同一保险制度内设立多个档次,方便参保人根据本人收入状况等因素选择参加。

(二)加强农村教师、中医药医疗队伍建设,巩固民生服务基础。教育方面,一是科学核定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增加专职岗位编制。建议以学生数为基数,结合学校班级数、班额、教学点等因素,重新核定教师编制,增加农村学校英语、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编制,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专职生活教师,在民族地区增设双语教师编制,将工勤人员从教师编制中剥离出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二是创新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完善代课人员任用政策。农村教师“本土化”是补充农村师资力量的有效途径。建议,重点面向村小和教学点,实施“三定向”政策,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全科教师。扩大特岗教师覆盖范围和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招生规模,放宽特岗教师学历要求,提高专科学历优秀毕业生的招聘比例。三是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津贴,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建议国家尽快出台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津贴补助政策,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或与省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同时支持各省中小学教师“三险一金”、周转房建设,改变条件艰苦地区教师留住难的现状。有的地方认为,因绩效工资在实践中激励作用不大,建议将其更名为奖金。

中医药医疗方面,一是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政策的倾斜力度,如由国家财政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基层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给予免考英语、降低论文及科研成果要求、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中高级职称比例等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基层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另外,地方人事部门也应充分考虑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实际,在编制上予以适当倾斜,并赋予医疗机构一定的自主招聘权,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状况引进最需要的人才。二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内涵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副作用较少的中药治疗、更多丰富无创伤的中医技术服务手段、可靠的治疗效果来打动病人,吸引群众。比如:对骨科病人采取小夹板固定、手法复位等手段,对颈椎和腰椎病人采用针灸、推拿、贴敷等非药物中医技术等疗法,既减少了手术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降低了住院日,减轻了病人的医疗负担,一举多得。三是进一步放开中医院内制剂的适用范围,放宽审批程序,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医院制剂室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内制剂这一“简、便、验、廉”的中医治疗手段和方法。

(三)合理配置资源,推进义务教育、中医药医疗、社保的可及性和均衡发展。农村是我国社会事业和教育、医疗、社保发展最薄弱的地方,推进均衡发展首先要从广大农村开始。一是各级政府要对农村义务教育倾注更多精力,投入更大财力,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对学校布局调整,要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意识,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核定学校覆盖范围,增建县城及乡镇学校,科学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要由家庭、学校、政府共同构建社会关爱服务机制,城市公办学校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入学机会,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接纳留守儿童。同时,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中医药发挥特色优势作用,修改《执业医师法》,允许中医执业医师进入综合医院各临床科室工作,与西医联合开展临床诊疗活动,真正做到中医、西医结合,形成中西医共同参与的诊疗方案。加强“西学中”教育,对所有西医人员进行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将中医全面纳入公共卫生体系。

针对劳动力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和由农村向中心城市流动的形势,地区间制度赡养率(社会保险享受待遇人数/社会保险缴费人数)和资金积累状况出现了巨大变化,要更好发挥保险功能需要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重新审视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引入,主要是受上世纪80年代智利等国实施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实施公积金制度的影响。结合我国的人口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金融市场发展和资产管理水平以及我们的财政实力、制度优势、文化传统等因素,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应以现收现付的待遇确定型制度为主,并在制度体系建设中注意克服现收现付制度的弊端。个人账户制度要坚持,但要还个人账户的本来属性,但应当将个人账户从基本养老保险中分立出来。确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社保资金都是参保人的养老钱、保命钱,为了控制风险、保障绝对安全,没有资产的配置,投资收益也难以提高。要积极探索放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美国等少数国家严格控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因其投资债券的收益率就很高,已经能做到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我们的情况显然不同,在安全性的基础上要有必要的灵活性。同时,要逐步改变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险领域的投入方式,将目前临时性的、专项的财政补贴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稳定的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注:

指导老师:

王亦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执笔人:

周景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陈乃康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殷海波 水利部

王 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郑学伟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关注民生 凝聚中华复兴新动力  新动力  新动力词条  中华  中华词条  复兴  复兴词条  民生  民生词条  凝聚  凝聚词条  
智库

 再议土地改革

——中国和印度的启示近期在《纽约时报》的一则评论中,阿玛蒂亚•森再次提到他长期关注的中印两国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存在的巨大落差(Sen, 2013)。不平等问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