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行动起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对《降温:直面气候新常态》的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已经影响了世界上数以百万计人的生活,正在破坏农作物和海岸线,同时置用水安全于风险之中。

在新报告研究的三个地区中,极端高温纪录频繁被打破,一些地区的暴雨强度显著增强,而像地中海周边一样的干旱地区却变得更为干旱。北大西洋地区显著增加的热带气旋活动,正在影响加勒比和中美洲地区。

不断有证据显示,因为过去和可以预见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变化带来的影响将不可避免。

由于全球变暖,气候条件改变,酷热及其他极端天气这些过去几百年一遇的、在过去被认为极不寻常或史无前例的情形在今天可能会成为“气候新常态”,增加了全球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这样发展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将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变化、疾病进入新的范围以及海平面升高。在气温增加2°C的条件下,结束贫困、增进全球繁荣和减少全球不公平,这些已经很艰难的目标将会更难实现。而在气温增加4°C的条件下,则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很值得怀疑。

在报告中,第三部分的减少热量系列,我们请教了波茨坦学院气候影响研究和气候分析中心的科学家,询问了就当前的气温变化量(0.8°C),2°C和4°C等情形在农业产量、水资源、城市和生态系统方面,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北非和部分欧洲以及中亚的影响。

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极端高温天气和降雨模式的改变将会给农业产量、水文情势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在巴西,2°C的气温变化,将会带来农作物减产,其中大豆减产高达70%、小麦高达50%。

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热带气旋和温度变化,将会严重影响海岸生活方式、旅游、健康和食物与水的安全,尤其是在加勒比地区。融化的冰川是悬在安第斯地区城市之上的危险。

在中东和北非,由于已经面临水资源短缺和食物安全问题,更高的平均气温将带来更大压力。农作物产量方面,在气温变化1.5–2°C的时候产量下降将高达30%,而在气温变化3–4°C时将高达60%。

同时,移民和与气候相关的资源问题的压力可能增加冲突的风险。在巴尔干半岛西部和中亚,当气温升高4°C时,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可获得性将减少,并会构成生存威胁。中亚地区的冰川融化和水流时间的改变,会导致夏季月份的水量减少同时大大增加洪水的风险。

在马其顿,2°C变暖时将会有高达50%的玉米、小麦、蔬菜和葡萄产量损失。在俄罗斯北部,森林退化和永久冻土的融化将会带来增大全球变暖的威胁,因为冻土中存贮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会被释放到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自身放大的正反馈效应。

《降温:直面气候新常态》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在本世界末期全球气温将会变暖4°C并产生毁灭性的后果。这份报告补充了我们2013年的报告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南亚在不同变暖情景下发展的潜在风险,并指出在我们可能经历2°C的变化

在这份最新报告中列出的许多最坏的气候变化预期的影响依然能够避免,前提是把气温变化控制在2°C以内。但是,这仍然要求可持续的技术、经济、制度和行为的改变。

今天的科学证据已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很明显,我们不能继续当前的发展路径,不能继续让高排放增长。好消息是,我们已经达成了越来越多改变目前发展路径的共识。

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不必放慢增长速度也能变得更加绿色环保。今天,我们知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行动是紧迫的,但是这并不需要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实现。我们需要睿智的政策,选择清洁的公共交通和高能效的工厂、建筑和设备,以便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利于气候变化

这份《降温》系列最后的报告是在一个临界时间点发布的。今年早些时候,联合国气候峰会并没有释放出新一波的乐观景象。但我们的报告清晰展示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各国政府将首先在利马,然后在巴黎就新的气候协议进行关键谈判。在会议大厅内外,全球领导人需要做出艰难决定:在某些领域,需要进行短期的牺牲但最终会在长期给整体带来收益。

在世界银行集团,我们将使用我们的财力帮助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将创新和提出新的金融工具,我们将使用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号召力,我们将使用我们的证据和数据来倡导和说服。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将会成为我们这代人留下的最重要遗产,而风险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高过。

注:

译自:2014年11月25日【世界经济论坛】http://forumblog.org.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李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词条  气候  气候词条  常态  常态词条  行长  行长词条  直面  直面词条  
智库

 中国教改20年:素质教育为何走向...

随着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第二批试点省份公布地方改革方案,众生喧哗之下的新高考改革似乎已进入收官阶段,“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也将紧跟小康社会的步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