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周雷:马航失联背后的亚洲社会周雷

为研究马航370失联事件,我于2015年1月1日,特别选择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吉隆坡,访问当地的媒体界、学术界和民间社会,试图从民间视角,重新审视马航事件的深刻影响。

出乎作者意料,自己所乘坐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乘客非常多,似乎都已经满员。乘客中有西方人面孔,也有不少马来西亚和中国乘客,大家神色如常,和中国内地“谈马色变”的飞行选择颇为不同——许多朋友认为,我选择马航出行是无畏之举。

在这一意义上,登机的那一刻,研究就开始了。我把马航航班现实的良好服务、相较中国国内航空更好的餐食、登机乘客神色如常毫无惧色等情形,看成一种相对于“中国媒介马航呈现”的意外;也在另一个角度提醒,马航失联事件已经发生了九个多月,似乎正在被人遗忘。

坦白来说,针对马航,中国许多媒体仍然有零星而不系统的报道,所关涉多针对中国失联乘客家属悲恸和煎熬的揪心等待,和遭遇创伤的生活。除此以外,中国媒体时常会报道发生在马航身上的各种负面新闻,同时传达某种对马来西亚政府处理这一事件的深度失望。

包括中国媒体在内的马航失语,有着客观的原因:亚洲所有直接和间接关涉的媒体,似乎都缺乏核心的信息源,同时也没有可以操作的调查路径;甚至可以说,直到现在有关马航事件的核心信息都是缺失的——谁在何种情况下针对马航370做了什么?产生了何种效果?马航究竟发生了什么?它究竟在哪里?

在采访马来西亚《东方日报》执行总编陈利良时,他提到了一个重要事实,航空事件是一种特别专业的报道领域,有关航空事件处理的流程,因为涉及航空业行业标准、国际政治、国家安全、信息公开程序、军事机密、国际合作等原因,它无法实现公众所要求的及时知情权。

陈利良说:“中国媒体在马航事件发生后曾经派出特别多的记者,这些驻扎在当地的媒体记者,在连续一两周没有任何实质性调查进展的情况下,立刻慌了——因为总部每天都在催稿,以至于他们四散开去寻找各种所谓专家,到各种无关地点去挖掘新闻。”

在他看来,马来西亚存在媒体人才的断层,新生代记者都非常年轻,没有此类重大航空灾难报道的经验,这种情形在整个亚洲的记者圈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媒介产业格局下的媒体机器,在信息生产方面最终很难生产出有效信息,并激发同行之间的真正合作。

信息暗战成为“新闻主体”

马航事件让亚洲和事件关涉的其他国家看到,当世界“有事”,我们能通过什么可以掌握信息,并依据“大数据”来进行有效的现实干预。谁究竟在控制我们的“信息之脑”——让我们看见一些东西的同时,对大量事实遮蔽不见?

任何具有信息搜索能力的人会发现,马航事件发生的前后,国际社会有多起与信息控制和透明有关的事件,例如斯诺登事件、美国棱镜计划、某些智能手机与通讯巨头被国家主体因安全为由遭到拒绝、亚信峰会信息安全、亚细安峰会海上安全合作等。这些同时或相继发生的事件,成为各种马航阴谋论解释的丰富土壤;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有流行于中国,甚至大部分亚洲区域的马航阴谋论的搜索工具和信息渠道,都是使用谷歌地图、维基百科,以及部分军事爱好者通过公开搜索工具在线侦查的结果(中国人不可能通过百度搜索出任何有价值信息)。

换言之,从马航事件我们看到,公众往往成为最后的被蒙蔽者,只能通过“盲人摸象”的技术,使用各种存在逻辑、技术、真实性缺陷的渠道,来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与此同时,还被反过来要求为了抵抗这种信息混乱,更多地让渡个人的隐私权和质疑权。

就在我乘坐马航飞往吉隆坡的当日,2014年最后一天的《纽约时报》国际版,正好有一篇针对亚航和马航事件的报道。该文在讨论为了航空安全和杜绝马航事件发生,应该开放航空信息(streaming data)。

此报道正好涉及我在马来西亚调查时,部分当地学者和媒体人在匿名情况下的观点表述:马来西亚如果真按照“公众”要求,公开自己的航空监测数据,同时其他周边国家也开放自己的数据,无疑是将自己国土安全数据、军事雷达数据、信息监测、间谍卫星技术的细节,全部公之于人。

马航事件发生的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印度洋等区域,是军事情报和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热战区”。围绕寻找马航的各国军力搜索配合,事实上完成了一种因寻找马航而开展的军事演习和实际战。

我们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看到亚洲各国、亚细安通过马航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内在不信任和核心合作框架缺失。中国正在这一区域推行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如果没有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的基本支持,这种海上丝绸之路缺乏存在的基础。相比较传统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国土、海疆、治理权、管辖权等概念,主宰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亚太的核心要素似乎是信息——由谁来控制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协同。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即治理(message is governance)。

马航事件背后的认知论转型

我们如果把马航失联事件所代表的现象,当作一种现实的信息治理情境,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政治治理思维正在成型:不管是国家行为还是组织和个人行为,我们会发现大家都似乎想还原事件真相,找到事件发生的核心时间和关键点。这也就是研究“系统”这一对象时的“还原论”(reductionism)。

通俗来讲,还原论就是相信在一个系统中,宏观层面的特质可以也必然能推导到微观层面。好像地上有四个不同羚羊脚印,必然可以推断,羚羊是四足动物;反过来,如果看见地面无迹可求,必然可以推断“羚羊挂角”,身停半空。

这种理论在马航事件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官方在外表上,还是媒体和个人都试图通过局部、全部、个别、整体的逻辑推断,来分析那个体现蛛丝马迹和失联细节在哪里。

但是,我看到马航事件背后的另外一种认知阐释,也就是所谓的“整体论”(holism)。马航事件体现了亚洲以及国际社会的一种“事件交集”,而不是孤立事件;和公众心焦的“马航去哪”问询相比,在大的国家和社群架构中,还存在若干个不同的事件,他们根本不关心马航马航事件,而是在一个相互缠绕的不同事件滚动过程中向前发展。

也就是说,呈现在公众和媒体的是一个马航失联事件,但是这个事件是由若干个不同类型,自成一体的事件组织而成;在这些事件中,他们各有其阶序和程序,有时甚至不互相关联。

相比较“还原论”,马航事件被认为是一个“怀胎九月”的婴儿,大家想看这个婴儿长什么样,通过摸它的手脚鼻耳,判断长相;“整体论”视角下的马航事件,是一个“各怀其胎”的孕育实验室——它是一个亚洲欲望和全球政治交叉孕育的“胚胎动物园”。

我认为,认知到这,马航事件的探索才可以真正开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马航  马航词条  亚洲  亚洲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智库

 发达国家如何布局大数据战略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由大数据引发的社会革命。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进入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产生与流转成为常态。...(展开)

智库

 对中美关系的战略再思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9月下旬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并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由于当前中美两国在海洋、网络、人权等问题上的摩擦有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