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范思立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运行仍呈现错综复杂的形势,宏观经济仍面临着明显的下行压力。前期累积的过剩产能、高杠杆等矛盾仍需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化解,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为此,中国经济时报约请宏观经济领域的专家对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做出具体的预测评估,同时给出政策建议。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研究视角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需求侧理论分析框架,更重视从制度供给角度给出政策建议。希望以此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研判依据,对读者有所启示。
嘉宾
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孙学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黄剑辉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宏观调控效果初显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半年报已出炉,能否对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做一总体评价。
孙学工:供给面环比微回暖。一是工业增长环比小幅回升。4-6月工业增速改变前三个月持续下滑势头,环比连续实现小幅回升,6月份当月增速较3月份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开始回补库存。受大宗商品价格回调和企业预期转好影响,自3月份开始,工业企业结束自上年末以来的持续去库存过程,开始主动回补库存,5月份产品库存较2月份增加2180亿元。三是社会货运量增速回升。受工业增长小幅回升的影响,4月份大宗物资运输需求有所回升,社会货运量增速较上月提高5.5个百分点,5月份继续加快2.6个百分点。四是产业景气指数持续回升。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回升,持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4-6月,汇丰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指数均呈平稳回升趋势。
需求面稳中略进。一是政府预算内投资加快。6月份政府预算内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8.6%,较上月提高8.3个百分点。二是计划新开工项目增加。3月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数比上年同期增多。计划总投资额较上年同期持续正增长,二季度连续呈回升趋势。三是实际消费增长回升。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较5月加快0.5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四是出口降幅收窄。6月份出口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5.3个百分点,并实现由负转正,出口形势在好转。上半年一般贸易累计同比增长6.3%,远高于全部出口增速,贸易结构改善。五是部分能源消费增速回升。6月份单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8%,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回升步伐得到延续。当月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也实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
物价持续下行中出现转好迹象。一是核心CPI连续三个月上升。6月份,核心CPI较3月份上升了0.2个百分点。二是PPI环比呈现转好。6月份PPI环比回落0.4%,较年初收窄了0.66个百分点。三是大宗商品价格小幅回升。年初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停止下跌,呈现企稳小幅回升。国际原油价格由年初的每桶46美元左右上升到6月份高于60美元/桶。
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一是销售环比上涨。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连续收窄,并于6月份转正,1-6月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为3.9%。连续14个月累计负增长的商品房销售额,在1-5月数据中也首次出现了正增长,涨幅3.1%,1-6月更进一步扩大至10.0%。二是销售转好带动价格上涨,6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上涨0.56%,涨幅较上月提升0.11个百分点。三是量价回升利好房地产投资。1-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0.1%,较1-5月的下降1.6%由负转正,企业自筹与个人按揭资金同比实现正增长。同时,房屋新开工面积降幅继续收窄0.2个百分点。
增速下滑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中国经济上半年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但应该看到经济增速仍在下滑,请着重分析一下导致我国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贾康:首先,人口红利的消减和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是要素边际产出下降的表现。今年3月底,我们适龄劳动人口和2012年年末最高点相比下降了约1300万人,外出务工农民工数量同比下降602万,导致劳动要素产出贡献有所下滑,预计将影响GDP增长0.3个百分点左右。受到产能过剩、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基础设施布局失衡等因素影响,我国投资回报率水平近年来也呈持续下滑局面。
其次,我们认为应该强调垄断行业、企业的垄断行为和政府权力租金是形成增加值配置失衡的重要原因,这和全面改革的问题导向是密切相关的。受到“三期叠加”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放缓,而垄断行业则利用垄断地位可以继续攫取其他产业的增加值空间。在政府权力作用下,在竞争性行业设置不合理的门槛形成行政性垄断,权力租金使产业应有的增加值空间受到抑制和削减。由于产业增加值积累有限和竞争不足,导致产业分工和生产工序外包的不顺畅乃至停滞,使得“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经济新常态进展受限。
再者,强调效率创新和模式创新进展缓慢是基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通过要素投入增长和新产业的扩张来提升经济运行效果作为主要途径,也就是偏重于粗放外延的增长,效率创新和模式创新方面是明显不足的,在体制机制内部因为改革不到位形成了效率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障碍。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过于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还有一些过于固化的风险控制手段,过于僵化的企业调控方式。
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转好
中国经济时报:聚势谋远,2015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判对于经济工作更具积极意义,大家对今年下半程的经济全局如何判断?
黄剑辉:预计总需求整体将稳中有升。一是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回升。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来看,前期房地产政策放松、降息等措施积极作用逐步显现,房地产开发投资急剧降速后已产生回升空间;政府加快对水利、铁路、生态环境、保障房等项目的审批和启动的步伐,有利于保证下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稳定增长;制造业投资方面,资本市场繁荣与融资成本下降有助于促进制造业投资增长。预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回升,全年增长12.0%左右。二是居民消费需求总体将平稳运行。当前,我国居民就业、收入预期较为稳定,居民消费信心平稳,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较快好转,房地产相关消费空间将持续存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全年整体增长11.0%。三是我国出口仍具备一定优势,所占贸易份额仍有扩大空间。一方面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促进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措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韩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等改革开放政策措施可以带动对外贸易发展,强化高铁等重点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发挥对外投资的贸易带动效应。另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降低了中小企业出口门槛,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成为出口新增长点。预计全年同比增长3.0%。
工业生产增速将稳中有升。一方面,我国总需求急剧降速阶段很可能已经过去,总需求增速将企稳并有所回升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剧烈的去库存行动已持续近半年时间,未来去库存力度将逐步放缓。在需求回暖、去库存力度放缓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工业生产增速稳中有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工业增加值全年增长6.5%。增速年末将在12.0%左右。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水平,预计下半年美元加息对人民币汇率会有一定冲击,即期汇率会有贬值趋势,但央行仍会保持中间价汇率的稳定,预计年末的人民币中间价汇率在6.12与6.20左右。
孙学工: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因素驱动下,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平稳,全年有望实现7%左右的增长。从生产方面看,工业生产将小幅提速,而服务业将可能出现一定回落。投资、消费、出口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好转。
工业生产持续回升但仍低位运行。当前工业生产仍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预计下半年在需求回升的带动下,工业生产将延续5月份以来的回升势头。但受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调整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工业生产仍难大幅回升。此外,工业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等供给面因素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拖累,1-5月,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5元,较年初提高了0.40元,处于2011年以来的高位。因而总体看,下半年工业比上半年小幅回升,但仍将低位运行。
服务业增长有回调可能。上半年服务业增长超预期,是上半年经济增长在工业明显减速情况下仍达到7%的重要因素。但上半年服务业较高增长有临时性因素,下半年很难维持。
投资增长有望小幅走强。投资增速整体仍较为疲软,但下半年在政策和市场因素带动下将会小幅走强。一是前期出台的政策效应在下半年将逐步显现,今年上半年中央继续密集出台稳增长措施,而稳投资是政策重点,预计将对下半年投资增长起到重要拉动作用。二是PPP项目经过前期准备期,预计签约率将会有所上升,由此带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增长。三是出口形势好转对遏制制造业投资下滑也将起到一定作用。四是房地产市场形势逐步好转,虽然传递到房地产投资还有一定时滞,但房地产投资下滑对整体投资的拖累作用会有所减弱。
消费增长稳中有升。在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消费仍有条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相对上半年,由于房地产销售增速回升,将带动房地产相关消费加速,价格指数趋于上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随之上升,下半年消费呈稳中有升态势。
出口增长低位反弹。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导致我国出口增长降至多年来的低位。下半年预计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形势趋于平稳,并且呈现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同步正增长的较好局面,由此带动我国出口低位回升。人民币有效汇率有望趋于稳定,对保持我出口竞争力十分有利。加之稳出口政策的逐步落实,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将出现反弹。
从需求侧与供给侧共同发力支撑经济回升
中国经济时报:根据各自预测的下半年经济形势,有何具体政策建议?
孙学工:财政政策要继续加力增效。一是保持5月份以来的财政支出进度,加快落实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促使财政资金支持的公共投资项目尽快、尽早落地。二是加快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发行进度,置换债券规模根据实际需要可进一步调增,以提高地方公共投资能力。三是推出针对部分下滑较大地区的定向支持政策,特别是保证东北等财政减收较快地区的民生支出不受太大影响。四是继续加大对企业研发技改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加速折旧政策,包括通过贷款贴息、抵免税收、政策性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研发和技术改造升级。五是对科技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实行更大力度的税收优惠,取消享受研发优惠政策的产业限制,实现普适性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提高企业教育培训费税前列支比例,将培训费从现行工资总额的2.5%提高到5%,提高企业业务培训的积极性。
货币金融政策要为稳增长创造更为适宜的金融环境。一是在观察6月28日降息25个基点和降准50个基点效果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时机并加强与地方债券发行工作配合,继续开展降准降息操作,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二是继续加大定向调控,扩大PSL规模和使用范围,更为有效地支持重点领域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创新债券品种,满足不同领域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四是引导金融机构和国内企业利用好香港、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等离岸人民币中心资金优势和市场潜力,扩大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增加发行对象国和发行品种,允许所融资金回流使用。
继续扩大三大需求。扩投资。一是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大对轨道交通、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进度和投资力度。二是大力推广特许经营模式、明确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推进PPP项目落地,引导社会资本更加积极参与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三是加大符合工业4.0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宽带上网、无线上网的便利性和普及率,为经济结构转型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大三四线城市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建设,增强中小城市人口集聚力。
稳消费。一是在尽快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目前3500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是尽快调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率,降低企业和职工社保缴费负担。三是对财政收入下降较多地区,增加转移支付,保障低保人群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四是加快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促出口。一是着力支持出口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等新模式,拓展出口销售渠道。二是认真落实出口企业分类评定工作,提高退税效率。三是加快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试点,推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新模式,加大检验检疫等出口费用的减免力度,降低出口企业运营成本。四是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在持续推进高铁、装备、中高端制造特别是中高端产业“走出去”的同时,加大对电视、手机、空调、冰箱等我国消费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
黄剑辉:从需求端来看,主要是货币政策应保持宽松,财政政策需进一步发力。
由于当前我国货币内生性低增长特点明显,下半年货币政策仍需保持宽松。一是随着美联储将在下半年加息,我国可能会面临持续的热钱流出,外汇占款可能出现净减少,需要主动投放基础货币;二是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需要从市场上买入人民币,会对冲货币宽松效果,更需要维持宽松;三是实体经济资产收益率下降与实际利率上升压低企业利润空间,降低贷款需求,需继续压低实际利率;四是当前货币供给增速差距并不大,实际宽松效果并不明显;五是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创造低利率环境。下半年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宽松,在美联储加息之前,还可有1到2次降息机会,美联储加息后,币值稳定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将升级,降息将受限。另一方面,降准空间仍然较大,下半年仍可降准(或结构性定向降准)3次左右。
当前货币政策作用的空间和边际效用正在下降,财政政策期待需进一步发力。一是力争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在不提升政府部门负债率的情况下促进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二是积极推进PPP项目落地,从而加快投资促进经济回稳;三是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发行地方债落实地方债务置换工作;四是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快营改增改革,充分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视野已经不拘泥于单纯从需求侧着手,越来越重视从供给端发力从而提升经济内生动力,作为新供给学派学者,请问从供给角度您有何政策建议?
黄剑辉:如果只从需求端的 “三驾马车”分析,只看到房地产等传统产业,那么结论必然是满盘皆绿。但如果将视角转向供给端,则立即会“柳暗花明”。需求端的措施只是解决 “周期性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产出缺口”问题,而供给端的措施将是中国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比如加快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季度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滑,同比增速仅有3.2%。目前我国农业面临土地、环境、资金、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困扰,农村改革面临的困难较多,建议:一是积极稳妥加快推广“股田制”(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农业发展公司),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而带动农民、农村现代化;二是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新项目融资提供财政贴息,降低其融资成本;三是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结合“物联网”的发展,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当前我国服务业增速显著超过GDP增速,已成为GDP的最大组成部分,发展服务业对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意义重大。一是加大对外资在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业的开放,降低准入门槛;二是加大对民营资本的开放,促进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三是进一步鼓励创业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利用服务业带动一、二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