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靳涛、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李帅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4期发表文章解释说,体制柔性,即体制适应性及体制活力,是转型式经济增长的内在支撑条件。体制柔性能更好地刻画和表述中国的转型式经济增长的进程,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并对以后的改革进程和经济增长给予阐明和指导。
第一,体制柔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一个“倒U”关系。在经济增长早期,体制柔性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这种正向作用开始衰减。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原有体制对经济的适应性降低,体制的某一方面出现僵化,与利益集团固化和社会矛盾加深有关。
第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分权行为,是政府向市场分权、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的动态变化过程。这种分权行为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参与主体,促进了经济权利分散化决策模式的形成。在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这一分权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社会矛盾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忧心中国模式还是否有效,中国经济会否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公民自由指标的实证结果显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公民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在公民间实现合理分享。这些问题形成了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障碍,增加了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
第四,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个奇迹。在西方正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中思考中国奇迹,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评价中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努力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规范各级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但是相对于经济改革而言,这些年来的政府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不明显。改革不足也暴露了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方面体制僵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