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微博: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会动员的新载体

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这标志着微博正式进入我国网民视野。自此之后,微博在我国踏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微博之所以能够得到我国公众特别是网民群体的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典型的草根特征,为普通百姓阶层提供了新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更多的人关注某个话题,以促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卡尔·多伊奇最早提出“社会动员”一词。在他看来,社会动员在本质上是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针对某种社会目标进行群体性救助的活动。在以往政治学的视角下,社会动员往往被当作政党的某项政治活动,而在卡尔·多伊奇的观点提出之后,社会动员逐渐脱离了政治色彩,更多运用于社会救助领域。因为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后,政府可以调动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需要通过社会动员来吸引更多的资源参与社会救助,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相应的媒介传达社会救助的信息。

微博与传统媒介相比,传播速度更快、即时性更强、互动更便捷。不仅如此,微博已经不需要传统的电视台、报纸等媒介作为信息传播介质,只需要用户手持以手机、微型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于信息传播的限制。正是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具备了这方面的优势,使得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微博可在短时间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

案例一:雅安地震中微博及时传递救援信息

微博能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信息传播覆盖面,提高社会动员的有效性。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这决定了要动员公众参与到某个突发事件中来,必须先让公众了解基本的事实状况,如此才能提高社会动员的有效性。微博出现之后,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扮演了传媒媒介不可比拟的信息传播角色。特别是其信息传播没有时间、空间甚至特别硬件设备限制的特点,使得微博在重大事件发生而传统媒体无法介入时,发挥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之后,道路交通受到破坏,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台、广播、报刊等由于记者无法进入现场进行报道,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准确的地震现场信息。而由于地震造成的损坏巨大,当地又急需各种人员与物资救助。在此种情形之下,需要动员社会各界提供相应的救助。然而在如此危机之时,社会动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传统媒体已经失效的前提之下,微博充当起了迅速传播信息的角色。

一个名为“清衣河畔”的微博用户最早从地震震中附近发出芦山地震的消息,该条微博这样写道:“芦山发生地震,本人附近房屋大量坍塌,有人员伤亡,求支援!”该条微博发布之后,迅速得到网友的关注。随后不久,中国国际救援队发布微博:“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如果您的手机有信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此条微博将地震发生地庐山县当地网友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他们纷纷转发该条微博,并通过微博写下自己所见到的灾情、救助要求以及救助建议,以让外界更好地采取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在本次地震发生之后,由于传统媒体还来不及介入,正是由于微博的存在,使得相关的救助信息从相对封闭的芦山县传播了出来,化解了危机时刻的信息传播问题。

虽然在重大突发性灾难发生之时,社会救助的主体仍然是政府,因为政府拥有其他社会团体所无法比拟的资源,但仅仅依靠政府显然难以实现调动和配置其强大资源的目的。通过民间微博,让公众及时了解震区灾情,加快了重大突发性灾难爆发时的信息速度,进而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救助中来,无形中提高了社会动员的有效性,减少了突发性重大灾难所带来的损失。

案例二:“7·23”温州动车事故中,微博动员网友积极献血,化解了血库危机

微博能彰显正能量,激发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动员。对于每个微博用户而言,无论其在社会中处于平民阶层还是精英阶层,都可以成为“记者”,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介,将自己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与身处世界各地的人分享。而各种文明礼仪、道德风尚、优秀事迹也可以通过微博向周围传播出去,并利用微博的几何效应,对他人形成感染力,进而使得更多人感受到正能量,激发更多的人效仿。基于此,在微博的带动之下,大众的力量就可以很好地集合起来,进而产生改变社会的“正能量”。

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之后,由于受伤人数较多,短时间内血库特殊血型告急。在该事故发生2小时后,微博上就出现了动员各位网友献血和招募志愿者的消息,经过微博渠道的快速传播,短时间内就动员了数千名微博网友主动到血站和医院献血。网友@yaoyaosz通过微博向网友转发血库献血的实况,不到1天时间,转发数量达到10万条之多,从而激发了更多网友参与到救援活动之中。不仅如此,很多微博网友在完成献血任务之后,还主动留下来承担志愿者服务,照顾伤员或维护献血现场的秩序,从而化解了本次血库危机,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可以说,在本次重大突发事件爆发之后,微博不仅及时传递了信息,还彰显了“救死扶伤”的正能量,动员了更多的人参与到本次事件的救援工作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微博这一新媒介使得公众在应对重大事件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使得社会动员的规模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升。

如何化解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实问题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微博也不例外,其既给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爆发之时的社会动员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又弥补了传统媒体在社会动员过程中的缺陷。但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动员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与障碍。

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匿名的特点,这就给心怀不轨之人利用微博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谣言提供了契机。比如在“7·23”温州动车事故中,新浪微博上就出现了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八大谣言”。其中,一个名为“郭瑶”的用户在微博上这样写道:“我的100天大的孩子在此次事故中不见了,请看见的好心人通知我一下。”不仅如此,该名微博用户还配发了很多孩子的照片。此微博一经发布,短时间内就被转发了20余万次,很多有爱心的网友甚至给“郭瑶”汇去慰问金。但后来经证实,此条微博乃是假消息,是有人故意假冒遇难者的家属,并盗用该家属QQ空间的照片,以达到获取网友同情并非法骗财的目的。

可以说,虚假消息和诈骗消息是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社会动员功能实现的最大障碍。它不仅会分散公众的注意力,浪费社会公共资源,还降低了微博在社会动员中的公信力,减少了公众参与社会动员、参与社会救助的热情。

对此,如何化解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实问题,是实现微博社会动员功能的关键所在。对此,一方面,建议主流微博媒体在社会动员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发现虚假信息后,通过微博进行高频率辟谣,避免虚假信息对社会动员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微博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加强监督,特别是针对影响重大的微博消息,政府部门应及时进行核实,并通过政务微博平台及时向公众说明,避免公众被虚假消息所误导。与此同时,对于证实为虚假消息的,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惩治措施,以避免微博平台上虚假消息的泛滥,在整个社会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①曹林:《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探索经纬》,2011年第9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词条  重大  重大词条  
智库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制度的路径

近年来,中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尤其建立健全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