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

为落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旨在打造政策与发展理念相通、贸易与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资金链与创新链融通、人员交流顺通、民心相通的创新共同体,为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内涵和新动力。

创新共同体建设在战略上打开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局面

互利共赢、开放合作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准则;而科技因素已成为外交关系的基础性、先导性因素。作为带动全球增长的最大动力,中国已经明确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在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勘探开发、能源环境、气候变化、减灾防灾、新能源、信息、新材料、智能交通、空间与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与健康、海洋与渔业、现代农业等广泛的领域都具备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加上人才、资金、市场等综合性优势,完全有条件和能力为周边和沿线国家的发展贡献积极的创新驱动力。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面临诸多转型升级挑战和复杂性社会矛盾,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迫切。资金援助等传统外交方式已满足不了国际合作的现实及长远需要。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环境和安全问题,还是深化投资贸易合作,科技外交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科技服务外交、外交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合作改善国家关系、科技助力解决区域和全球性挑战等内容。民间科技交流和政府间科技合作成为增进战略互信、促进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

创新共同体建设不仅助力中国“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也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周边和沿线国家的亲和力与国际影响力。中国在深化与美、日、欧、俄等世界科技强国合作的同时,正在务实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展现了科技外交新形态,提高了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拓展了更大发展空间。

创新共同体建设在目标上描绘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愿景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提高基础设施和创新发展水平的内在需要。为应对全球经济增速低缓、复苏乏力的挑战,中国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主席国,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G20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作出重要贡献。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同样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先导、支撑和引领作用。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都有特色优势学科、优势产业和人才,彼此加深认识才能因地制宜地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和多元合作平台,平等开展科技经济合作和文化教育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主旨演讲,强调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政策手段、创新增长方式,在创新中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强调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将为全球合作治理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将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以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为创新共同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的建设,将推动各国发展道路研究的交流互鉴,促进教育、科学、文化、智库等领域合作。中国在拓宽和加深南南合作的同时深化发展南北合作,将为从容应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革调整提供广泛、稳定、可靠的战略支点,为未来十几年和更长远的发展拓展新的战略空间,将创造新一轮繁荣发展的长周期。

创新共同体建设在行动上明确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新任务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国家多、范围广、领域宽、周期长,配套措施和行动计划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科技支撑引领相对薄弱。随着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创新共同体建设将成为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互联互通,需要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的支持。加强联合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各国优势科技资源互联互通,支撑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共建特色创新园区,有利于聚焦共性技术,强化合作研究,促进开放和协同创新,鼓励创新创业。共同制定国际科技合作规则,主动设置全球性创新议题,促进创新资源开放流动,有利于丰富和深化多领域国际合作层次和水平。

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和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国际创新品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技术保障。一方面要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由传统产业“优势产能”合作向科技创新“新产能”合作转变,助力特色产品、民族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走出去;一方面要整合力量扎实推进惠及民生的科技创新合作,密切科技、人文、智库交流,让创新发展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促进民心相通,增强战略互信。

不容忽视的是,创新共同体建设也面临自然、资源环境、人文、政治与法律等诸多挑战。企业和研发机构要强化“走出去”能力建设,对合作对象环境安全与健康、资源能源可持续性、交通与信息、生态脆弱性和复杂性、人文与法律等基础状况要有科学的认知。政府要科学评估合作对象的投资环境、发展潜力和合作需求,对挑战和风险进行综合研判和预测预警,确保安全保障与经济科技合作同步发展;要加强总体谋划和科技、经济、外交、安全、教育、文化等部门统筹协调,一国一策,确保周边和沿线国家自主自愿参加创新共同体建设;基于现实和长远的共同利益构建双边、多边创新伙伴关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国际科技合作,携手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共同应对粮食、能源与区域安全、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公共健康卫生等区域性、全球性复杂挑战与风险,共同分享创新发展带来的利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共同体  共同体词条  一带  一带词条  一路  一路词条  推进  推进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智库

 中国经济不存在失速风险

本文几大亮点值得关注:首先是文中判断明年的中国经济会比较平稳,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投资环境。我注意到,不久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已经把三大攻坚战的顺序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