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市场、空间与全球市场之战(二)

编按:此文为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所做的《市场、空间与全球市场之战》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内容。

市场的核心是空间

市场的份额就是空间。

现实的中美之间的关键之争,世界贸易战的关键,真正的核心问题都在于世界市场有关空间的支配性影响力。这是一场世界级别的市场战争,是一场世界范围的、重大的、历史性的“商战”,是一场围绕各自国家商业利益展开的市场之战。这种形态的“战争”,核心是空间——商业空间。围绕着东西方、陆权与海权的商业空间[16],中美有进有退,时进时退;进进退退,好好坏坏,这一切都非常正常,但输赢言之尚早,原因在于美国、中国和世界,在这场市场之战中都可能犯下重大错误。

应该指出的是,市场之战同样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与“热战”一样,可以导致国家的崩溃。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尤其是转型社会,其经济基础尚不稳固,投资依赖性依旧顽强,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绝非旦夕之功,一旦市场空间被封杀,巨额投资等于放空,结果可想而知。二战开打的实质,纳粹德国的发展需要新空间,而传统西方阵营则在努力压缩纳粹德国的空间,最后争夺空间的市场之战逐渐失控,导致世界终于进入到血腥拼杀的惨烈“热战”。

回避风险,需要新的空间。

一般的来说,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经济增长稳定,市场空间就大,在世界影响力的也大,这是一般规律。世界也存在例外的情况,如发展中国家,往往人口多,国家大,但却贫穷不堪,不过这样的国家,同样存在庞大的消费需求,存在着市场空间,只是属于潜在的市场空间,发展起来,潜力无穷,如现在世界经济的后起之秀印度、巴西。还有一种情况是似小实大的国家,如瑞士等国,这样的国家,正如我们对于市场的定义一样[17],市场空间并不是以国家边界为标准加以衡量的,其市场结构和组织体系的影响力可以扩展至世界。就瑞士而言,整个世界的机械表市场空间可能都基本归属瑞士。所以,消费和需求端决定的市场空间,可以很好的衡量和反映真实的市场空间,以及这种市场空间背后的经济增长。

市场空间对于经济增长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空间的大小和影响力决定了世界的形态和均衡。市场大,可以有效支持经济增长,越是发达社会和国家,经济增长越是仰赖消费需求,仰赖市场空间,即便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要出现转型,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这种转型也将导致经济增长对于市场空间的依赖。失去或是被压缩了市场空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岌岌可危。

第二,世界领导力的基础是市场空间的大小,空间决定了未来。世界各国的实力和世界地位是由经济增长所代表的经济实力而导致的,经济增长需要市场空间,因此所谓世界领导力,根本还是要看市场,没有市场空间支持的世界领导力是虚妄的、不可靠的。前苏联的解体也证明了这一点,其联盟体系由于立陶宛、波兰、东德等外缘的崩溃决定了整个苏联的解体和崩溃。

第三,全球化的影响延伸。全球化导致了世界资本和财富的重新组合和分配,包括中国在内的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腾飞,预示着世界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新空间。不过,世界的全球化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发展到今天,甚至可以说阻力重重,除了少数全球化的受益者,如跨国公司所代表的企业界以及强调经济效率的经济学家之外,反全球化的势力现在空前高涨,逆全球化的进程时有所见,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切显示全球化所导致的市场空间扩张实际是相当不稳定的。

第四,资本受制于空间。资本的投资与回报,对于新兴市场始终充满了兴趣,只要风险可以接受,那么新兴市场或者说市场新空间的回报,要比传统市场来得高且多。当初华尔街对“金砖四国”的提法,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资本对市场空间的追逐从来没有停止过,过去是中国,现在越南、印度、甚至是孟加拉,所以市场空间对资本总是充满着诱惑。市场吸引着资本,资本支撑着市场扩张。

第五,生产受制于空间。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要有买家接手才能体现价值,无人要的产品,距离生产者破产就不远了。“过度生产”是不可持续的生产,生产只有在有效市场的支持下,才能持续,否则就是巨大的库存和债务。所以生产的扩张,一定需要市场空间的持续及扩大。中国经济在2016年开始被迫“去产能”就是一例,而这不是中国首次采取这样的政策,实际远在上世纪宏观调控解决“三角债”的时候,就已经采取过类似的措施,而这都是因为只顾生产而无视市场已经出现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

第六,消费取决于空间。消费的增长通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出现急剧的增长,尤其是大众消费,更是如此。要想推动消费快速增长,必须尽快地扩张空间,使用的手段通常是城市化。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大量人口的进城,空间在中国内部迅速扩大,随着从37%到57%的城市化率提升,中国的消费市场也迅速成型并扩张,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在于,中国内部市场的扩张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外部市场空间对于中国也至关重要。

第七,技术的价值取决于空间。技术的种类很多,其中消费科技对于市场的影响最大,而消费科技在很大程度又引导了其他的技术和投资,因而地位重要。任何一种消费科技的成功,均取决于市场,只有受到市场欢迎的消费科技,才能最后看见成功,最终实现技术的价值。所以消费空间的扩大,实际确保了技术尤其是消费科技的价值实现。中国很多消费科技,技术含量不高,但却影响很大,原因就在于此,这中国科技成功实际是一种市场空间意义上的成功。

第八,国家的优势地位取决于空间。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并非可以仅凭领袖的政治智慧来实现,经济的后盾尤其是经济实力,才是支持世界地位的关键。因此国家崛起的基础从来都是经济,而非其他。经济如果出现混乱局面,则国家的崛起将无从谈起,世界地位必然出现动摇。

第九,经济的涨落取决于空间。这个很好理解,市场空间大,经济总量就大。尤其是市场空间的扩大可以容纳更多的资本,通过资本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犹如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所做的那样。

第十,回避风险和经济危机,需要空间。资本过剩导致了大量的问题,有些负面作用经济学用“泡沫”来形容,但实际就根源而言,还是资本过多、过滥所导致的问题。如果存在更大的空间,明显有利于消化资本,消化生产过剩和库存,因而有利于回避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所以,市场重要,空间更重要!市场的扩大,就是空间的扩大,市场的真实含义和真实价值就在于空间,没有空间就会丧失以往的一切,意味着经济灾难以至社会灾难的开始。实际世界认识到市场以及空间的这种作用曾有过一段漫长的过程。20世纪的战后,很多国家的政治家都认为,阻碍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的成长,在于剥削和压迫,在于殖民统治,认为是政治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后来大家又发现,即便独立国家成立也没用,没有经济成长,没有财富和市场,一切终究还是枉然。

所以,现在世界重新进入到一个认识市场空间的发展阶段,大家都知道市场空间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市场空间的价值,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很小的发展中国家,要让其开放市场,也都会面临困难重重的讨价还价。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大国之间通过艰苦谈判搞定之后发现,一些如墨西哥这样的小国家反而更加难搞,谈判非常困难。大家都知道市场空间的重要性,都希望要尽可能的交换最大的利益,尽可能的不让自身的市场空间受损。

克鲁格曼等人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的重视,并不仅仅是理论兴趣,这是经济学界对于世界生产活动和贸易活动的一种理论反馈。

值得重视的是,现在全球化推动的市场空间扩张和重组似乎正在受阻,反全球化的势力日趋盛大。2000年前后开始,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示威活动由欧洲开始,迅速蔓延到了整个世界。2001年6月16日,瑞典哥特堡反对欧洲一体化[18],8万来自欧洲各国的群众,反对欧洲联盟进一步推动经济自由化顺带抗议美国总统布什到访,当时瑞典警察更开枪打伤了群众。同年的7月20日,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抗议八大工业国会议(G8),更是出现了创纪录的15到30万群众聚集,热那亚街头反全球化的情景令人吃惊,示威活动遭到警方的强力镇压,一名青年当场遭警方射杀,这在欧洲是非常罕见的现象。欧洲出现这样的反全球化浪潮并非偶然,这种情况与欧洲国家在世界市场空间排名退后,空间在很大程度上的出现了萎缩有很大的关系。

市场重要,市场空间更重要,影响这一切的是各种各样的组织,它们的一切都围绕市场空间的争夺在进行。全球化的过程,包含有重要的市场空间的扩张与重组,但现在全球化的热度正在急剧减退,世界各国在意识到全球化所产生的各类“副作用”之后,部分受到创伤、无法接受全球化带来市场空间调整的国家、社会组织和区域组织,态度开始动摇,出现倒退,甚至开始在事实上狙击全球化的进程,如现在的特朗普总统统治下的美国。

全球化与全球融合

全球化(globalization)带来了市场空间的扩张与重组。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世界观、产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换,所带来的国际性整合的过程。世界各国运输及电信等基础建设的进步,包括电报及之后互联网的兴起,都推动、造成了全球化以及各国在文化及经济上交互影响。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现代概念,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在地理大发现阶段,全球化进程就已经开始了,甚至还有人认为全球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

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全球化始于19世纪。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的经济文化连接日益紧密,这是全球化现象出现的根本。至于经济学概念上的“全球化”一词始于20世纪70年代。2000年,国际基金组织(IMF)定义了全球化的四个基本方面[19]:贸易和国际往来、资本与投资的流动、人口流动、知识的传播。

问题在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伴随着生产的扩张,市场空间的扩大,新问题不断涌现,例如:全球变暖、跨境水资源和空气污染、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等环境挑战。全球化进程不仅影响着人类交往、经济和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同时这些因素也反过来作用于全球化,造成了相当普遍的反全球化以及逆全球化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政府决策者、政党领袖、工商界、学术界、工会领袖以至大众传媒无不谈及全球化的影响及其如何改变现在人的生活。许多人视过去20年的国际贸易及投资增长为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国的疆界,使全球市场一体化。有些人把全球化喻为“地球村”。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意识到全球化问题极为复杂的国际学术界,现在已经将全球化划分为三大领域: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不过这种因应趋势的研究,究竟能够有多大成果,显然同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从趋势演变的角度看全球化,可以发现一个结论,全球化实际仅仅是一个开始,它不会停留在一种现象的概括阶段,而是应该会沿着基本的运动逻辑继续前行,因此理论上将会出现一种“全球融合”的趋势和结果。全球融合(global amalgamation),指的是世界市场国家在政治、文化、道德、法律和经济逐渐走向共识条件下的融合性一体化[20]。全球融合,以共识为前提,并不以宗教和意识形态为绝对前提[21]。

因应这样的定义,全球融合要求各国政府要以如下目标为前景和实现方向:1、弱化意识形态,让意识形态从信仰过渡到法律,进而使得意识形态丧失空间壁垒的作用和价值,让社会发展具有可见的透明度和制度规则。2、分享市场和资本、技术,实现均衡条件下的市场扩张,真正在全方位实现互利互惠,克服利己主义的全球化弊病;3、空间组织以及空间组织关系层次的全面制度化的沟通及对话,实现共识条件下的世界性融合目标。换句话说,世界市场的组织以及制度的进步和提升,才能有效保证全球融合的顺利实现。就此而言,WTO组织未来的改革以及TPP的出现,实际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何有效回避未来的全球市场之战?如何避免经济崩溃和贸易惨斗的发生?

答案实际很简单。世界的市场之战究其实质是一种逆全球化,是世界各国保守主义浪潮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造成的结果,为了防止进一步的失控,让世界市场陷入彻底的混乱,甚至引发剧烈冲突和“热战”,对应的有效战略以及有效政策选择,就是进一步加快全球化的脚步,延续全球化的基本逻辑,进而走向“全球融合”,而不是减缓或者放弃全球化,造成根本不可能存在赢家的世界市场空间急剧萎缩。

全球化到全球融合,从概念的角度来看“全球融合”,似乎仅仅是一个乌托邦的梦想,但实际类似的概念,在产业、科技以及世界的一些尚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已然成形。

在互联网世界,“全球融合”就不是一个新闻。普华永道很早以前就曾经参与全球数字化繁荣项目[22],提出过随着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连接互联网,价格越来越便宜,世界将走向融合。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接入与互联,内容互相渗透,交互式的影响跨越国界,从教育到金融,再到产业,很明显这种交互影响将会跨越国家藩篱,超越种族和意识形态,推动世界跨入一个大融合的时代。或许,科技行业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的业界对于融合系统的重要性最有感觉,所以现在各种融合系统的解决方案正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热门风口,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所导致的结果早已是众所周知,这就是社会基础层面的加速融合。

在国际组织层面,联合国于2000年7月就在企业公民框架下启动了一个“全球契约”行动,它既是一个政策平台,又提供了一个实用框架。作为一项由诸多首席执行官认可的领导倡议,联合国以“全球契约”的形式,建立了一套涉及全球性的商业运营和战略与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和反腐败领域的十大普遍原则,并且大力推动这些可接受原则之间的协调一致行动。事实上,联合国的这一“全球契约”行动计划,由于强调共识,同时涉及面又很广泛,因此实际就是“全球融合”的一个初级版。

问题是,如果“全球融合”不可能实现又会怎样呢?全球化导致市场空间的扩张和重组,逆全球化导致市场之战的爆发,全球融合如果不能实现,逆全球化必然会在世界市场到处横行,这意味着市场之战终将会爆发。世界市场之战的爆发,将会粉碎以往全球化的所有成功,让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被迫回到重前,大量资本投入空耗,各国只能寻求自保,龟缩于若干很小的区域空间当中,大大压缩现有的世界市场空间,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难以抑制,此起彼伏,经济危机的重重阴影将会笼罩世界。要避免这样动荡不安的可怕前景,唯有尽早推动实现全球融合,于全球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从而解决全球化所遗留的各种负面问题,这是考验世界各国政治智慧的严重挑战。

市场之战的地缘影响

市场是空间,空间就会影响地缘关系。

未来“市场之战”一旦发生,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各国政策将会出现何种变化?可预测的情景如下:

1、世界市场因为“市场之战”的压力,逆全球化的盛行,而会出现破碎化。世界性的大型市场空间,整体的市场空间,可能碎裂成为区域的或是相对独立的市场空间。这也就是说,既然全球化无法继续,那么全球化沿着碎裂的方向逆行,渐渐可能为区域化所代替。如英国的脱欧,即为一显例。

2、小国全面依附于大空间市场。小国唯有抱团取暖,让渡一部分国家利益,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小国失去话语权是必然的。在世界大多数有些经济基础的地区,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少数政治极端稳定、倔强,而且不怕穷的国家之外,如朝鲜。所以,TPP这样的区域组织依然会有存在的价值,它作为替代性生存空间的价值将会被发现,这将会吸引若干小国以及察觉到危险的大国加入。

3、市场空间的参与者让渡部分国家利益。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如欧盟和拉美,欧盟因为欧元的存在,实际参与国家已经让渡了货币主权,而拉美国家,因为地区市场的原因,也必须紧紧依靠美国市场,为此他们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愿意付出一定的国家利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利益而曾经反对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国家,却可能因此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4、世界“市场之战”的压力,以及逆全球化的背道而驰,快马加鞭,造成全球市场空间的瓦解,新的经济空间聚合只能是小型的、不稳定的。而划分这种小型的、区域的市场空间手段非常多元,包括意识形态、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商品壁垒、军事威慑和政治联盟等等。世界各国被迫在压力面前纷纷选择性站队,以策自身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最为困难的是原有在全球化方面比较激进的国家,他们有很大的可能性被排斥在外,会有四面楚歌之感。

5、均衡更加困难,更加难以实现。破碎的市场空间,切割了全球原有的产业关系、资本关系和资源关系,迫使更多的国家走向“自力更生”,以消耗国内资源为主,这将使得均衡更加难以实现,经济危机必然时隐时现,四处发生。

总体来看现在的世界,市场受制于空间,空间的大小和强弱,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世界优势,各种世界竞争因素在空间问题上充分聚焦和重组。现在的世界,什么文化影响力,什么软实力,实际都几乎变成了瞎扯,事实上已经过时,真正起关键决定作用的是“地盘里面的话语权”,尤其是市场空间的支配权,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未来的朋友或是敌人,因此也决定了未来的一切。

世界的战争与和平

世界市场犹如一栋“全球屋”,原来有着稳固的四梁八柱,存在稳定的空间,虽然有的地方颇感吃力,但这个“全球屋”还是稳定的,还能依旧矗立,甚至发展的很好。问题在于,如果世界的保守主义浪潮继续催动逆全球化,“市场之战”终于爆发,“全球屋”将会面临崩塌,世界市场空间必然会出现重大的失衡。市场的稳定,关键是均衡,没有均衡就会发生战争,战争是对均衡的一种失控条件下的修正,世界的“市场之战”也将是如此。

正是因为这样,未来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关键在于继续推进“全球融合”,让全球化从单纯的对经济和财富的追求,走向稳定而健康的社会均衡发展,从单纯的效率追求以及商业竞争,走向世界范围内的全面融合与共识。因此,全球融合的方向是客观的,是超国家、超意识形态的。反对全球融合虽然的确可以存在有千百个理由,但逆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市场之战”却可能同归于尽,根本没有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全球融合实际是全球化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是一种终极理性选择。

从竞争到融合。

只有这样,未来的世界才会具有光明而非暗淡的未来。

(完)

[16] 市场空间存在广义的理解和划分,与历史、现实和战略都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传统市场空间被打破和侵蚀将会引发纠纷和冲突,海权市场与陆权市场,也各有不同的传统支配者,同样也会引发冲突和竞争。

[17] 我们给予市场的定义是,市场是由组织及其组织关系决定的,政府仅是其中的一种组织。

[18] 资料引自维基百科网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85%A8%E7%90%83%E5%8C%96%E8%BF%90%E5%8A%A8

[19] 资料引自维基百科网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5%8C%96

[20] 非市场国家无法参与全球化,也无可能实现全球融合,因为根本不存在市场经济。

[21] 这意味着极权政府也有条件可以实现全球融合,事实上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就是一个例子。

[22] 普华永道,https://www.strategyand.pwc.com/media/file/Connecting-the-world-media-report_CN.pdf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市场、空间与全球市场之战  市场  市场词条  全球  全球词条  空间  空间词条  
智库

 以重大改革和发展举措稳经济

2019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的问题相互交织。我认为,其中结构性问题中最大的是人口少子化、经济主力人口收缩和老龄化趋势严峻...(展开)

智库

 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文明担当

“中国是一种文明,但假装为一个民族国家”。这是美国汉学家白鲁恂的著名论断。因此,中国的公共外交,就不只是一个国家的行为,而应包括外交、战略、文明三个层次。公共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