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将其增长模式转变为更多依赖消费、更少依赖投资的模式。中国还在城市化、老龄化,并经历颇有活力的技术变革。因此,随着中国从“世界工厂”向消费市场转变,中国应会为全球企业提供一个规模巨大、增长迅速、但具有挑战性的消费市场。
从2007年到2017年,中国家庭消费总额从仅为美国的13%升至34%。然而,去年中国家庭消费仍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
假设到2027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上升到不那么反常的50%。再假设,一直到2023年,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相符合。
IMF预测,2017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42%(年复合增长率为6.1%)。美国的相应数据分别为13%和2%。在那之后,它们的名义增长率预测值分别为8%和4%(实际增长率预测值分别为5%和2%)。那么,到2026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与美国相等(以美元计算),到2027年,中国的消费总额将达到美国的74%。(见图表)。
相反,不那么乐观的话,假设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0%。再假设,2023年以后,中国名义GDP(以美元计算)的增长率仅为6%,而美国仍为4%。那么,到2027年,中国的消费总额仍将达到美国的55%。即使在这些大为不利的假设下,中国也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那么,这个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的特点将是什么呢?世界经济论坛(WEF)和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描绘了该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挑战。
到2027年,中国有22%的人口(3.24亿人)将超过60岁。这一人口结构的转变必将为面向老年人的商品和服务创造新的重要市场。与此同时,2027年的年轻成年人将几乎全部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并且对当今数字技术发达、相对繁荣的中国非常熟悉。他们的要求可能会比他们的长辈高得多。
中国具有惊人活力的“共享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共享自行车市场和租车市场已表现得很明显——将进一步扩大,减少对完全所有权的需求。
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中国消费者也将日益要求并获得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此外,该报告指出,寻求更传统的中国生活方式的人群和偏好更西式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在消费模式上产生分化。
中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将日益将线上世界和线下世界交织在一起。例如,盒马鲜生(Hema)是一家由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支持的初创企业。我在最近一次访问阿里巴巴杭州总部时看到,盒马鲜生的店铺是集超市、餐厅、配送中心和线上商店于一体的产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的未来——而它行之有效。
至关重要的是,最终会控制由这个数字化的大众消费市场所产生的数据的,似乎仅仅是五家公司,它们都是中国公司。这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巨大利益。但它也将造就巨大的垄断力量。中国也许会出现对数据隐私和控制的担忧,就像在高收入国家所发生的那样。
最后,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7%。到2027年,城市化率可能会升至70%,然后再达到发达经济体通常的80%以上,而新城市居民中的大多数会搬迁至二、三线城市和内陆,而不是已饱和的北京、广州、上海和天津等沿海大城市,以及地处内陆的重庆。
新的大众消费经济的发展将需要重要的配套政策,包括提高技能水平、让更多人享受到增长的好处、应对中国巨大的环境挑战,以及强化被一段假冒产品和受污染产品的历史所破坏的信任。
然而,看似合理的假设是,未来10年,中国将出现一个大众消费型社会。这个社会的规模将开始接近美国,不过,其平均生活水平仍将远低于美国。此外,中国企业正在成为这个技术驱动下的经济当中的世界领导者。
一个收入水平超过其基本生存需求的庞大的中产阶层也将出现。这些消费者不仅要求更高,而且还会寻找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多彩的商品和服务。
很可能所有这些都将会发生。但这也并非定数。其前提是,“改革开放”信条将继续成功地指导中国的政策,不发生剧烈事件——金融危机、武装冲突、全球经济崩溃、国内政治动荡——阻挡中国的持续发展。
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国将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债务陷阱”。中国历史记录似乎表明它将会做到这一点,并将继续进步,尽管速度会比以前慢一些。毕竟,中国有足够的空间享受快速的“追赶式”增长。就押注中国会成功吧。看上去这就是可能发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