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4.8%,较上月大幅回落1.5个百分点,创近10年以来新低,其中供改组大幅回落2个百分点,而非供改组回落1.3个百分点。物量数据层面,发电量、发电耗煤、焦炭、粗钢等均出现明显回落。
观察同期的价格数据,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小幅反弹,南华工业品价格和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环比轻微回升,但价格仍然处于偏弱的水平。
结合量价指标来看,6月相对5月量涨价跌,而7月相对6月量跌价涨,工业增加值增速在最近两个月的波动较大,笔者倾向于认为供应层面的短期扰动或许是影响生产数据大幅波动的主因。
而回到需求端来看,经济仍然处于持续下行的趋势之中。贸易战对制造业投资的压制在数据层面持续显现,5月以来制造业投资的恢复主要集中在内需依赖度更高的行业,而外需依赖度高行业的投资持续在低位徘徊。在贸易战长期化、经济预期不明朗且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的增速未来可能维持温和。而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偏严,房地产调控政策趋紧使得基建和地产很难作为对冲经济下行的手段。因此,合并来看,投资的增速下半年可能持续承压。
消费层面,去年去杠杆政策导致消费相对收入出现明显的减速,而当前的情形似乎是中低端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开始出现了走弱,这一走弱从今年初开始,延续至今。近期公布的失业率数据也显示劳动力市场普遍偏弱,这或许意味着劳动力工资可能仍然存在下行的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的企稳反弹可能尚需等待更强有力的政策出台。
内需的持续走弱在信贷数据上也得到印证。7月人民币贷款、非标融资的大幅收缩共同拉低社融增速。而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纷纷走弱也带动信贷显著回落。在社融和信贷明显收缩的同时,非标市场的利率大幅走低,量价齐跌的组合显示经济的需求在趋势放缓。
站在当下,三季度国内经济继续走弱的概率较高,而何时中国经济会出现企稳甚至复苏尚不明朗。回顾2010年至今中国经济的两次复苏,一次发生在2012年下半年,一次发生在2016年下半年,这两次经济复苏共同的大背景是全球经济和贸易开始出现了同步的复苏: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贸易活动从欧债危机的冲击中走出,进而出现全球范围内贸易活动的加速;2016年年中以来由于市场的自然出清,叠加一些临时性的因素,全球经济和贸易出现显著的复苏。从这个角度来看,考虑到美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一轮扩张,经济的减速才刚刚开始,日本和欧洲的经济走弱也仍在延续,中国经济目前似乎并没有看到企稳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