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类食品,近期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是当前CPI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保障猪肉供应、促进猪肉市场供需平衡,不但是稳定物价波动的关键,而且还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当前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主因,是非洲猪瘟疫情与猪肉价格上行周期叠加导致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恢复猪肉市场供需平衡需要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相结合,同时有必要及时灵活运用“反替代”效应。
从短期来看,重点在于弥补猪肉批发和零售缺口。解决供不应求问题,是短期内稳定猪肉价格的关键。由于生猪补栏、出栏到形成供给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保障市场稳定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储备肉的市场投放。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和地方储备肉体系,有较大规模的猪肉储备,能够起到应急供应和一定程度的市场调控作用。特别是在春节、国庆等重大国家节假日期间,有必要加大储备肉的投放,确保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二是加大猪肉进口。虽然进口猪肉占我国猪肉消费的比重较小,但短期内加大进口量有助于缓解阶段性供需矛盾。近几个月我国猪肉进口量大幅增长,9月份进口了16.18万吨,同比增加71.6%,未来还应进一步拓展货源,切实加大进口力度。由于短期内我国猪生产难以快速全面地恢复,进口猪肉快速增长态势应至少延续到明年一季度。三是加大补贴和保障措施。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有的养殖户出现严重损失,应加大对受损者的补贴力度。四是加强对流通、销售环节的保障力度。猪肉价格快速上涨难免会出现囤积炒作、串通哄抬价格的投机行为,应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努力稳定市场价格。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财政资源积极干预市场,在重要的市场开设平价肉摊,以平抑市场价格的过度上涨。
长期政策的重点在于促进生猪养殖恢复。面对生猪存栏量持续下行的状况,加大养殖规模才是解决猪肉供需结构不平衡的关键。非洲猪瘟疫情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为了保障猪肉长期稳定供给,需要加大对疫情的监测和防控。加大猪瘟疫情补贴和保险投入,打消生猪养殖企业后顾之忧,保持良好的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在养猪用地、资金支出、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养殖主体充分支持,大力恢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客观评估和权衡生猪养殖、环保污染、土地占用等利弊,放宽对中小养殖户和散户养殖限制政策,鼓励特色养殖、高品质养殖。
发挥“反替代”效应抑制肉类食品价格上涨。猪肉价格持续上升后,与牛羊肉价格的差距不断缩小。当前猪肉零售价格略低于牛肉、羊肉价格,当猪肉价格达到或者明显高于牛羊肉价格的时候,必将引起消费偏好的转变,对猪肉的需求将会减少,而对牛羊肉的需求则会增加。相比较而言,全球猪肉生产数量较小,难以实现大规模进口,相应地市场调节效果则较为有限。而在全球寻找牛肉进口源却较为容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进口。因此,在猪肉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多途径尤其是扩大牛肉进口来加大替代产品供给。这既有助于抑制肉类替代食品的价格上涨,还有助于对猪肉价格波动形成“反替代”效应。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9月末,国际市场牛肉价格每公斤为4.6美元,约合人民币32.5元,已经低于国内猪肉价格。2019年四季度和2020年一季度,鉴于猪肉价格会进一步上涨,大量进口牛肉就成为可能。目前国内进口牛肉价格大幅高于猪肉价格,主要是因为关税等其他税费水平较高。要发挥好“反替代”效应,有必要尽快大幅调降进口关税和削减其他相关税费,从而大幅降低进口牛肉的成本,促使市场形成牛肉价格明显低于猪肉价格的格局。从总体上看,当前应及时加大牛肉、羊肉、禽肉等替代产品的生产、进口和供应,积极引导消费需求转变,将有助于明显缓解猪肉供给短缺问题,发挥抑制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