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必夸大疫情二次爆发的影响

最近欧美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有所上升,引发对疫情二次暴发的担忧。9月下旬,美国新增确诊病例上升到4.5万例/日以上,法国、西班牙上升到1万例/日以上,英国、俄罗斯上升到6000例/日以上,德国新增病例也在增加。近期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调整,全球主要股指下跌回调,美元指数由跌转涨,都是这种担忧所导致的。我们认为,虽然疫情可能局部阶段性反弹,但是再次全球性大面积爆发的可能性较小,对此不必恐慌。三季度全球经济已经出现复苏,整体企稳向好态势不会改变。金融市场的调整也主要是对前期涨幅过大过快的修正,再次出现三月份时的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主要国家积累了疫情应对经验,能够更好管控疫情二次爆发

在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蔓延束手无策,一度出现混乱局面,导致第一波疫情快速全球蔓延。当前,全球主要国家都积累了一定的疫情应对经验,即便全球疫情二次爆发,也绝对不会比第一轮疫情更加严重。经过第一轮疫情洗礼之后,各国都能更好、更坚决地采取疫情应对措施。

在美国,秋季之后即将进入传统的流感季,可能会导致局部地区疫情新增病例上升。不过,美国所有人口大州都经历过第一轮疫情洗礼,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第二次疫情爆发的影响相对可控。特别是佛罗里达、德克萨斯等州,已经在7、8月份经历过疫情的反复上升,随后大幅提升了防控力度,抗疫经验较为充足,9月份以来新增病例已经大幅下降。

在欧洲,由于暑假结束、返校季节到来,再加上天气转冷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第二次疫情的情况。我们看到,在前期积累抗疫经验的基础上,当前欧洲各国快速果断地采取了应对措施。西班牙封锁首都马德里37个市镇人员的出入限制;法国在42个疫情传播较为严重的“红色疫区”施行严格的聚会限制;英国考虑采取为期两周的“迷你封锁”……果断采取的这一系列积极措施,将有效遏制疫情二次爆发。

二、医疗资源逐渐充裕,不会再次出现挤兑现象

在第一轮疫情爆发的时候,全球主要疫情冲击的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医疗资源挤兑现象。不少医院人满为患、医疗物资短缺,甚至出现趁火打劫抢夺口罩快递的事件。当前,经过半年多的供给提升,全球医疗物质逐渐充裕,不会再次出现上半年医疗资源挤兑的状况。

一方面,疫情爆发以后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大医疗物资生产供给和储备,目前已经逐渐充裕,部分医疗物资甚至出现供给过剩现象。以口罩为例,口罩是最基本的疫情防护用品,对阻击疫情传播蔓延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一次疫情爆发时出现全球性口罩短缺。目前,口罩产能已经出现过剩现象,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出台指导意见,要求企业不要盲目扩大口罩产能,引导企业回归主业。美国医疗资源供给也显著提升,加利福利亚、德克萨斯、亚利桑那等疫情严重地区的ICU病房占用率已经下降到24%、33%、20%,远低于60%的安全线。

另一方面,第一轮疫情爆发的时候引起了严重的恐慌情绪,大量疑似病例拥入医院导致医疗机构瘫痪,还存在医疗物资囤积现象,较为混乱。当前,疫情引起的恐慌情绪已经显著下降,第二波疫情不会出现严重的挤兑情况。随着全球疫苗研发的逐渐推进,已经进入到上市前的最后试验阶段,使得疫情风险趋于降低。由于恐慌情绪的减弱,即便第二波疫情爆发,全球股市、债市、汇市、大宗商品市场也不会再出现今年三月份时的剧烈震荡。

三、疫情的致死率逐渐下降,危害性减弱

新冠疫情带来恐慌的根本原因是导致患者死亡,目前来看致死率已经逐渐下降。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在3、4月份最高的时候达到7.2%,5月份以来逐渐下降,目前已经降到3%左右。有医学研究认为,未来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将降到1%以内,也就是逐渐接近于普通的流感。

第一,新冠疫情爆发早期的死亡率较高,跟恐慌性医疗资源挤兑不无关系。医疗资源挤兑导致大量本应该获得救助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并且加重了健康人群的交叉感染机会。5月份之后,恐慌情绪逐渐减退,医疗救助逐渐恢复持续,促进救治效果的提升,死亡率自然就得以降低。

第二,根据相关研究,随着流行病毒不断进化变异,致命性将减弱、传播能力将增强。当前来看,新冠病毒也符合这一规律,那么危害性也将逐渐减弱,带来死亡率的下降。

第三,在住院病例和死亡病例中,大部分是老年患者,普遍有基础疾病。在美国的确诊病例中,因新冠肺炎并发症住院治疗的普遍是60岁以上老龄人,大部分人本身就有各种基础疾病。在美国的死亡病例中,平均死亡年龄在80岁左右,并且大部分死于并发症,并非直接死于新冠肺炎症状。

第四,患者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极低,使得疫情二次爆发的可能性较小。世卫组织表示,全球2300多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仅有1例为康复后二次感染。新冠肺炎治愈人群不容易再次感染,因此,即便疫情二次爆发,在已经治愈的人群中很难再次传播,使得疫情危害性明显减弱。

四、全球宏观政策协调性更强,能够更好应对疫情冲击

疫情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全球宏观政策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全球央行的宽松政策基调一致,主要国家财政政策也是一致性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这将更好地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社会冲击,促进全球经济的疫后复苏。

在货币政策上,全球央行普遍采取降息和释放流动性的操作,协调统一应对疫情冲击。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0%至0.25%,并下调紧急贷款贴现利率125个基点,同时推出无限量量化宽松。近期美联储还修改了其货币政策指引,明确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维持低利率水平。欧洲央行以及日本央行继续实行负利率政策的同时,均加强了量化宽松力度。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等其他国家央行也都在加大货币政策宽松操作力度。

在财政政策上,主要经济体都加大了财政刺激力度,全球协调性的财政政策逐渐形成。美国实施了四轮总计近3万亿美元的纾困措施,促进需求扩张和经济恢复。欧盟在7月20日达成了7500亿欧元的疫后经济复兴计划。日本则在今年4月份推出了108万亿日元的经济救助规模(占GDP20%),包括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6万亿日元的现金派发,并为企业提供26万亿日元的税收和社会服务成本的延期缴纳。

五、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复工复产,全球经济已经步入复苏轨道

二季度全球经济萎缩,主要是由疫情防控需要的限制人口和物质流动所致,并非实体经济内部崩盘造成。当疫情好转,这种限制逐步消除,经济复苏也就较快。三季度以来,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恢复速度快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贸易为例,三季度前两个月全球贸易显著改善,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的改善花了一年多时间。8月份全球综合PMI、制造业PMI上升到52.4%、51.7%,美国PMI上升到53.6%的近20个月新高。即使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出现反弹苗头,但相关国家和地区通过在加大疫情防控力度的同时,稳步开展复工复产,仍可确保经济活动较为有序的进行。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已经明确,经济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中国的情况要好于其他国家。中国在一季度就基本控制了疫情,随后稳步推进复工复产。虽然部分地区也曾再次出现过疫情的局部反复,但也都在很短时间内就控制了疫情的传播并将病例迅速清零。因此即便全球性第二波疫情出现,在有效的管控下,国内受到的影响也将相对有限。中国经济增速在二季度已经率先转正。截止8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已经接近疫情前水平,国内消费已经实现月度正增长,投资逐月回升势头良好。特别是出口增长好于预期,7、8月贸易顺差分别大幅增长了41.6%、69.8%,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增强。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望加快,四季度延续复苏向好的态势也不会改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不必夸大疫情二次爆发的影响  疫情  疫情词条  夸大  夸大词条  爆发  爆发词条  不必  不必词条  影响  影响词条  
智库

 把中国文化推向全球视角

——读《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清华大学国学院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一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现任...(展开)

智库

 中国南海的反蚕食斗争

美国总统从东亚前脚刚走,南海就发生激烈动荡。5月3日,中国“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在西沙中建岛附近遭到越南数十艘政府船只的骚扰,并引发了中国海警船队与越南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