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 G20峰会在伦敦召开,这一由全球二十个具有影响力的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共同参与的国际峰会此次讨论的主题是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如何应对以尽快地恢复全球经济。同去年年底在华盛顿召开的G20峰会一样, 公众,学界和其他政府首脑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此次峰会的主要议题在危机以来的很多经济时政评论中已经多次提及,即经济刺激措施,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加强金融管制以及IMF改革等议题。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不但需要短期的应对措施,更需要长远的改革办法,既涉及到各国内部改革也涉及到国际性的改革, 这一会议更多的是需要各国领导上在一系列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上达到一致, 为各方面的应对措施设定优先次序,否则缺乏全球范围内的谐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措施将事倍功半甚至以邻为壑。
当世界的聚光灯都照在严肃的G20会场时,作为伦敦的平民百姓,我感受更多的是会场外的另一聚会。长久以来活跃在国际社会的另一股力量NGO(非政府组织)在伦敦G20峰会召开前后已经开始在伦敦的几个重要地点开始了他们的聚会。来自环境, 宗教, 慈善和发展各方面的150多个团体组织联盟, 以”工作,公平和气候”为主题并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在伦敦著名的海德公园,特拉法加广场直到伦敦东部的金融城, 即G20召开的场所举行多次游行示威. 参与者涉及到大学教授, 娱乐界明星, 学生,工人以及退体老人在内的各界人士。虽然NGO在国际会议场外聚会已经不是新奇的事了, 有关贸易,环境等问题的国际会议场外, NGO是常客. 然而不同的是,此次NGO在G20峰会外的聚会和游行据称是反伊拉克战争游行示威以来的最大规模NGO聚会活动。
笔者的同学中就有不少积极地加入了游行的队伍, 于是我有机会采访了几个同学, 问及游行队伍的具体情况以及他对此次NGO聚会的看法。 据同学的回答, 此次游行虽然有一个名叫”G20 Meltdown”的NGO联盟组织,但事实上主要是起号召作用,游行的队伍中大多数NGO是打着自己的旗号,宣传自己的关注点,不过少数意见领域在其中起到了指挥和引导的作用。 另外,大部分游行者只想和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想与警察起冲突,但游行队伍中一群来自意大利的无政府主义者却以黑巾蒙面,刻意跟警察队伍发生肢体冲突,造成流血事件。不过他最终表示尽管这样的游行,从他的理性看来也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是起码要让在里面开会的那些将决定全球命运的少数人感受到压力。公众需要发泄对不公平和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满,公众不能沉默。他说也许没有游行,这些领导人也会考虑到公众的反应,但是这样的游行活动会唤起更多人的共鸣,也会使这些领导人在达到协议时不得不增加公众反应和接受度的决策中的权重。
说到这,我和同学都同时想到课堂中曾经提到的“发声与退出”(Voice and Exit)理论,即弱势群体应该赋予两个最基本的筹码以供其去与强势阶层争取应有的权益,这两个最基本的筹码便是“发声”与“退出”。要么让弱势群体有发表自身不满和要求的机会,要么让弱势群体有选择退出转而投向其他具有替代性的选择。而此次NGO游行正是这些NGO所代表的受损群体或者称弱势群体“发言”的一种表现。 正如英国贸易联合会(Trade Unions Congress)秘书长Brendan Barber先生在海德公园的发言:“对于这次危机可以避免却没能避免的事实,我们的愤怒是正确的……而今天也是一次强有力的‘发声’的诞生。” 乐施会的Adam Askew也认为“G20当然不可能在一天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但是领导者们必须意识到公民社会关注着会议结果,而公众的意见应是制定政治纲领的基础;他们必须签订一个促使全球经济转好的协议,向我们展示出他们为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所做出的努力。”
而对我也好奇NGO如何在短时间内召集如此多的人参与其中。同学都说这是在facebook或者其他一些联络式网站中得到的消息,几个对某一事务有共同兴趣的人相约一起加入游行队伍,现场自然有人分发游行所需的宣传工具。 果然,我在谷歌中输入简单的关键字,第一二页得到的多是NGO在网上发布的游行号召以及聚会信息,而且信息发布者有的仅仅是个人,有的是某个小规模的团体,号召的主题各种各样,似乎大家都愿意借这样一个机会好好地表达一下对世界各种事务的不满。公民社会,这股力量在网络时代的确放大了。
尽管从G20最终达到的协议来看,NGO在会场外声势浩大的游行并没有撼动各国之前已拟定的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游行让更多的人开始对理所当然的事实进行反思,更多的人开始关注NGO所倡导的各种立场,至少对我来说,这个在国内没有有幸感受到NGO的影响力的人,在这里得到很多珍贵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