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基金会不能和公众玩“躲猫猫”

         我们不能强迫每一个基金会都要建立自己的网站、网页,也不能强迫每一个基金会都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信息,但是一个不敢在网络上“亮相”的基金会,一个让公众很难找得到的基金会,却不由得让人猜测和怀疑它背后的真实目的。

 

  北京大学金锦萍副教授日前在中国首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说:“在这里我不得不抱怨一句,当我们在写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的时候,非常希望能够收集到充分的信息来支撑我们的论点,但是我们发现本应该透明的、阳光的非公募基金会中,有很多组织我们无从获得信息,网络、期刊、报纸、雅虎、Google、百度、电话、短信、问卷调查,所有能够想到的方法,我们都用了,但成效不大。”

  一所著名大学的老师找这些基金会都如此艰难,一般公众更是可想而知。从现实情况看,不少基金会公众在玩“躲猫猫”游戏。

  有人把基金会形象地比喻为“玻璃做的口袋”,就是说基金会没有秘密,所有的东西都应是公开的。笔者认为,基金会要做到这种公开、透明,首要的是要让公众看得见、找得到。

  比如,有的基金会没有自己的网站、网页,公布的电话无人接听,发去的信函杳无音信,这样的基金会如何面对公众的求助需求?

  比如,有的基金会认为自己是非公募性质的,不向公众公开募集资金,没有必要让自己太“张扬”,不公开募集资金并不意味着不公开信息,要知道信息公开是对所有基金会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监督,也方便求助对象的联络。

  比如,有的公募基金会负责人受传统“低调”文化的影响,认为自己不图名不图利,“低调”做事就行。笔者认为这种观念也需要调整。作为个人,保持“低调”无可厚非,但作为非营利性的从事公益事业的法人组织——基金会必须“高调”,因为基金会本身就是一个阳光、透明的事业,是不能保持“低调”的。

  特别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的基金会还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思维,还采取以信函为主的方式你来我往,还走街串巷地做公益宣传,这样的基金会其工作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民政部颁布的《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规定:“信息公布义务人应当保证捐赠人和社会公众能够快捷、方便地查阅或者复制公布的信息资料。”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网络是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传播平台,即便传统媒体也与网络紧密结合。我们不能强迫每一个基金会都要建立自己的网站、网页,也不能强迫每一个基金会都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信息,但是一个不敢在网络上“亮相”的基金会,一个让公众很难找得到的基金会,却不由得让人猜测和怀疑它背后的真实目的。

  在呼唤基金会建立网络传播平台的同时,笔者也建议基金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基金会不妨设立自己的新闻发言人。不久前,笔者到德国考察学习,发现德国较大的基金会都设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发布信息,和媒体沟通。现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事实证明效果显著。我们的基金会也可以尝试设立新闻发言人,定期向媒体公布重大项目活动,积极向社会公开基金会相关信息,主动走进公众视野,让公众听到自己的声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基金会不能和公众玩“躲猫猫”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公众  公众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