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早7时49分,一场突然而至的强震,将玉树这个旅游资源丰富、藏传佛教兴盛的小城推进了一片死寂。玉树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驻军立即展开紧急救援,居民也积极自救。军队、政府、企业的多支专业救援队伍火速向灾区集结。各种民间力量也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中国内地NGO,这个在两年前汶川地震中被推向公众视野的群体,又一次经受地震紧急救援的集体考验。
在高吹集结号的同时,内地NGO究竟该如何做到更专业、更深入、更有效?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公益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让他们站在国际的视角为我们解析。
内地NGO起步较晚 社会影响力日渐彰显
《公益时报》:以您的了解,认为中国内地NGO的发展现状如何?
Shawn Shieh(北京外国语言大学访问学者):我从事中国NGO研究有三年多,一直跟踪研究并撰文关于四川汶川地震对于中国NGO的影响。我认为中国NGO在汶川地震后,正逐渐走进公民视线并日趋成熟。
刘国强(地震教育网负责人):我国的NGO很有中国特色。在我看来,主要分三种,一种是国字号的基金会、社团等,它们占据着大量的资源;第二种是有钱人,就是企业家在做慈善,比如一些企业家以成立非公募基金会的形式来做慈善;第三种就是草根NGO,没有背景,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但很有爱心或者很专业。三种各有特色。
刘彤(某国际非政府组织项目官员):关于中国内地NGO,从外国机构的角度来看,起步比较晚,还处于上升的发展时期。但近几年来,它们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尽管还存在着如管理和资金方面的诸多问题,但它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却越来越积极,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彰显。
位坂和隆(日本红十字会驻华代表):在中国,我所了解的红十字会影响很大,因为它并不是纯民间的机构。其它的NGO组织还正在发展之中。
汶川地震暴露NGO缺陷 缺乏计划和专业知识
《公益时报》:有人说,2008的汶川地震,让NGO走进了中国国民视野,让中国进一步走进了公民社会。您如何评价中国内地NGO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这给中国内地NGO带来哪些影响?
Shawn Shieh:汶川地震对中国内地NGO有着重大影响。在汶川地震前,中国内地NGO比较分散且仅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动。汶川地震使很多中国内地NGO相互联络组织起来共同为赈灾出力。汶川地震使中国内地NGO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开始重视与地方政府合作,进一步彰显出NGO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尤为重要的是,汶川地震对政府独揽慈善公益领域的一些现象提出质疑,使得政府开始重新审视NGO和慈善公益领域的政策。
汶川地震暴露了中国内地NGO的一些缺陷与薄弱环节。比如一些NGO常常缺乏计划,在赈灾救援方面也有足够的知识与资源,所以会出现很多NGO在震后不久就离开了地震灾区的现象。
刘国强:自汶川地震以后,内地NGO的救援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已经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一些NGO救援队和国外的专业队伍水平不相上下。但是对于一些草根NGO队伍来讲,能力仍然非常有限,有些志愿者去灾区就是在帮倒忙。没有平时专业的培训、模拟训练、专业知识的积累,光凭一腔热血来从事防震救灾工作,是万万不可行的。
刘彤:汶川地震的发生,大家始料不及。在紧急救援以及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国内地NGO发挥出他们的特长,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组织人员进行积极地救援。2008年6月,我在四川灾区看到很多内地NGO搭建的临时帐篷学校、心理咨询点、社区图书室等等,由于它们对当地的熟悉度较高,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当地急需的资源并对此作出积极回应,这些方面是国际NGO所无法比拟的。
应借鉴国际成熟经验 向专业化发展
《公益时报》: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很多NGO已经积极地展开了救援工作。但紧急救灾和灾后重建不同于其它领域,对NGO的行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您对其他国家NGO的了解,它们在这一方面有哪些成熟的经验可供中国内地NGO借鉴?
Shawn Shieh:在美国,NGO在赈灾救济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这是和国家对NGO管理上有着良好的法律,政治和筹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可从西方国家得到最大的借鉴是改善中国内地NGO的生存环境,让这些NGO能够合法登记注册,向公众募捐,并朝专业化方面发展。
刘国强:单纯NGO来讲,各国都是不一样的,美国完全是松散型的,日本是混合型的,加拿大是自律型的,这些在一些公益方面的书籍里都可以看到。但是,就地震灾害救援方面来讲,据我所知,很多国家的救援队都有国家的资金投入在里面,这很关键。其次,救援队的人都长期从事一种工种,在救援工程中更显专业。
刘彤:拿我比较熟悉的加拿大的一些NGO来讲,首先,他们会在每年的资金预算中预留一定比例的灾害救援资金,以备发生灾害时使用,一旦发生灾害可立即启动该资金。其次,他们在灾害应对时不盲从,往往会根据灾害发生的程度以及他们工作的领域制定紧急救援方案和中长期援助方案(3-5年),并及时筹集资金保证方案的实施。第三,他们对资金的使用非常谨慎,它们会与在同一灾区进行工作的其他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和协调,以保证不浪费资源。第四,经常进行灾害救援的组织会有经验丰富的灾害救援专家团队,专家团队会对救援方案进行论证和及时地调整,并对实施方案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保证灾害救援的有效性。这些经验都很值得国内的NGO研究、学习。
位坂和隆:灾害救助,专业性很重要。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民间组织在地震救援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日本很多为灾区服务的志愿者都是事前在有关部门登记并受过相关培训的。
青海玉树震后救灾 需专业NGO队伍
《公益时报》:对于前往灾区的NGO救援队伍,有哪些建议?
Shawn Shieh:进入青海玉树救灾的NGO应该对想达到的目的有一个清楚的计划,不能盲目行事。并应该紧密与当地的政府和NGO合作,这样才能更有成效地完成任务。
刘国强:很多NGO组织,比如格桑花等已经在当地展开了一些活动。但高原救灾难度更大,参与救援的人员一定要保证参加过相关培训,不能搭上自己去救别人或者人没救到,反而给灾区填乱。新闻看到一些志愿者因为准备不充分,反而要和灾区的灾民分粮食和棉被,这都是因为过于盲目。
刘彤: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不同,海拔高、天气恶劣、还可能有语言沟通的障碍,这些希望他们在去之前都能够做相应的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国际机构在这方面的理念与国内有所不同,任何的救援首先都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救助更多的人,而不是去灾区做被救援的人,占用灾区有限的救援资源和医疗资源。
另外一个建议是希望它们在参与救援时根据自身的工作领域发挥特长,不盲从,能够有合理的救援方案,做到资源有效使用、不重复,对工作人员进行救援培训,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要留给专业人士去做。
位坂和隆:中国内地NGO的联合行动能力相对脆弱。但是在紧急救援的阶段,由于灾区急需的资源和物资非常多、量也大,单兵作战,缺乏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资源不能有效合理地使用。前往灾区的NGO应该加强联合行动的能力,加强与政府、其它NGO的联系,或者成立一些“救灾联盟”,一同前往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