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南都基金会应对拆迁调整捐建项目

    3月22日,南都公益基金会办公室。一群草根NGO代表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校长聚集一堂,为教改纲要建言。

    在听到与会者谈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拆迁的事情时,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说“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父母在,不远游’,而现在农民工子女的现状是‘父母打工,我留守’”。

这一次,他没提自己的新公民学校。当下,南都基金会在北京的三所新公民学校中有两所在拆迁范围之内,拆迁是迟早的事。

    人们还记得2007年,徐永光和南都公益基金会雄心勃勃地宣布,将用5至10年时间,捐建100所新公民学校,累计投入1.5亿至2亿元,招募近3000名教师和志愿者,惠及至少5万名农民工子女。这距今只还不到3年的时间。

最喜欢新公民学校

    3月25日,周四的校园一如既往的喧闹和快乐。课间十分钟,穿天蓝色运动服的王雪莹独自一个人在趴在窗边张望,操场上很热闹。女同学们三五一群地丢沙包、跳房子,没有人招呼她。

    她是新同学,转到这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打工子弟学校还不到一个月。原本就不爱说话的她没能和伙伴们熟稔,甚至除了班干部和同桌,还叫不出来其他人的名字。

    这是王雪莹的第三次转学,第一次是从老家到雷桥村,然后到北马房,再到现在的魏各庄。因为转学,她记住了很多北京郊区村庄的名字。

    “最喜欢新公民学校,在那呆的时间长,同学都好,有电脑课。”王雪莲说的学校就是朝阳第一新公民学校北马房校区,2007年9月,刚上小学四年的她参加了学校的开学庆典。她至今记着那块闪亮的写着“新公民学校”的牌子,和典礼上讲话的民政部领导。

    这次转学,出乎了这个十几岁孩子的预料,她本以为可以在新公民学校里读到小学毕业,然后再回老家。她本以为“新公民学校”不是“非法办学”,就不会再像雷桥村的小学一样被强拆。

    “那边(指朝阳第一新公民学校北马房校区)现在拆了么?”王雪莹问记者。

    “还没呢。”记者告诉她。

    “那还不如不转了。”她一脸的不情愿。

学生报到率不足三成

    对于朝阳第一新公民学校北马房校区的校长沈阳来说,学校被拆,只是时间问题。从2009年7月起,他就陆陆续续地接到家长要给孩子转学的电话,渐渐地,连电话通知也没有孩子就直接不来上学了。

    这些家长和王雪莹的爸妈一样,都看到了村里突然多出来的“响应腾退政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幅,接到了村里要拆迁的通知。未雨绸缪,他们害怕等到学校被拆时孩子没地方上学,便趁早痛快地搬走,或回老家,或到其它不用拆迁的地方去。

    2009年7月,北京市朝阳区召开“推进城乡一体化暨土地储备工作动员会”,朝阳区将启动26.2平方公里农村地区的土地储备。朝阳第一新公民学校北马房校区所在的北马房村正位于其中。

    2009年8月,沈阳接到村委会通知,告之做好拆迁准备。年末,他又接到区里拆迁办通知:要求尽快做好“非住宅房屋土地腾退搬迁工作”。但因为一直没接到关于腾退和拆迁具体时间的通知,村里还有很多家长领着孩子继续在村里打工。为了保证这些没搬走的孩子有课上,学校必须正常授课。

    “但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今年来报到的只有104个。”3月28日,沈阳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常看着空荡荡的操场一个人难受,回想着曾经四、五百名学生奔跑、打闹的样子。

    “您有什么计划么?”

    “走一步看一步吧。”沈阳说他一直在关注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问题,如果学校真的被拆了,他想自己努力做关于这方面的慈善项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南都  南都词条  捐建  捐建词条  拆迁  拆迁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应对  应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