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雷振刚在基金会一届八次理事会暨第二届第一次理事会上表示:华文教育基金会成立5年间,累积获得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67位爱心人士的77笔善款,共计2.77亿元。
捐赠均来自侨资企业
“就在昨天晚上,基金会刚刚收到一笔来自上海的两千元捐款。”当天,雷振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一届八次理事会上作《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他表示,五年来,基金会募集资金数额呈现逐年递增的喜人局面:2005年为550万,2006年为560万,2007年为1734万,2008年为3200,2009年为2亿1700万。
雷振刚将募集资金工作的经验总结为:紧密依靠国侨办,动员重点潜在捐赠者;依托侨务系统,有针对性地做好募资工作;发挥理事单位力量,共同开发慈善资源;通过创造精品华文教育项目所产生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带动募捐。
“国内对海外华文教育了解甚少,愿意为其捐款的企业凤毛麟角;而海外对于把钱捐到国内开展华文教育更是持怀疑态度。”雷振刚坦言募款工作的困难所在。他表示,公益事业在中国刚起步,慈善捐款偏重扶贫、救灾、医疗、公共设施以及国内教育等方面,为海外华文教育募集资金还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需要从全新的实践中钻研和摸索。
此前,雷振刚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基金会近来所获捐赠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侨资企业,捐赠人都具有“侨”的背景。与之对应的是,来自内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捐赠资金相对较少。
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发展
华文教育基金会成立五年间,与21个机构合作实施项目32个,海内外直接受益人数将近五千人,涉及3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基金会实施的“华文师资培养工程”,已使东南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的两千多人受益。
雷振刚介绍,为帮助海外华裔新生代实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五年来,基金会组织了长江文化行、少林文化行、巴蜀文化行、冰雪文化行、齐鲁文化行、海派文化行、赣文化行、人居福地文化行、南粤文化行等十四个夏(冬)令营项目,吸引了26个国家的近两千名华裔青少年参加。
基金会还举办“海外红烛故乡行”活动,通过邀请在海外长期任教的华文教师代表来华参访,表彰其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性功绩,引导华裔新生代积极投身华文教育事业。
2009年,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为国侨办遴选的58所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设立专项助教基金,资助每所学校1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添置部分急需的中文图书等。
阳光下运行
5年来,基金会逐步建立了政府、社会和捐赠者监督“三位一体”公开、透明的外部监管机制。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基金会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雷振刚称,基金会对项目的管理分为先期的策划、立项,中期的监管和后期的成果评估、费用决算三个阶段,坚持分阶段监管项目,进行风险控制。项目拨款履行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副秘书长——秘书长四级审批程序;重大款项还要报经理事长或办领导批准。“珍惜每一分善款,使捐款真正发挥最大效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树立基金会对外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环节。”
在华文教育基金会二届第一次理事会上,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林文肯连任基金会理事长,雷振刚连任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韩健民当选副理事长、李献国当选副秘书长。基金会继续聘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担任名誉会长、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担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原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丁先觉和著名作家二月河担任顾问委员会副主席。
林文肯在当选后表示,二届一次理事会将加大基金会工作宣传力度。他承诺:“基金会将继续坚持依法、公开、透明、有效的原则,维护基金会的崇高信誉,提高基金会的公信力和吸引力。在使用资金方面,加强项目管理监督和风险控制,坚持科学论证、严格把关、选准项目、优化项目、认真实施、创立品牌。”
链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于2004年9月正式设立,其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华文教育事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五年来,基金会着力推动华文师资培养、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传承、华文教师暖心、传统节庆文化拓展、华文教育现状调研等“六大工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