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民社会的认同与实践

反抗PX项目的厦门市民 (卢汉欣)

中国人正逐渐由“国家人”、“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过去10年,其雏形已得到相当的发育成长

一位在上海生活的台湾朋友说他经常听到看到的一句话是,“这事政府怎么不管一管”,这些大陆人想要政府管的事,从小区环境卫生到文体娱乐设施缺乏,从街头的乞丐多了到被套怎么做成国旗样式,从白菜价格到商品房价格,包罗万象。在这位朋友看来,这些事如果在台湾,要么就不用管,要管也不一定是政府来管,比如,小区的卫生不好、娱乐设施缺乏就直接找物业管理和发展商了;街上游民(乞丐)多了会有不少NGO组织和慈善团体介入;至于菜价和房价,那基本上是市场调控的范畴,与政府没什么关系;至于被套做成国旗样式,那就纯粹是个人私事了。

 

一个大政府小社会的形态,与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形态,由此可以对号入座。后者,通常被称为公民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民众习惯于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他们与政府是一种互相合作、监督、斗争与妥协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而一个宪政民主的国家领域,一个自由法治的市场领域,以及一个多元人本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现代国家的3块基石。

 

虽然中国距离成熟的公民社会形态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在过去10年中,其雏形已经得到相当的发育成长。

 

中国在过去10年中,公民社会从概念的提出、传播到逐渐被社会认同和实践,无不体现出各种形式的抗争,在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下争取自己的空间。从抗议血迁到结石宝宝的哭喊,从厦门PX事件到广州番禺业主反对垃圾焚烧,再到乙肝维权,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中国公民社会的道路上充满了蒺藜和血泪。

 

公民社会原本是与制约政府公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制约公权是公民社会的前提条件。产生于民间,崛起于民间,自发和自治才是公民社会存在和壮大的根本。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是让路、放开、尊重、互补和对等的关系,而不是推动与被推动、加强与被加强、引导和被引导、鼓励与被鼓励、支持与被支持的等级关系。

 

公民社会涉及到一项非常关键的经济制度,要求对私有产权的地位予以承认和保护。

 

2007年3月,中国出台的《物权法》,规定:“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但《物权法》又加上了这么一条“例外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

 

什么是“公共利益”?什么是“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事实上,这两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为日后政府和开发商的权力滥用埋下了伏笔,《物权法》出台后的许多暴力拆迁都假“公共利益”之名。

 

可以预见,在小城镇建设大战略的推进下,如果政府及全社会对此问题没有根本性的认识与措施的转变,“血迁”将愈演愈烈,公民抗争也会由点及面,迅速扩展。

 

违法拆迁如果没有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关注,其危害将更加泛滥。微博的兴起,见证了一个“人人都可做记者”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正是因为媒体的不懈努力,冲破重重障碍,社会阴暗面才得以曝光,社会正义才得以伸张,在一定程度上,媒体的强烈反应反而有助于政府还信于民,是给政府“帮忙”。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不应对媒体心怀恐惧和憎恨。

 

媒体要能为公民社会的成长创造条件,关键是要有一定组织力和动员力的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运动的兴起,公民社会的架构才能搭建起来。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非政府组织看到了希望,但到目前为止,NGO在中国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特别是草根NGO,必须依附于他者才能生存,这和中国民间资本发展受限的命运完全吻合。

 

上世纪20年代,逃亡到美国的前苏联作家艾因·兰德写下了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文字:“一个社会如果掠夺个人通过努力而获得的财产,或者奴役他,限制他进行思想的自由,强迫他去做违背理性的行动,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引发社会法令与人的自然需要之间的冲突。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一个通过帮规组织起来的暴民集团。”

 

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期,政府的强势和公民社会的催生过程并存。宽容,理性,是公民社会能否建成的根本,不仅是公民社会组织自己应该做到的,也是政府和官员特别要以身作则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民社会的认同与实践  公民  公民词条  认同  认同词条  实践  实践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公益

 [重返北川] 志愿者快走光了

地震过去半年,在整个四川灾区,NGO组织数量已经明显减少,只有国内外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草根组织在获得基金会的支持后继续坚守;而志愿者则几乎绝迹。灾后重建过程中志愿...(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