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玉树灾民亟需心灵疏导(图)

拿什么温暖你,我的玉树同胞

  7月28日—8月4日,公益时报记者跟随心灵阳光工程“中国红十字会玉树心理救援与慰问队”,到达玉树,走访震后100天的玉树。“救援与慰问队”希望能够通过专业的培训,培训当地的骨干人群,来缓解玉树地震给当地的灾民带来的心灵上的伤痛……

 

  ■ 记者 吴燕辛

  在玉树随处可见的标有“救灾”字样的一个蓝色帐篷里,40岁左右的玉树本地人尼玛才仁向《公益时报》记者讲述了今年4月14日这次让他终身难忘的地震经历。

 

  “就在这里骨折的,现在正在恢复。从这里插进去一个钢板,这里钉两个钉子,这里钉两个钉子,一共四个钉子固定着。”卷起裤管,尼玛才仁向记者展示了他那伤痕累累的腿,并指着腿上的四处缝合口讲解着。一道道如红色蚯蚓般丑陋的疤痕,跳动在眼前,实在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不是地震的亲历者,怕是无法想象这样的伤口曾给伤者本人带来多大的痛苦和折磨。

  住在二楼的尼玛才仁是地震时,被从窗户里甩出去的。他轻描淡写地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他当时并不害怕。疼确实是疼,只是身体动不了,腿也动不了。在玉树州武警支队等待了三个小时后,被转往州医院缝合伤口之前,他的腿一直在流血,流了整整三个小时。在疼痛与等待的这三个小时里,他到底想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他将如何面对未来伴随着他一生的腿部残疾,午夜梦回他可曾被地震的噩梦惊醒,也无人知晓。

  他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一个热闹的小村子。地震时,几秒钟时间,房子就塌平了,村里的房子一间都没剩下。谈及在地震中的损失,尼玛才仁说到“家里有两个人没了”这句话时,七尺男儿眼眶一下子变得通红,因高原反应泛着紫色的嘴唇也微微发颤。

  当记者问及,是否有人曾试图给予他心理方面的疏导时,他迅速给予了否定的答案。“没有。也没有必要。”他说,“伤痛是伤痛,但能抗过去。”

心灵创伤怎么“抗过去”?

  玉树还有成百上千人正经受着与尼玛才仁一样身体上的伤痛和心灵上的伤痛,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像尼玛才仁一样能轻描淡写地说出“能抗过去。”

  今年87岁的玉树老人巴桑就是其中之一。他虽然在地震中没有受伤,但是地震还是让他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老人住在帐篷里,正为着几个月之后即将到来的严寒担忧。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东西长738公里,南北宽406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气候高寒。据当地人介绍,冬季最冷时可达到零下30度。

  为了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7月31日下午,“中国红十字会玉树心理救援与慰问队”来到玉树灾民安置点慰问老人和孩子,并为他们带来了御寒的衣物。

  玉树地震百天已过,灾后重建成为工作的重点。目前,救灾帐篷在玉树林立。近期的生活物资虽然也已经发放到位,玉树灾民的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却不知道怎样的灵丹妙药才能够化解这次地震给玉树人民的心理带来的无尽伤痛。为此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再一次派出心灵阳光工程“中国红十字会玉树心理救援与慰问队”走访震后100天的玉树,希望能为这个题目找出答案。

97%都是藏族人

  玉树自治州团委副书记尕玛才仁表示,玉树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州,是康区中心的城市,农牧民的群众比较多,接受其他语言做心理辅导比较困难。目前心理辅导采取的是以多种形式开展的模式在推进,一方面借助社、管委会和乡镇、村镇,村一级工作责任区进行集中的宣讲,进行40-50人的集中培训;一方面也会开展主题教育,还有一些知识竞赛、问答、征文这样的方式来做一些辅导。这样易于各个层次的群众接受。

  王文忠是这次“中国红十字会玉树心理救援与慰问队”合作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的主任。他作为心理专家此次来到玉树是专程进行玉树灾后心理调研工作的。

  王文忠表示,玉树地区的特点是灾民比较集中,相对比较好开展心理救援工作。但是,玉树地区藏族人口占97%,专家与玉树当地人沟通起来比较困难,需要翻译的协助,而且很多专家都不能适应玉树地区的高原反应,因此对当地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就会加重。

  “中国红十字会玉树心理救援与慰问队的援助目的,正是在当地建立一个专业化的队伍,支持当地的心理救援工作。”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执行主任黄玫告诉记者,“前期,会给当地的心理咨询师们制定一个培训计划。后期还会有一个回访和培训计划来支持他们的工作。

  据黄玫介绍,此次中国红十字会玉树心理救援与慰问队在玉树将开展培训骨干心理服务志愿者、培训学校心理辅导骨干教师、开展团体辅导、进行家访及社区调研、针对在做心理调查中发现的是中、重度心理问题的灾民提供个案咨询、慰问安抚老人和孤儿等工作。“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开展培训、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使心理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拥有能力来提高他人的心理素质;协助各地红十字会和社会机构,建立当地可持续进行社会心理支持的能力,推动当地在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心理健康援助工作,并能够协助当地心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个别人士和家庭在面对极端压力时提供心理援助。”黄玫说。

  7月29日在西宁开营的中国红十字会玉树灾区青少年心理救援夏令营则会根据当地人群的文化特点,采取以游戏活动和歌舞活动为主的方式来进行。高级培训师林丹详细地解释道:“这个民族的特点是能歌善舞,因此我们主要考虑以游戏活动和歌舞活动为主,这样就可以知道他们的特点,不一定是要跟他们去说非要怎样。有些孩子可能擅长绘画,他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没有特别的标准化的东西,你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剩下他们表现出来的东西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指导一下就可以了。”

温暖心灵

  中国红十字会在玉树开展的心理救援工作,属于中国红十字会早在2004年就已开展的“心灵阳光工程”公益项目。该项目致力于面向大众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的思考方式。目的是使人们自身的心理健康能力得到提高进而帮助他人,促进人与人之间拥有和谐的关系。涵盖心理教育、心理急救、心灵重建3方面工作。心灵重建主要是指,在突发事故和灾难发生后,进行长期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以支持事故和灾难亲历者的心灵重建。

  5·12地震发生后,心灵阳光工程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派出了两支心理救援队来到四川灾区进行心理救援,使得7500多人受益。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又派出两支心理救援队来到四川灾区进行心理救援,并持续2年在当地培训心理救援人员,在什邡、绵竹、映秀等地的35个学校建立了关爱中心,持续进行心理援助。

  目前,中国红十字会对四川地震震后的心理救援已经持续了3年。“一个人在经过一个大的灾难所受到的创伤,在心理层面是共通的。因此,在四川地震后心理救援中的很多经验都可以在玉树的震后心理救援工作中再次体现。”黄玫告诉记者。

  专家王文忠也认为四川震后的心理救援经验是在玉树开展心理救援很好的基础。他将在四川地震中获得的心理救援经验总结为三点。首先是针对枢纽人群开展工作,基层干部、教师、医护工作者本身即是受灾者,又肩负着各种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任务,心理压力会很大,但影响面也会很大。心灵阳光工程针对他们主要开展以辅导式学习和讲课的方式的疏导。

  其次,依托现代技术开展心理救助。在四川地震时,专家们总结经验认为,心理学仅仅靠人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尝试以手机发送短信和心理健康信息或手机报的形式建立了“移动心灵家园”。此项创新还获得了国家领导的高度评价。另外,还有一种生物反馈技术,让受灾群众能够通过耳朵上戴着的传感器体现出来的心率,分析本人的心理状态,以更直观的方式反映心理活动。第三点是不断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向灾区政府和中央政府提出各种有利于灾民生活的建议。在四川地震时,专家们发现安置点夜间没有灯,建议向灾民发放手电。后来又发现灾民的业余生活非常单调,提议定期在安置点附近放电影,这些建议都获得了政府的采纳与实施。

  正如玉树自治州委副书记文国栋所说,灾后的心理救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心灵阳光工程”在灾区人民的心灵重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还表示:“到玉树开展灾后心灵重建的专家与志愿者能克服高寒,缺氧的条件,来到玉树,本身就是对灾区人民最大的关爱。希望能够克服语言上和宗教上的困难,不要气馁,灾区的老百姓总会感受到温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玉树灾民亟需心灵疏导  玉树  玉树词条  亟需  亟需词条  灾民  灾民词条  疏导  疏导词条  心灵  心灵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