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志愿者团队怎样破茧化蝶

随着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支撑灾后志愿服务的各种公益资源也在减少。

参与盲童关爱项目,志愿者必须经过长期培训,要用黑布条将眼睛遮住,好感受黑暗中的人需要怎样的服务和尊重。

要让四川志愿服务团队迅速提升公益项目运作水平,需要确立需求导向理念和专业化服务理念。

本报记者 王欢

一张张增加的凳子,一次次刷新的人数……12月初由团省委举办的四川志愿服务公益资源交流会,热闹程度让团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李静很意外:“原只打算邀请90多名公益组织代表,但没想到才放出消息,电话便打爆了,最后一再控制,还是有160名代表到场。”

到场者中,以各种志愿者组织的代表居多。他们积极与会,不仅因为这是两年来志愿者团队的最大规模聚会,更缘于心中的焦虑:随着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大规模应急性志愿服务需求迅速减少,支撑灾后志愿服务的各种公益资源也在减少,志愿服务团队如何才能持续生存发展?到场的每一个志愿者组织代表,都希望能在交流中找到新的出路。

“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

原有的粗放运作模式,很难继续吸聚到足够的公益资源

 “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啊。”留守学生题材公益电影《最好的未来》基本拍完那天,“爱有戏”社区公益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刘飞心里并不兴奋,更多的是迷茫自己的理想还能坚持多久?

公益文化服务,是刘飞的长期愿望,去年她牵头成立了“爱有戏”社区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希望用戏剧传达公益理念。

《最好的未来》是刘飞今年独立运作的第一个项目,凭着到团省委争取的2万元钱,刘飞今年初匆匆启动了这个项目,“当时想得很简单,也没做过仔细的预算,先把事儿干起来,边干边筹钱。”回想当时,刘飞觉得自己有些草率。

“草率”实际上是过去两年里,我省大多数民间志愿者组织的运行状态。“地震之后,很多基金会和爱心企业的公益服务资金资源都向灾区倾斜,当时做志愿服务,只要有激情,哪怕你的项目计划比较草率,也很容易得到资助。”一名曾在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这样告诉记者。

刘飞没想到的是,项目启动没多久,拍摄计划一再拖延,资金跟不上了。她四处筹资,各种基金会组织却似乎一下提高了门槛。迫不得已她找丈夫资助了几万元,工作人员又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些必备的拍摄用具,团队还去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活动上靠表演募捐…… “那种为五斗米折腰的感觉,真是想起来就想哭。”刘飞说。

处于迷茫中的,也不仅仅是民间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刘莹是四川某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指导老师,近来也为如何保持住协会志愿者的激情而苦恼:地震之后,很多学生积极加入协会到灾区开展志愿服务。可如今志愿服务逐渐转向常规状态,主要是到社区陪伴老人、关爱留守学生、清扫学校自行车棚等活动,学校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兴趣越来越低,“很多时候我们组织活动,成了通过学院下任务,志愿服务变了味儿。”刘莹分析:简单的社会服务,很难维持参与者的激情,志愿者组织需要有人指导。

“我省志愿者组织出现集体迷茫情绪,是一种必然。”一名长期关注四川志愿者团队发展的专家认为,四川的志愿服务,由于汶川特大地震这一突发事件而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孵化”了大量志愿者团队。这固然可喜,但同时也决定了其发展的先天不足:缺乏先进的志愿服务理念引导,运作质量不高。在过去两年里,有很多公益资源向灾区倾斜,但现在,原有的粗放运作模式,很难继续吸聚到足够的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所以现在特别需要‘二次孵化’,帮助他们由传统‘学雷锋’式的奉献行为,向现代社会志愿服务行为转变,由草根志愿服务组织,向专业化发展的公益服务组织转变。”业内人士认为。

“二次孵化”,从何破茧?

“NPI”搭桥“二次孵化”

不仅是给资金,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你们获取资金的能力

“孵化,听着挺新鲜。”敲开了“NPI”大门时,刘飞心里嘀咕。

“NPI”,是一个在政府主管部门、国内外资助型机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专门孵化公益组织的公益组织。在刘飞的思想里,“孵化”便是给予他们足以支撑下去的项目资金和运作资金。

但“NPI”的工作人员却给她一个意外的答案:“孵化,不仅是给资金,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你们获取资金的能力。”NPI认为,随着政府公共服务政策的改革、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当前社会上用于公益活动的慈善资金相比前几年大为增加。而像“爱有戏”这样的志愿者团队,却缺乏吸引公益资金的能力。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郭虹教授认为:获取公益资金的能力,最重要的便是专业化运作公益项目的能力。只有专业化运作才能获取最好的项目效果,才能提升志愿服务团队品牌,才能说服基金会和爱心企业提供长期的公益资金支持,并吸引有专业能力的志愿者加入。

提升专业运作能力,从何开始?“NPI”带来的新奇体验让刘飞感触颇深。

他们想做一个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项目,刚开始写计划书,便被“NPI”叫停,并要求他们先到几家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孩子们 “亲密接触”一段时间。接触,让他们推翻了自己刚开始的项目计划,“原打算为孩子提供学习用品等物质支持,可调查后发现他们缺的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城市融入感。”于是刘飞他们将项目主题调整为:邀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孩子提供情感引导。

参与盲童关爱项目,“NPI”要求志愿者必须经过长期培训,用黑布条将志愿者们的眼睛遮住,让他们感受长期处于黑暗中的人到底需要怎样的服务和尊重。“说实话,我们以前做公益服务项目,总是想自己能提供什么服务,很少考虑提供的服务是否是对方所需要的,是否足够专业。”志愿者小杨事后感叹。

对于“刘飞们”的新奇体验,郭虹有更深入的评价:在当前来看,要让基础薄弱的四川志愿服务团队迅速提升公益项目运作水平,需要确立两种理念,其一便是强化需求导向理念,即一定要根据被服务者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项目计划和目标,不自说自唱;其二便是专业化服务理念,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不是什么都做,而是要专注某一个领域不断提升专业服务技能。

“实际上,国内外好的公益服务组织,一半的项目资金都是用于志愿者培训上,因为他们明白非专业的公益服务,不是服务而是扰民。”郭虹这样说。

“各自为战难以持久”

亟待搭建有效平台,多层次实现资源的深度对接、融合

送走最后一批冬衣,已经是第二年的炎炎夏季,回想自己筹备的这次冬衣捐献活动,成都“多背一公斤”组织负责人袁雪梅觉得有些啼笑皆非。

去年即将入冬的时候,“多背一公斤”在成都部分中小学校发起向贫困山区捐赠冬衣的活动,很快得到响应,收到6000多件捐赠冬衣。可是,一来他们的对口资助学校只需要2000多件冬衣,二来他们找不到足够的运输车辆,最后只有将大量的捐赠冬衣储存起来,四处打听还有谁需要,蚂蚁搬家似的一点一点地托顺路车带到捐赠区,“寒冬早就过了。”袁雪梅说,如果能多认识一些志愿者团队,冬衣就不用在仓库待那么久了。

“各自为战、资源分散的痼疾,的确制约着我省志愿服务长远发展。”团省委副书记周键坦言,比如服务体系存在“条块分割、行业限制”的体制障碍,现有服务资源缺乏充分整合,有的组织有项目没人,有的组织有人没资源;这些都削弱了志愿服务的效果。

相关专家认为,如今公益资源相对变得紧张,我省志愿服务要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亟待搭建有效平台,实现不同组织之间资源的融合与对接,“各自为战难以持久”。就在本次的四川志愿服务公益资源交流会上,与会者也达成共识:建议由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具有公信力的组织牵头,进一步构建我省公益组织间长期性的沟通交流、互助合作机制。

李静告诉记者,他们还在谋划,在青年志愿者协会下分设应急救援、心理援助、社区服务、公益文化等不同的项目组,将我省的相关志愿者团队分别纳入不同项目组管理,促进更深入融合。

也有专家提出:当前的资源融合主要还限于社会公益资源的对接融合,而随着政府公共管理机制改革,如何促进政府掌握的公益资源与民间公益资源的对接,将是未来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志愿者团队怎样破茧化蝶  志愿者  志愿者词条  团队  团队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