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由6名残疾青年自筹39.7元资金成立的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种下了中国残疾人草根组织的“第一根草”。自我组织、自发学习的新颖形式,以及倡导自立与互助的精神,就像一枚火种,在全国引起燎原之势,被13个省市的残疾青年争相效仿。到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成立,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也成为中国残疾人组织的民间“雏形”。
“走过30年,我们再相聚”,不是一次行政会议,不是一次同学校友的联欢,昨天,数十名年届中年、老年的俱乐部“元老”,共同分享记录俱乐部发展历程的老照片,回忆30年前为残疾人权利大声疾呼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中国第一支残疾人运动队、第一个残疾人就业典范、第一本残疾人自办刊物——俱乐部创造了被成员们津津乐道的辉煌。“30年前我们发起的俱乐部虽然已成历史,但为了让残疾人都能融入社会主流,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今天基本上都已成为现实。”活动发起人林达说。
■学习就业面临困惑
建议呼声登上报纸
这场聚会的发起人林达,是30年前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为了昨天的活动,她和爱人从十几天前开始挑选老照片、扫描、制作幻灯片文件,策划流程,每天忙到晚上11点多。最后选中的8张照片,记录着俱乐部初创时期的重大事件,承载着残疾人民间组织发端的苦乐酸甜。她说,当时很少有相机,照片的记录就显得格外珍贵,很多都是记者采访完,要来一张收藏起来。
林达挑选的第一张照片取名《一张报纸的故事》,内容是1981年7月9日的一张《中国青年报》。她说,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大批肢残青年不能上大学、找不到工作,面临种种困惑得不到解决和帮助。那时中国只有盲人和聋哑人协会,没有肢体残疾人的组织。林达的建议《应为残疾青年开展多种活动》和曹雁等六位残疾朋友呼吁成立残疾人组织的文章,同时登上了《中国青年报》。两篇文章见诸报端,全国各地残疾青年纷纷来信相应,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自筹39.7元成立
全国首个民间残疾人组织
昨天来参加活动的肢残人士中,有中国残联的副主席、北京市残联的副理事长,还有企业家、翻译、医生,奔忙于各行各业。但在30年前,他们中大多数人正面临无法就业的困扰。“就是当时我们几个发起人,多数也没有工作。”林达说。
通过这则报道,她和当时残疾青年的活跃分子刘京生、吕争鸣、朱泱、曹雁,以及重度残疾的孙恂大姐相识,开始为残疾青年面临的就业等困惑,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他们先后走访了残疾人中的著名前辈高士其、吴运铎等人,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第二年,6个人自筹资金39.7元,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的残疾人组织——“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
“关于这个组织的名称我们还曾经有过讨论,后来听说外国的民间组织都叫俱乐部,我们也这么叫了。”大家在毫无经验的状况下,自己组织起来,学文化知识,参加体育活动,学习就业本领,互相鼓励自强、自立。规模最大时达到600多人,吸引来27个省、市、自治区的朋友,当中包括残疾以及健全的朋友。
■残疾人活动中心
设在俱乐部成员家
“大树旁边曾是我们的会场,街灯下曾是我们的课堂。”刘京生为这次聚会创作的诗歌里写下了这样两句话,这位双上肢残疾的无臂书法家感慨地说,“我真想摸摸今天这个会场的地板,多平、多亮啊!当年俱乐部成立的时候,大家在公园里、路灯下、小道边活动,路面坑洼不平,就好像我们为残疾人权利的呼吁之路一样,从当年的坎坷终于走上了平坦大道。”
吕争鸣回忆说,当时大家收入非常微薄,谈不上什么场地和资金,那时候所谓的残疾人活动中心,就是你家、我家、他家,每个人带一个菜,主人负责主食,或者凑点钱解决吃饭问题。他还带来了个人收藏的俱乐部会刊《朋友之间》的第一期。由于没有刊号,他们想到了通过朋友之间互通书信的方式,倾吐残疾人的困难烦恼,自己设计版式,自己刻板,坚持制作。
■登门学剪纸十数载
欲为恩师办回顾展
在俱乐部成立之初呼声最强烈的就业问题,两年后终于有了突破。1984年,高卓、张葆华、钱明华等人经营“筱晓书亭”,成为当时全市乃至全国残疾人就业的典范。多家国家级音乐团体的三场义演,为他们筹集来2000多元本钱。部队的战士用一天的时间为他们盖好了书亭用房,坚固得“能抗八级地震”。
为了解决重残被困在家的残疾人朋友的就业,林达等人广泛联系残疾人中的名人,他们想到了患类风湿关节炎而致残的剪纸艺术家申沛农。她记得,俱乐部第一次组织了20名残疾成员登门造访,“申老师为了帮助我们,推掉许多报刊的约稿、放弃了一些有经济收入的创作,义务教授我们剪纸技艺。”随后俱乐部决定成立北京病残青年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十多位残疾朋友从几元钱的月收入开始,不断找到自信与自尊,进而走向社会、走向自立。申沛农作为领头人,残青社的活动一直坚持到他2001年去世前。
前不久,北京市西城区确定“京派剪纸(申沛农)为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今年5月8日是申沛农老师去世十周年的纪念日。李嘉等曾向申沛农学艺的学生,正在酝酿举办一个回顾展,同时要编印一本文集,以作纪念。
新闻链接
公共泳池集体下水 暴露残端克服自卑
在昨天的活动现场,一张在海军游泳馆的合影,唤起了大家的美好回忆。照片中大家身着泳衣,勇敢地暴露自己残缺的身体,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肢残人最怕暴露残端,从小就不敢到公共浴池洗澡,受不了别人的眼光,自卑得厉害。但是一个人走在森林里害怕,一群人一起走就有力量。”吕争鸣记得,当时俱乐部发起的游泳活动,由海军游泳馆免费提供场地,大家通过体育运动克服身体和心理的障碍。
“我是被人扔下水的!”说到第一次下水的体会,邢红第一个发言。而当时还不到20岁的王东人小时候就是运动员,意外致残后再也没有动过参加体育运动的念头。“我第一次下水让五六个人围在中间,外面谁都看不见我,再拿一个大围巾把自己围起来。”她就这样恢复了社会活动,“考深水证一次就通过,有的健全人都无法顺利完成考试,那种自信一下被激发出来。”王东人后来成为射击项目的世界冠军,“练射击练得我有一只眼睛视力弱,我今天特意戴着眼镜来,把老照片上大家的脸都看清楚。”
除了游泳项目,成员们还筹划成立田径队、乒乓球队、轮椅竞速队,中国第一支残疾人运动队就此诞生,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后来成为北京市和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的基础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