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观察:西南地区持续干旱背后的生态之殇

  持续高温笼罩下的我国西南地区近日再次发生旱情,对区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开展生态恢复重建规划、建设生态监测与评估网络、开展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势在必行

  水库露底、河水断流、农田龟裂……高温热浪的炙烤让原本绿意盎然的大地燥热不堪,大面积龟裂的河床上满眼充斥着搁浅的船舶。连日来,持续高温笼罩下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5省(市、区)继前半年"旱涝急转"之后再次发生反季节性的旱情,干旱程度超过了去年的"百年大旱".

  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又是生态脆弱地区。2009年8月以来,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连续遭受了罕见的干旱,导致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西南地区的极端干旱气象发生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和导致的损失之重,历史同期少有。同时,干旱气象条件导致区域水热条件发生显着改变,对西南地区的生态系统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均造成严重影响。极端干旱气象对西南地区主要生态功能带来哪些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干旱过后,受到严重影响的生态环境如何得到恢复和治理?应对这次干旱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区域生态环境管理?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以解读大旱背后的生态之殇。

  极端干旱气象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极端干旱气象对水生生态、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巨大,致使水生生物生境受到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安全遭到严重威胁,同时也加剧了西南地区石漠化程度

  "春自生,冬自槁,须知湖亦如人老。"清代诗人袁枚曾如是描摹洞庭湖四季荣枯之道。然而自2011年春末夏初开始,本应"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却变得洲滩处处,死鱼遍地,牛羊低首,芳草萋萋。

  谁也无法逃脱干旱带来的危机。人类如此,包括野生动植物在内的生态系统亦是如此。

  鄱阳湖、洞庭湖水草肥美、鱼虾成群,曾是江豚栖息的天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料显示,1993年长江至少有2700头江豚,这个数字到今天已经锐减近一半,其中有150头~200头江豚分布在洞庭湖区。

  在冬季,洞庭湖曾是江豚唯一的栖息区。如今的洞庭湖却有众多的挖沙船、运沙船在频繁作业,人工养殖网箱浮于水面,鱼船穿梭湖面,偶尔还有电打鱼船。比白鳍豚还古老、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江豚就这样浮沉于不安的江湖。

  大旱又令本已岌岌可危的江豚雪上加霜。江豚活动的最低水深需要3米,大旱使得符合条件的水域越来越少,遥感数据显示,5月27日,洞庭湖水面面积仅650平方公里,仅为正常年份同期的1/7,这也就意味着江豚的生存空间在缩小,它们只能游向航运繁忙的主航道。5月19日下午,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一处水域监测发现,仅两分钟就监测到51头次江豚。这意味着因干旱使洞庭湖航道变窄,使得江豚栖息区域变得更小,以至于江豚撞上轮船的悲剧不断发生,今年两湖区域死亡江豚数量就有明显增加。

  湖中生态岌岌可危,湖边湿地亦危机四伏。

  当渴极了的洞庭湖终于盼来了一丝细雨之后,因干涸而皴裂的湖床痊愈了,疯长的芦苇和苔草更显清翠,一反洞庭湖往日物种组成丰富、景观多样的景象,2625平方公里的洞庭湖湿地显出色调单一、诡异的郁郁青青,如海市蜃楼。

  5月底,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生李峰在洞庭湖调研时惊奇地发现,因为此次干旱,在一些水域,辣蓼等沉水植物已经绝迹,菹草、苦草亦大幅减少。这些洞庭湖常见的水草是整个洞庭湿地生态的基石,大面积的消失对于整个洞庭湖的生物多样性来说可谓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今年5月,记者在洞庭湖采访时了解到,由于连续干旱,洞庭湖的水面大幅度缩小,不少天然湖泊已经干涸见底。来自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监测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西洞庭湖水面仅为去年的1/3左右。

  连续干旱使洞庭湖中的浅水植被破坏、动物栖息地发生变化,洞庭湖生态链受到严重威胁。据西洞庭湖保护区监测巡护员曹锋介绍说,目前,西洞庭湖鸟类群落主要是鸥科和鹭科组成:鹭科鸟类主要有小白鹭、牛背鹭、夜鹭、池鹭等,数量约为3000只~4000只;鸥类只能观测到须浮鸥,保护区的范围内夏候鸟正大规模地向湿地外围转移。

  洞庭湖的生态危机仅仅是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严重干旱气象引发生态危机的一个缩影。

  针对极端干旱气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选择受极端干旱气象影响较为严重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西5省(市、区)进行了区域生态特征及变化趋势、典型区域的干旱影响分析和石漠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主要生态功能的影响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干旱导致西南地区部分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极端干旱气象对以水分为主导的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影响明显,加速植被向干旱灌丛以至稀草坡、荒漠化发展,影响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其中,农田生态系统受影响最大,作物大面积死亡或绝收;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差强度和变差速率明显小于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整体影响不大。

  同时,极端干旱还导致西南地区石漠化程度加剧。黔西南地区石漠化敏感性增强明显,发育在岩溶地貌环境上的生态系统发生逆向演替,水土保持与涵养能力下降。

  数据显示,极端干旱气象加速了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进程,干旱后西南5省(市、区)石漠化敏感区面积增加了4.5万平方公里,石漠化显着增强区面积达3万余平方公里。极端干旱气象对岩溶区域地表草本植被影响严重,造成植物连片或呈镶嵌式死亡,导致地表植被大面积退化,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调节能力减弱。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研究所首席专家、副所长李俊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极端干旱气象不但造成干旱区水库、池塘干涸、河流断流、湖泊水位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生境改变明显,影响动植物物种生存,对水生生态、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极端干旱气象对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我国西南地区保水能力较差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区的影响更大,容易造成生物群落逆向演替,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一旦遇到其它自然灾害,如暴雨袭击等,更易引发更大的生态灾难,后果不堪设想。

  极端干旱气象对区域生物多样性造成哪些潜在影响?

  干旱一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区部分植物死亡,生态系统活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物种间相生相克平衡破坏,入侵强势物种暴发性增长,危及生物多样性安全

  洪湖水域辽阔,水草丰茂,水质清澈,是众多湿地迁徙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作为湿地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区域,它是长江中游华中地区湿地物种的"基因库".

  近3年来,因历史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洪湖湿地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威胁。2009年8月,外来入侵物种--水花生在洪湖肆虐,严重威胁着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2010年夏季,洪湖经历了10年不遇的洪涝灾害;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5省面临着70年一遇的干旱,洪湖亦在其中。

  干旱极大地影响了洪湖湿地本土植物的生长,但对水花生的影响却微乎其微。10多年前,水花生曾作为饲料在洪湖上游种植,其后它随风、随水流动,逐渐进入洪湖。近年来,由于缺少节制手段,进入洪湖的水花生越积越多。水花生凭其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等特性,在洪湖迅速壮大。水位较低的年份,浅水区生长的水花生的根会抓起大量泥土,随着夏季水位升高,这些携带泥土的水花生就形成了一座座植物岛,并逐渐扩张。2009年,洪湖水花生疯长,面积迅速扩大,呈暴发态势,发生面积一度达到3万亩。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赵彩云和柳晓燕通过到洪湖进行实地调查及对2009年、2010年、2011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发现,与正常年份相比,截至2011年5月中旬,洪湖大湖面积已经缩减了36.71%,由此可见洪湖干旱形势非常严峻。

  令人担忧的是水花生属于水陆两生的物种,尽管在干旱情况下被迫向陆地转移,但其生命力相当旺盛。干旱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为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旱情缓解之后水花生极有可能得到迅速扩张。

  对此,李俊生表示,极端干旱气象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将存在直接的和潜在的影响,极端干旱气象一方面直接造成干旱区部分植物死亡,种群活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另一方面,因极端干旱气象导致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物种间相生相克平衡破坏,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提供适宜的生境,使受灾区生物多样性下降,危及区域生态安全。

  2010年西南极端干旱气象对生物多样性就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极端干旱气象直接造成干旱核心区生物物种死亡,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中的大明山区、大巴山区和西双版纳区受旱情影响严重,干旱核心区面积占保护区域面积的20%以上,西南地区64个自然保护区中,17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受干旱影响明显,大部分保护对象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极端干旱气象促使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的竞争平衡发生变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巨大的潜在性威胁。

  20世纪40年代,紫茎泽兰由缅甸边境侵入我国云南省,大多生长于无水和陡峭的山地,侵占性与抗逆性极强,林间、草地、沟边、路边均能生长,就是在干旱瘠薄的荒坡隙地、墙头、石缝里也能生长。据有关专家调查,紫茎泽兰现已蔓延到四川省西南部和贵州省西部,正以每年30公里的速度继续向北推进,主要沿着河谷及公路沿线传播,风、流水、车辆、人畜及苗木调运是其传播的媒介。

  在干旱发生后,中国环境科学院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分布面积比例较大的云南省大理州、德宏州、保山市、昭通市和昆明市等区域受干旱影响较重,对紫茎泽兰入侵的抵抗能力减弱,可能出现紫茎泽兰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扩散的问题;楚雄州位于特旱和重旱区,生态系统受干旱影响较大,可能导致旱灾后紫茎泽兰大范围扩散问题。此外,临沧、普洱、玉溪与红河州等市位于紫茎泽兰分布区的下游区域,有可能成为紫茎泽兰入侵潜在区域。

  如何进行生态功能保护和脆弱生态环境修复?

  以生态功能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为重点,开展生态恢复重建规划;建立西南地区生态系统的中长期跟踪监测与评估系统,形成区域生态系统安全评估与预警能力

  极端干旱气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潜在性,如何进行生态功能保护和脆弱生态环境修复?

  李俊生认为,一要以生态功能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为重点,开展受极端干旱气象影响地区生态区划与生态建设规划工作。研究极端干旱气象影响下区域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与适应性管理模式,开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为重点的生态区划工作;针对干旱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与经济社会特征,开展生态恢复重建规划,为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二要加强西南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优化区域自然保护区格局,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加强外来物种引入综合监管机制,降低外来物种入侵风险;从生态系统层次开展西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综合评估工作,针对不同保护对象,开展自然保护空缺分析与评估,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的空间布局,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针对极端干旱气象可能引发外来入侵物种暴发的区域,开展重点监控与预防。

  三要建立西南地区生态系统的中长期跟踪监测与评估系统,形成区域生态系统安全评估与预警能力。从国家层面上,建设生态监测与评估网络,形成区域生态监测日常运行能力。现阶段重点开展受极端干旱气象影响较严重的岩溶石漠化区、干热河谷区、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自然保护区跟踪监测,评估极端干旱气象对上述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脆弱生态系统、重点保护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评估极端干旱气象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产生的影响,为区域生态恢复与生态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四要针对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特点,开展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策略研究、干旱灾区节水型制度研究等,保障对重点受灾区域的持续投入,为受极端干旱影响区域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制定长效机制。

  马上就评

  生态安则旱灾远

  原二军

  对于长时间的旱灾,人们常用"旱魃为虐"来形容。所谓旱魃,就是传说中一种可以引起干旱的怪物,过去科学不发达,人们以为是这种怪物引起干旱、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随着气象科学的发达,人们知道了旱灾的发生不是什么"旱魃"引起的,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地球自身大气运动引起的旱灾,比如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干旱天气;一种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局部区域内的干旱,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等行为引起区域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导致干旱发生。

  说起旱灾,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久远的话题,也并非今日更甚。史书上记载的"伊洛竭而夏亡",说的就是距今3800多年前位于中原地区伊洛河流域的大旱,由此而导致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灭亡。而纵览中国历史,旱灾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给中华文明造成的破坏,和地震、洪水等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改变历史进程的节点上,旱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旱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往往会造成重大影响,易导致人们失去生产要素甚至生活条件,对社会稳定有时会造成不良影响。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不再像过去那么强烈,但旱灾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持续的旱灾更是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今年席卷南方的旱灾虽然因后来的"旱涝急转"而得到缓解,但局部地区的干旱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在进入8月后更甚。比如云南省昭通市,在2月以来到目前为止,干旱持续时间长达近7个月,致使全市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春夏秋连旱灾害,突破历史同期气象纪录;而贵州省干旱继续发展,导致全省342座小型水库已经干涸,530万余人及278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绝收34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5亿多元。

  旱灾带来的影响包括两类,一种是人们能感受得到、容易看得见的直接影响,比如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如人们的饮水发生困难、农田减产或绝收等,但只要降雨发生、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水利事业,这些问题就能较快得到解决,影响也容易消除;另一种则是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一定在短时间内全部表现出来,但影响往往深久长远。要消除干旱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将干旱带来的危害降至最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比如生态链被破坏后,如果关键的物种灭绝,要想恢复到原先的状态,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生态环境因极端干旱而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负面影响有可能延续很长时间。

  这次西南地区的极端干旱天气,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我们只能去面对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干旱对民生带来的影响降至最小。而对于因为干旱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则需要我们去用科学的手段进行中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了解旱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并制定出生态恢复重建规划,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修复脆弱的生态生态良好则能让旱灾离我们越来越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词条  干旱  干旱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生态  生态词条  观察  观察词条  
公益

 女声电子报32:对质沃尔玛

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平等权利诉讼即将进入审理程序,至少160万名女员工将与沃尔玛公司对质性别歧视。我们介绍此案的详情,以及对沃尔玛真相的揭露行动。 &n...(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