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究竟有多少志愿者?他们都为谁提供哪些方面服务?志愿者每年为整个社会贡献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究竟有多大?
随着《2010年中国公民志愿服务报告》出炉,这些问题都有了初步的答案。这份报告是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支持下,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经过民政部、商务部、中国社工协会、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专家学者组织的评审和鉴定,《报告》于4月20日通过验收。
《报告》指出,2010年全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达到了39.77%,其中,参加正式志愿服务的比例为14.61%,提供非正式志愿服务(个人直接对他人提供无偿服务)比例为29.76%。
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全国18岁以上公民为社会无偿服务的总时间高达158亿小时,其中,为正式志愿服务贡献的时间为61亿小时,相当于雇佣了303万个全职社会服务业工作者,为非正式志愿服务贡献的时间为97亿小时,相当于雇佣了485万个全职家政服务人员。
据研究人员估算,全国志愿者的无偿服务可折合1088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价值,相当于2010年全国GDP的0.27%,其中,正式志愿服务贡献的经济价值为630亿,非正式志愿服务贡献的经济价值为458亿。如果加上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未获补偿的个人费用533亿元,那么,志愿者全年为社会所贡献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当年GDP的0.41%,相当于2009年全国民政事业费支出的86.7%。
《报告》也指出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志愿服务参与率仍然较低、人均服务时间也较短;志愿服务的内容整体上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辅助性的劳动,技术型的志愿服务比例很小;志愿服务的受益对象还都是比较传统型的,环境保护等现代慈善领域的志愿服务还很少;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福利机构、基金会等)的志愿服务动员能力整体上还非常弱小;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普遍做得不好,培训层次比较低,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情况不是很理想等。
在高度肯定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报告》还针对我国现代志愿服务模式转型初期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包括:以推动志愿服务的模式转型为长期努力的分向;以整合体制内外志愿服务力量为近期工作重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