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争议相亲会之现场]口罩小分队队员:我为什么要去抗议

编者注:本文作者是4月15日晚到相亲会现场进行抗议的志愿者小组——口罩小分队成员,她向本站投稿讲述了当晚的经历和对相亲会的看法。

 

同一个现场,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看法,本站欢迎其他现场亲历者发表看法:)

 

 

我为什么要参与这次行动。

 

说实话,我只是在行动的前两天才决定参与的。主要是看了吕频的那篇长文,虽然不是全部理解或赞同,但也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起草了口罩小分队所用的“小传单”(题为:我们为什么反对“公益相亲会”),也表达了一个经过自我理解和消化的立场。但由于对“女权主义”不甚了解,所以到达现场前还是有些犹豫。但经过现场活动近两个小时的“洗礼”,我坚定了行动的决心。

 

a. 活动现场太“雷人”,堪称“视听折磨”。

 

主持人的话语或是思想实在不敢恭维:神马鼓励台下的男生上台去“抢亲”(女嘉宾在台上)、神马“女人出来就要化妆,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活动中每位女嘉宾都要化妆打扮,而男嘉宾却可以“本色出演”。)、神马“吃了人家的东西就是人家的人了”(一位女嘉宾吃了一位男嘉宾自己做的鸡翅)。。。。其他我就不再列举了。如果只是娱乐主持人也罢了,其中两位主持人还来自于公益圈儿。虽然,有人可能说是“玩笑之言,何必当真”。但就像拿残疾人或弱势群体开玩笑一样,也能反映“开玩笑者”的想法。此外,整个活动都给人浮躁、商业化、快餐式的感觉。

 

b. 本人实在不敢苟同活动对于“公益”和“公益人”的理解和诠释。

 

可以说,“公益”是这次活动最大的卖点。虽然,主办方没有给出一个对“公益”的明确定义(喂,这是“相亲会”不是“研讨会”),但从活动的内容来推测,在此“公益”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慈善”,就是做好事儿、献爱心、帮助别人。而公益人,尤其是公益女孩,从活动的各种描述看来,给我的感觉就象是“活在自己编织的梦想中的爱心泛滥的傻妞儿”。 这与主流对“公益”和“公益人”的理解不谋而合。但就我个人的了解,被这样描述的许多女嘉宾都是有理想、有思想、甚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如果主办方利用这么多资源和人力是为了“公益”正名,推介NGO,使其去边缘化,那么最终正的是什么名?“公益相亲会”沦为附和并强化主流意识的变奏。

 

c. 一场跨界精英之间的“媾和”? 

 

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吊丝”的缘故,所以对所谓“精英”比较敏感。从现场的参与者来看,公益女嘉宾几乎都是来自于基金会、国际NGO或业内比较有资源的机构。个人背景也多是高学历的精英。而我没见一家来自草根NGO的从业者。而参与的男士也是来自金融、IT、媒体、教育等精英阶层(主办方鼓励如此)。当然跨界交流是好事,而且主办方这么选择可能也是出于为外界树立NGO从业者“高素质”的形象的良好愿望,但事实是将各界的精英之间建立联系去营造个人的所谓“幸福”,更可怕的是这种联系的建立是利用了“公益”之名和公益资源。而这些资源本来是应该用在更弱势、更边缘的群体身上,而不是精英。当然,这是活动初衷与设计的问题,与参与者无关。成为精英不是错。但在权力与资本媾和的今天,作为社会精英有理由、也有责任保持警惕和反思。

 

目前的争议是否因为个人性格或无效的沟通造成的?

 

对于反对者与相亲活动的主办方之间的争议,有些人将其归结为之前没有充分、有效的沟通,或者是当事人个人背景和性格的巨大差异。对于这些,我并不完全否认。但我认为把原因归结为沟通或个人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我们在反什么?我们在争什么?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反对者。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表达一下对于主办方工作人员,尤其是周丹薇女士的同情?(我没资格同情人家)歉意?(我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唉,真是很复杂的情感哦。我知道工作人员为了这个活动倾注了很多心血(我也办过活动)、我也知道她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地改进或沟通,为什么我们还要去“砸场子”?但是,我想说我们不是“砸场子”,整个行动都很克制,只是安静地给参与者递发了小传单,之后就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也放弃了更为“激进”的、可能打断“相亲会”的行动计划。我们想做的只是表达对于“公益”、“幸福”、“责任”等问题的不同意见,而主流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我们只想借助这种现场的行动来作为“扩音器”凸现议题,并希望可以引发包括主主办方和参与者在内的讨论和反思。

 

实际上,姐儿反的不是“相亲会”、姐儿争的是“话语权”。

 

拉拉杂杂吐了些嘈,主要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进一步理性、正面的讨论,而不是情绪化的人身攻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分队  小分队词条  口罩  口罩词条  相亲  相亲词条  抗议  抗议词条  队员  队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