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9月19日
地点: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主讲人:陶西平
演讲人小传:陶西平,著名教育家,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联名誉主席等职。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市长助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曾主编《教育评价辞典》、《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丛书》,著有《让失败率为零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一路走来陶西平教育漫笔》等。
主持人语:2012年“里约+20”峰会是全球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是“里约+20”峰会的关注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为切实提高广大校长、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第11次国家讲习班在此举行。
第一场报告的演讲人是陶西平主席。陶西平主席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的各个领域都有很深入的思考,其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陶西平主席长期关注、长期引导的一个领域,今天我们就请陶主席给我们作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
科菲·安南曾说:“新世纪,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树立一个听起来似乎很抽象的观念可持续发展并将其变成全世界人民的现实。”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危险
本世纪初,原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说:“新世纪,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树立一个听起来似乎很抽象的观念可持续发展并将其变成全世界人民的现实。”我想,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可持续发展这一抽象概念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可持续发展教育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2005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05年至2014年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并启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简称《十年计划》),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里把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到各国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当中。八年多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对教育观认识的深化,和对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
通过几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我们对发展观有了深刻的认识。首先表现在,我们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紧迫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是客观存在,也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北京前些日子特大暴雨成灾,这是6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暴雨,而在这次暴雨中我们有几十人遇难,这个事情就再次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和警醒必须拯救这个地球。
2009年12月4日,尼泊尔总理和22位部长在喜马拉雅山海拔5262米的高度举行内阁会议,讨论全球变暖对喜马拉雅山的影响,呼吁人们切实采取行动,保护环境。马尔代夫举行水下内阁会议,警告海平面上升,秘鲁神圣冰川正在融化、威尼斯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沙特遭遇最强的沙尘暴、气候变暖使北极冰川融化,北极熊开始同类相残、南极冰川消融加快,我国华北连年大旱、玉龙雪山不断融化,等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越发频繁……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暖带来诸多危险,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全世界每20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与水污染相关的疾病,很多人预测,未来一些战争的起因将是对水资源控制权的争夺。
可持续发展面临五大挑战
哥伦比亚《一周》周刊网站6月17日发表一篇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五大挑战》的文章。
第一大挑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世博会曾经有一个口号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在现实当中这实际上是一个陷入窘境的口号,就是城市到底能不能够使生活更美好?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球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60%,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这样的趋势,城市必须提出新的想法,以应对城市增长带来的挑战。因为城市病在各大城市已经非常明显了,怎么能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确保城市的发展这是一大挑战。
第二大挑战是海洋资源的挑战。全世界约有30亿人依靠与海洋有关的活动生存。气候变化、海洋运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破坏性海洋捕捞和海底油气开发等在内的海洋资源过度开采,以及各种侵略性物种的出现和不断扩张的海岸线建设,都让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面临严峻挑战,这是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
第三是能源效率的挑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中指出,城市占据了全球75%的能源消费,然而各国却对寻找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缺少有效的办法。
第四是水资源的挑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指出,发展中国家约11亿人至今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每年死于水污染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死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人数。据统计,全世界每20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与水污染相关的疾病,很多人预测,未来一些战争的起因将是对水资源控制权的争夺。
第五是食品安全的挑战。我们现在已经深深地感到食品安全对于人类安全的威胁,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基础的农业生产活动,也必须变革,以应对可持续增长带来的挑战。
此外,人类还面临着来自战争的巨大威胁。我们已经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地区和国家还经历了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英阿马岛战争、“9·11”恐怖活动……这一系列人类活动同样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即“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
我们现在面临着诸多危机。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生态危机,人跟社会之间产生了人文危机,人跟人自身之间产生了道德危机,人跟自己产生了心理危机,国家和国家之间有了安全危机,文化跟文化之间有价值观危机,这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了我们面前。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里约宣言》就是以这样的话作为开始的“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核心,他们有权获得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而丰富的生活。”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召开,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提出“建立一个人道的、平等的国际社会,理解人类所有关于尊严的需要”。可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在逐步深化,从原来的无序发展转向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以尊重我们共同的遗产、所居住星球的方式,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观摒弃狭义的GDP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以尊重我们共同的遗产、所居住星球的方式,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这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提出来的一个观念,也就是要从过去狭义的以GDP发展水平为标准的发展观转到了更加广义的、以人类发展指数来评价的发展观,这样使我们对于发展的内涵有转变,发展绝对不单纯是一个经济的增长,而是整个人类的发展。
当然,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不断演变的。发展观的演变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有三个版本,分别是最早的“1.0版”,即我们应该爱护环境,减少浪费;随后是“2.0版”,即我们不仅要在现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厉行节约和减少浪费,同时更要改进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现在进入到“3.0版”,即不仅是要一般性地改进某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是应该对人类社会整体的生产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改造。这应该是我们对于可持续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
可持续发展仍然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因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追求更高的、更为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目前遇到的非常大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发展就可能破坏环境,但是如果保护环境又可能影响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很多贫困国家现在还处在饥饿线上,如果你只给他讲要保护环境、要绿色,他可能连饭都吃不上,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
今年的6月18日、19日举行的G20墨西哥峰会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指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我们超越眼前的经济危机,我们承认让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包容互补的重要性。不是单纯强调经济增长,也不是单纯强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包容,而是看到这三种的互补性。所以这里面又进一步强调了,我们的未来取决于包括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增长。包容性绿色增长不应该被保护主义借用反对增长,我们不是不要增长,但是要实现一个包容性的绿色增长。
声明还指出,“我们承诺将通过适当的措施,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维持和加强他们的发展,包括鼓励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举措”。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今年5月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全球绿色增长峰会”上,世界银行发布了《包容性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报告,指出绿色增长并非是大多数国家负担不起的奢侈品,相反,绿色增长是必要的、高效率的、负担得起的。实现绿色增长就是要确保地球上的自然资产能够充分提供人类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服务,使资源能够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
当今世界,国家利益和全球生态利益的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因为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2011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就充分表现了这一冲突的严重性。一方面一些非洲国家和太平洋岛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不轻易许诺中长期的减排目标。根据测算,美国、欧盟、日本是气候债务的三巨头,分别欠债880亿、640亿和260亿美元。发达国家理应为全球的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付出,偿还他们在工业化阶段对全球污染所带来的生态债。
不仅关注资源和环境,关注社会和文化,更要培养学生可持续未来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科学知识、学习能力和生活方式。
“为了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即EPD项目,后演变成“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即ESD项目。这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对教育观认识的深化。
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教育要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新世纪全球教育的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要将可持续发展这一抽象概念通过发展个人和社会为可持续发展未来工作的能力而使之现实化。因此从EPD到ESD就有更为明确的教育目标,即教育就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而不仅仅是教育的一项内容。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就是价值观教育。它有着广泛的教育内容,不仅强调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强调关注社会、经济和文化,有着更为具体的教育功能,要通过教育培养可持续未来所需要的价值观、科学知识、学习能力和生活方式。总结起来就是,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就必须从基础做起,即以通过教育形成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能力为起点。从长远看,最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是教育,是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这里的公民既包括决策者也包括我们所有的人。
可持续发展教育包含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两大维度,前者重点在于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后者主要在于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前者是为了拯救地球,后者是为了维护和平。
人与自然的活动要返璞归真
首先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提出“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推出了两个重点,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前者重点在于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后者主要在于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前者是为了拯救地球,后者是为了维护和平。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动下,近年来,有许多新的教育内容进入学校教育。例如低碳教育,现在不仅成为了重要的教育内容,同时也变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目前,北京市有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相关的社会宣传和公益活动。我们所讲的低碳就是指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有利于减缓全球温度的升高。而低碳经济,则是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双赢的发展形态。
另外就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实际上代表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低能量、低消耗、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同时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
同时,国际理解教育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及差异、具备相互吸纳和共存的精神与能力的地球村民,从而促进世界的持续和和谐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点就是加强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强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吸纳借鉴多元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是当代世界发展,特别是作为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地球村村民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要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异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上的资源。
使可持续发展变为一种情感
要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开始渗透到国家课程建设和实施、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规划纲要》提出了三个方面,即“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和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通过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的未来。
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正确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断推进观念的转变,因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核心是“四个尊重”,即尊重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异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上的资源。同时不断推进情感的培养,要使可持续发展变为一种情感,一旦看到破坏环境和多元文化,情感上有所反应。
我们现在的困惑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变成了旅游胜地,这种旅游开发反过来把文化遗产给破坏掉了。
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惑
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正确导向还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宗旨,防止功能异化。
中国代表团赴埃及开罗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执委会会议的时候,通过当地居民了解到开罗的困惑。开罗有一片贫民区,而这片贫民区同时也是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贫民区里面的居民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每年却有上千万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使贫民区成为了富人们旅游的地方。因此,开罗人很困惑,如何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这是一个难题。
我们也有困惑。我们的文化遗产现在变成了旅游胜地,而且游客量异常巨大。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愿意斥巨资来申遗?就是因为申遗成功后意味着将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收益,而迎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不少世界文化遗产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说城市化进程当中出现的急功近利、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产权不明晰、管理混乱、文化遗产维护和保护资金缺乏、文物被毁现象严重、人们的文物保护观念淡漠等一系列问题。
天地人和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诠释。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很高兴这个口号能够被许多国家所接受。近日我参加了蒙古国乌兰巴托的东亚地区儿童艺术节,艺术节也采用了同样的口号。因此我想,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在“同一个世界”生活的每一个人的“同一个梦想”,这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北宋理学家程颢提出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孟子就讲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应该既对得起自然、又对得起人类。中国一直在讲“天地人和”,“天地人和”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