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事业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笔者看来,“透明”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之一。近年来中国公益慈善行业风波不断、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之一正在于此。可以说,中国公益慈善组织如何构建起“透明”的组织治理机制已然成为燃眉之急。基于这一问题意识,笔者尝试从比较借鉴的视角,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和分析“透明公益”在日本的实践和经验,以期为中国的公益慈善行业提供相关启示或借鉴。
对于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日本而言,其公益慈善事业同样面临慈善文化缺失、制度安排不足以及组织治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日本同时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即一方面日本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支持性政策,另一方面日本市民社会亦积极主动地展开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的草根式公益慈善活动。其中,由日本市民社会主导和推行的“自下而上”型公益慈善活动历经多番尝试和努力,正渐步入正轨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究其原因,“透明公益”型组织治理机制的建设和实施无疑是引导日本公益慈善行业走向成熟的根本原因之一。根据笔者的观察,在这些“透明公益”的实践活动中,公益财团法人“京都地域创造基金”(Kyoto Foundation for Positive Social Change,以下简称KFPSC)被日本公益慈善行业视为“成功之典范”而加以宣传和推广。据笔者的粗略统计,KFPSC在其成立至今的3年余内,曾被《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等全国性报纸以及《京都新闻》、《琉球新闻》等地方性报纸共计报道55次之多。此外,鉴于KFPSC在日本公益慈善行业中的影响力及其社会贡献,2010年4月日本内阁府特邀KFPSC理事长深尾昌峰参加“内阁府‘新公共’开幕论坛”并作大会发言,从而使得KFPSC的社会影响迅速扩大。2012年5月20日,日本NHK综合频道(相当于我国中央电视台)对KFPSC所开展的极具创新色彩的组织治理模式、所取得的成绩及其社会反响进行了报道,从而再度引起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限于篇幅,本文主要集中介绍KFPSC 所构建的“透明公益”型组织治理模式的相关内容及其主要经验。至于KFPSC的成立背景、理论支撑、治理机制以及社会影响等的详细论述,请参见拙作《日本第三部门的“资源格差”困境及其对策创新:以“京都地域创造基金”为案例》(载于《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卷,2012年第1期)。
KFPSC将自身定位为“市民型公益财团”,即以资源媒介者的身份为市民捐赠者和公益慈善组织之间提供沟通桥梁,推动所有社会主体均能顺利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因此,如何获得市民的捐赠以及如何将善款公平公正地分配给公益慈善组织,成为KFPSC欲获致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为此,KFPSC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构建出独具特色且不乏现实操作性的“透明公益”型组织治理模式。
如前所述,KFPSC旨在成为“市民资金型财团”,而非“官设民营型财团”或“商业资金型财团”.因此,如何顺利获得社会各界的捐赠成为KFPSC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KFPSC构建和实施了“最为彻底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具体包括:
1.组织资产与财务信息的年度公开。KFPSC自创立之初起就坚持将有关组织资产和收支财务的年度信息进行社会公开,以便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2011年度为例,KFPSC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了包括“贷借对照表及其明细清单”、“净资产增减计算表及其明细清单”、“财产目录表及其明细清单”等在内的《决算报告书》,同时还公布了由三名监事共同完成的《监查报告书》,从而为《决算报告书》的真实性提供了保证。此外,KFPSC还公开了有关专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及其相关费用的规定、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其具体规定等信息。
2.资助褒奖选考委员会与公益性选考委员会的设置。作为资源媒介者的KFPSC在筹集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后,必须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将之免费提供或借贷给相关公益慈善组织,以帮助它们开展有关公益慈善项目。为此,KFPSC采取“项目运作”的方式:即首先根据社会需要开发出若干项目,然后在每个项目中设立“资助褒奖选考委员会”或“公益性选考委员会制度”(详见表1),以此确保善款能公正透明地分配给其他公益慈善组织。为了严格执行这一制度,KFPSC制定和实施了《资助褒奖选考委员会设置要领》和《公益性选考委员会制度设置要领》,对选考委员会的目的、任务、人员构成、议长的选出、审议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规定。同时,KFPSC还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每个选考委员会的成员名单以及每次选考会议的具体过程和审查结果,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资料出处:笔者根据KFPSC官方网站的相关资料自制而成。
3.资助业绩信息的完全公开。如前所述,KFPSC采取项目运作的方式并通过透明公正的程序将善款分配给其他公益慈善组织,同时还及时公布了相关信息。然后,仅限于此仍不够充分。因为包括捐赠者在内的社会各界还有权利进一步获知以下信息:哪些公益慈善组织获得了资金资助?这些资金是如何被使用的?资金使用的社会效果如何?为此,KFPSC在官方网站上开设了“资助业绩信息”一栏,公布所有获得资助的公益慈善组织的正式名称、访问网站、资助金额、所开展的公益事业内容以及社会信用等级认证情况(详见下文论述)等相关信息。
以上三大组织信息公开制度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官方网站)进行实施的。除此之外,KFPSC还创办发行了作为组织信息公开媒介的《季刊Civien》,并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将近100个免费提供点,尽可能第为那些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的人群提供便利。
(二)“透明公益”的外部治理:NPO信息公开与认证制度
KFPSC理事长深尾昌峰曾指出:“我们财团的主要使命在于架设起市民社会与公益创业世界之间的沟通桥梁。我们要在‘为实现社会变革而积极付诸于实际行动的人们’与‘有意积极支援上述社会变革活动的市民’之间架设桥梁。然而,要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就必须迫使公益慈善部门做出相应的组织变革,即努力推动公益慈善组织积极主动地公开组织相关信息,以此有效履行’问责义务(accountability)‘,从而获得市民资金提供者的完全信任。”(深尾昌峰,2010:7)换言之,深尾昌峰等人认为不仅需要从内部治理的视角推动KFPSC自身的信息公开,而且还要从外部治理的视角推动那些有意获得 KFPSC资助的公益慈善组织积极主动地公开组织信息,以此提高整个公益慈善部门的“透明度”,进而实现市民社会的良性发展。
为此,KFPSC与NPO法人“京都NPO中心”联手合作,共同开发出“NPO信息公开与认证制度”(如图2所示),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为确保客观性和公平性, KFPSC将京都府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与社会认证业务全权委托给作为独立第三方组织的“京都NPO中心”,由其负责运营名为“きょうえん”的公益活动认证网站(http://kyo-en.canpan.info/),并负责登记和管理京都府公益慈善组织自愿提交的信息公开资料。其次,对已提交相关信息资料的第三部门组织进行等级认证并颁发不同等级的社会认证资格证书:①初步认证。“京都NPO中心”对各个公益慈善组织自愿提交的有关组织基本信息和活动内容的资料真实性进行核对和确认,审查合格后颁发有效期1年的“初步认证”证书。②事务局认证。“京都NPO中心”事务局对取得初步认证的公益慈善组织进一步提交的收支记录文件和事业报告书等资料进行彻底调查和严格核实,审查合格后颁发有效期1年的“事务局认证”证书。③第三方评估认证。取得“事务局认证”的公益慈善组织可申请专业调查员的访问调查和访谈以及第三方审查委员会的相关审查,合格后可获得有效期2年的“第三方评估认证”证书。 最后,KFPSC根据其运作的各项项目公益性的高低,对前来申请资金资助的公益慈善组织所需的社会认证等级 做出相应规定(俞祖成,2012)。截至2012年4月12日,京都府内获得上述各级社会认证的公益慈善组织已达至245团体。
图1:“NPO信息公开与认证制度”示意图
资料出处:笔者根据KFPSC官方网站(http://www.plus-social.com/index.html)的相关资料自制而成。
尽管KFPSC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实践中也经常遭遇诸如组织人才的确保、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等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取得超乎预期的成功。2012年2月22日,KFPSC获得的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亿日元大关。在短短的35个月内,KFPSC以非凡的速度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业界奇迹。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透明公益”型组织治理模式(详见表2)的构建与实施无疑是KFPSC走向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无透明即无真公益”或许是KFPSC传递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资料出处:有吉忠一·山口洋典,2011:234.
参考文献:
[1] 京都地域创造基金官方网站:http://www.plus-social.com/,2012年7月25日浏览。
[2] 深尾昌峰(2010)「京都地域创造基金の戦略と展望」『公益法人』第39号。
[3] 有吉忠一·山口洋典(2011)「NPOの支援ファンドによる地域力再生の可能性に関する一考察」『同志社政策科学研究』第12卷(第2号)。
[4] 俞祖成(2012):《日本第三部门的“资源格差”困境及其对策创新:以“京都地域创造基金”为案例》,《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卷)。
【作者简介】俞祖成,福建永定人,现为日本同志社大学综合政策科学专业国家公派博士生,研究领域:公共性与公共政策、NPO政策与社会治理。联系方式:yusosei@gmail.com.